从“三个突破”到“三个缺少”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321”杯散文获奖作品赏析
深秋十月十日,颁奖会这天清早,天气突然变脸,气温骤降,冷雨霏霏,树叶飘零。这正是各地获奖作者赶赴白城参加会议赶早车的时间,做为主办方我们不免有些担忧,作者能来齐吗?到了会场,被眼前的情景惊呆,获奖者已早早赶来,清点人数,一个不少,军人礼堂内一片欢声笑语,有一股暖流即刻涌遍我的周身。这是什么力量的凝聚?这是什么激情的浓缩?这是文学力量的支撑,这是文学魅力的温暖。
因被感动,一直有好多心里话想说,当日因时间关系,便和作者匆匆分手,静下来,还是想谈谈大家比较关注的散文创作。
这次321杯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散文征文活动,我认为获奖等次并不重要,作协主要是想通过这个契机,检验一下我市散文作者创作的成果和水平。明年还要举办国庆60周年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单项征文大赛活动,几部书同时出版,向国庆献礼!目的还是检验各种体裁作品创作中存在优势和缺陷,从中发现有创作实力的作者进行重点培养,弥补我市文学创作的缺憾和不足。
还是说说这次散文参赛作品。我觉得用“三个突破”和“三个缺少”来概括一下,还是较为准确的。
先说说散文创作的“三个突破”。一是语言上的突破,体现一个“鲜”字。文学的艺术,其实就是语言的艺术,尤其是散文创作,语言的本质和特色,显得尤为突出。这次征文有些参赛作品,在语言上,充分展示了作者的创作实力和扎实的基本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贾继实的散文《晨市》,语言如行云流水,清丽鲜活,一行行文字宛若早晨淡淡的雾,笼罩着小城一角的晨市,每一片色彩,每一句对话,每一个眼神,都被语言清丽的针线串缀起来。当然《晨市》也有败笔之处,没有简述昔日的情景,30年前这里或许是小城的古堡、荒地、泥潭、棚户区……,只要用笔尖轻轻回转一下,数十字的背景交代即可,那样《晨市》或许更完美一些!还有吴云峰的抒情散文《小镇漫笔》,语言的典雅和唯美;马云波《我的家乡——科尔沁大草原》语言的流畅和气势;胡海学《绿色鹤乡》语言的凝炼和朴实等等,都给评委留下深刻的印象。散文创作没有语言的个性和突破,是很难进入创作的最佳境界的。
二是内容上有新突破,体现一个“广”字。这次征文主题非常明确,用身边人身边事及景致的变化,讴歌改革开放30周年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的变化。作者在选题上广泛性,是本次征文较大的亮点,也是评委们最满意的一处。征文大都是叙事散文,作者通过不同的视角,发现捕捉生活中细微、崭新的变化。所抒发的层面、内容及其丰富。朱莫愁通过《奶奶的奥运梦》反映一个老人,面对北京奥运做出的一系列出奇的举动,这个举动和变化,来自什么?来自改革开放,是解放思想这个法宝,给中国人换了眼、洗了脑、提了精气神,盼奥运的奶奶就是一个代表人物。选择这样一个故事,看似平淡,其实主题内容在思想上是一个跨越式的突破。这是一篇反映人们精神领域里变化的佳作,恰逢今年又是北京奥运年,因此,这篇散文荣获一等奖是评委首推的。李彤君的《三十年不变的“年饭”》无疑是一篇优秀散文,所选内容一下打动了评委。回想30年前,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最缺、最愁的是什么?当然是粮食。“民以食为天”。李彤君通过充满亲情味的“年饭”不紧不慢,娓娓道来,没有述苦、没有拔高,就在浓浓的亲情中叙述“年饭”的故事,主题突出,也被评委慧眼拾珠,荣获一等奖。当然,文章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缺少波动人心灵的细节,一个空碗、一缕菜香、一声叹息等等,都会让人触目惊心,过目不忘。或许这细节正是艺术的魅力。赵玉的散文《暖阳》,通过一个患儿的故事,讴歌了党和政府农村合作医疗的惠农政策,所选内容以小见大,农民看病难是历史留下的难题,也是农民的痛点。《暖阳》题目也好,切中主题,意味深长。一千左右字的小文,道出了中国农民窝在心理千百年的话,真切体会到暖阳普照的幸福!侯玉文《印刷机的变迁》所写内容,比较独特,伴随岁月流逝,通过印刷机的更新换代,突出了改革开放30年科技进步的成果,也是以小见大的典型作品。赵立民的《跨越》通过小城市容市貌的变化,讴歌改革开放给小城带来的喜人变化。还有很多内容丰富的散文,这里不一一例举。创作一篇优秀的散文作品,在选题立意上,应该抓住人们最关注的点,痛点、热点或焦点均可以,因为选好题是创作优秀作品的前题和基础。
三是形式上有新突破,体现一个“巧”字。散文创作和其它文体一样,光有好的内容,好的语言是不够的,还要有一个好的形式,也就是好的角度、好的布局,这样才能创作更完美、更有深度和韵味的散文佳作。纵现这次散文征文作品,形式手法的运用上也有新的突破,这是可喜的现象,应该发扬。刘长军《元夜灯情》,通过街路五颜六色的灯,讴歌白城的变化;王德全是工作在长春的白城籍作家,他的作品《回家恍若逛新城》,一个“逛”字凸显了新的视角;张富《童年的故乡》通过桥的变化,讲述了30年发生的悲喜交加的故事;张艳丽的《饮水思源》通过小时候喝苦井水到如今喝矿泉水的时代转换,体现了中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刘国峰《日子在不停的行走中》通过住房的变化讴歌新生活;《陈宝林《由“一”想到的》,角度新颖,一一讲述“一”的变化,像一个镜头,一面镜子映照生活质的变化。这次征文的作者,很少面面俱到写变化,大都通过一个独道的视角切入,然后讲述故事,深化主题,这说明,我们的散文作者的创作视角独具匠心,创作经验、创作水准有了较大提升。
品读这次散文征文作品,也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主要体现在“三缺”上,即缺少思想、缺少文学、缺少韵味,当然这不光是我市散文创作的弊端,在其它区域也存在类似问题。这里,就此次征文谈一下当前散文“三缺”现象。
一是缺少思想。散文作者首要功夫是提炼思想,散文是与读者交流最为灵便的文体,一篇好的散文,无论什么样式,都要给予读者一些思想,当然也包括情感、启迪、感悟、技能等等。可这次征文,有些散文作品却不能让人从中获得什么思想,得不到启迪和感悟,缺少思想上的挖掘和创造。如《小镇漫笔》语言优美,但“漫”字幕后缺少思想的厚度;《元夜灯情》语言豪放流畅,但“亮”字幕后缺少思想的闪光;《绿色鹤乡》语言激昂醇厚,但“绿”字幕后缺少了思想的“根基”。如果在思想上提炼一下,或许这些散文会更有深度。通常说散文要深刻,深就深在思想上,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作品,错综复杂的生活变化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关键看作者能不能把其思想挖掘出来。散文创作,就在于挖掘和创造,挖掘存在于主体和客体,内部和外部的思想、情感、精神、品德这些闪光的东西,从而创造出散文的艺术美和生活美,弥补散文的开放性、艺术性张力不足的缺陷。
二是缺少文学。这次征文作品,叙事散文之多,但大都是平铺直直叙,缺乏文学艺术形象的细节波动和扎眼画面。这种丢失或淡化文学的现象,是作者发展的一大通病,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就一篇散文而言,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文学手法也应该是多样化的,但不管形式、内容和手段如何多样,都不该离开文学这个前题。散文《印刷机的变迁》,取裁比较新颖,叙事也清楚,唯一缺少的是文学语言,没了文学语言,文章黯然失色。《由“一”想到的》视觉独特,但却像“新闻特写”,也是明显缺少文学语言的凝炼和升华。其中获一等奖的两篇作品,在文学语言运用上也有败笔之处,在奶奶奥运梦的神秘上缺少文学点睛之笔;在“年饭”的细微变化上缺少文学的“味道”。当前写作散文,存在着重宏观轻微观,即见林不见木的现象,只有艺术地构造生活图景,创造艺术形象,以此来表达情感和精神,这样的散文才能成为美文。
三是缺少韵味。散文既然是美文就应该有美的韵味。散文的韵味,是情感和语言的融合所产生的感染力和魅力。当然,因作家的风格和作品的题材不同,味道也有所不同。《元夜灯情》、《白城——我的第二故乡》味道是豪放、激昂的;《晨市》、《小镇漫笔》味道是淡雅、清丽的;《三十年不变的“年饭”》、《暖阳》的味道是醇厚、婉约的;《故土情缘》、《童年的故乡》、《春天的故事》味道是质朴、真诚的。但这次有些散文参赛作品仍然缺少韵味,或硬梆梆的,或干巴巴的,或直不笼筒的,读不出味道,没有美感,让人不忍卒读。文学作品首先要有可读性,哪怕思想再深刻,观点再新颖,如果不能吸引人们读下去,那些思想观点也就不能为人所接受了。
散文的韵味是情感和语言融合的产物,缺乏真情实感的散文,肯定缺乏韵味,语言没有特色的散文也肯定韵味不足。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散文尤为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