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保护 > 湿地新闻 > 综合动态 > 正文

鄱阳湖“一湖清水”有了污染防控线

媒体:江南都市报  作者:内详
专业号:掌上鄱阳湖
2016/12/13 7:06:48

文/钟建平 记者石鹏 实习生饶楠

随着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为了提高农产品产量,耕地大量开发并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导致地表水水质变差,湖泊尤甚。水体中的TN、TP严重超标,富营养化现象严重,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昨日,记者从省水利厅获悉,我省在用生态的办法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目前,项目成果已在全省推广100多万亩,一年总氮减排约250吨,总磷减排约10吨,增产3万多吨,经济效益达到3.5亿元。

构筑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线

长期以来,鄱阳湖流域及南方一些灌区,水稻种植多采用传统的淹水灌溉方式。然而,水稻是耗水耗肥较高的作物,水肥利用效率又相对较低,氮肥、磷肥就这样顺着地势流出稻田流入沟塘湿地系统,最后汇入鄱阳湖。

监测数据显示,农业面源污染物对鄱阳湖区污染贡献率总氮和总磷分别为69%和81.6%,化学需氧量为55.2%。如何有效解决鄱阳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问题,非常迫切。为此,2011年,我省启动了“鄱阳湖农业面源污染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该项目由省灌溉试验中心站与武汉大学、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共同承担,总经费590万元,是目前省水利厅立项规模最大的科研项目。

据了解,鄱阳湖农业面源污染生态修复技术的核心是在田间、沟渠和塘堰构筑起三道“生态闸门”。其中,精准施用化肥农药和科学灌溉,减少源头排放属于第一道防线——田间管理。而第二道是在排水沟渠中种植生态植物,并改造排水沟,延长水力停留时间。

每亩综合效益达350余元

今年10月16日,鄱阳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生态修复技术研究项目通过了验收。在验收会上,项目组提交了这样的成绩单:与传统模式相比节水10.4%,增产6.5%;总氮减排46.4%,总磷减排57.9%,节水、节肥、节药、增产等综合效益达每亩350余元。

该项目主持人、省灌溉试验中心站教授级高工许亚群表示,项目通过验收,是我省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保持鄱阳湖“一湖清水”结出的一枚硕果。同时,它犹如一粒种子,孕育了更多果实。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詹慧龙也表示,生态保护是公共事权,涉及农民等非政府机构时,如何让他们愿意承担责任,这个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生态修复农田100多万亩

采访中,省灌溉试验中心站党支部书记刘方平也介绍说,目前,我省已在赣抚平原灌区、潦河灌区、袁惠渠灌区建了三个核心示范区,项目成果已惠及农田100多万亩。当地村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纷纷竖起大拇指,“种田方式上没有太大不同,但农田收成变多了,村里的环境也变好了”。

“我省是农业大省,水稻种植面积所占比例最大,这个项目对我省的实用价值很高。随着土地流转速度加快,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这项技术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能够产生更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刘方平表示,接下来,这个项目还将继续开展实施效果的监测和更大范围的技术推广应用。

阅读 473
推荐
网友评论

发表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更多精彩在首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