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桃源春晓:指清晨登上桃源山远眺日出的景象;
二、平湖清夏:指松花湖上泛舟,游弋青山碧水;
三、云亭秋色:批登上北山揽月亭远望山光水色,秋山美景;
四、寒江雪柳:指吉林市松江路两岸垂柳的雾凇奇观; 五、禽戏冬江:指吉林市松花江段以长白岛为中心前来越冬的寒禽水鸟;
六、龙山观城:指站在龙潭山上俯瞰吉林市全景;
七、松江灯火:指吉林市松花江两岸夜晚灯火辉煌;
八、船厂遗踪:指明代阿什哈达摩崖石刻遗址。
新老八景已被吉林市列为“十一五”期间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是吉林市山水奇观中的精品。
另说的老八景
另说老八景为:“团山双峙”、“龙潭印月”、“德碑夕照”、“药寺晚钟”、“松江渔火”、“八卦孤悬”、“猴石凌云”、“白山鹿囿”具体介绍见下:
德碑夕照
是吉林城老八景之一,清代吉林将军德英的德政碑原立于城北玄天岭,每当夕阳西下时,一抹阳光照耀在汉白玉石碑上,从山下甚至城内都可以看见山上的德政碑的轮廓.可惜于1966年被毁.岭下居民将推倒的石碑抬去当垫脚石利用.
日前,岭下北极街棚户区进行改造.9月5日,吉林市政协文史委研究员张一民先生等人,在当地居民参与下,找到了已被毁坏的德英将军德政碑的碑额并挖掘出土.
龙潭映月
在龙潭山公园。著名考古学家李文信先生在《吉林市附近之史迹及遗物》中指出:龙潭山山城“为高句丽北疆重镇……”
山城内东部有一小池,俗称“水牢”,又称“龙潭”,东西长五十二点八米,南北宽二十五点七五米,水深大约11米,冬天不干涸,夏天不外溢,池壁用花岗岩砌筑而成。龙潭山由此得名。
考古工作者认为是高句丽时代的蓄水池。1961年龙潭山山城被确定为吉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潭印月”为吉林八景之一。高句丽时代大约是公元前37年-公元618年。
白山鹿囿
位于城西南小白山,始建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有正殿五间,牌楼两座,是清朝为遥祭长白山神而建,乾隆十九年(1754)清高宗弘历亲临祭祀。嘉庆、道光、咸丰三朝也曾经派遣官员祭祀,并祭松花江神。平时每年春秋两季,由吉林将军率领僚属祭祀。民国后停止祭祀。满州国时恢复,最后一次是1934年,溥仪祭祀。文化大革命初期,望祭殿被毁,山上古木被砍光。
团山双峙
东团山遗址在松花江铁路桥东侧坐32路汽车到团山子下往西上山就到。西团山在北山--黄旗屯间铁路线西侧独立路起点。西团山
吉林市城区西南有一座小山,山势呈圆形,在温德河北岸,称西团山。上世纪三十年代我国考古学者李文信及日本学者对这里进行了考古调查,一九四八年东北师大、吉林大学师生对国民党军队挖战壕时破坏的文物古迹进行抢救性挖掘,一九五零年原文化部文物局组织,由裴文中为队长,贾兰坡、佟柱臣、李文中、杨公骥和王承礼等学者为队员的东北考古发掘团又对这里进行发掘,事后发表《吉林西团山石棺发掘报告》,提出“西团山文化”的命名。
在发掘的36座石棺墓中,出土的随葬品的品种和数量大体相同,主要有生产工具石斧、石锛、石刀、石镞和石纺轮;生活用具有陶壶、陶罐、陶钵、陶碗、陶鬲;饰品主要是白石管、野猪牙。也有石棺内或石棺盖发现了家猪的臼齿或下颌骨。在两座石棺的陶罐或陶碗里,发现了炭化的黍粒和金色狗尾草籽。
考古发掘中出土的实物表明,吉林市古时候是树木繁茂、水丰鱼肥,适宜人类生活的沃野。六千年前,吉林市及附近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劳动和生活。三千年前,这里的人类进入了“西团山文化”时代。
西团山文化时期,大体与中原的西周与春秋初期相当,已经进行了奴隶时代。而西团山人尚处在原始社会的末期父系氏族社会的初级阶段。
东团山
东团山遗址位于吉林市江湾大桥南松花江右岸,海拔252米,以其形状近似椭圆,且位于吉林市城东,故称之为东团山,东团山遗址据考,这里曾是渤海王国独奏州之一--涑州所在地。东团山遗址是研究吉林地区古文化、古城、古国最有代表性的实物资料。 在东团山遗址及其附近,曾出土大量的原始社会以及汉、高句丽、渤海、辽、金等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遗物,证明东团山一带是一处人类活动延续悠久的遗址,是吉林市中世纪历史的一个缩影。被发掘的遗址内有青铜时代西团山文化遗址、汉夫馀、高句丽、渤海诸时期的文化遗存。西团山文化遗存,主要有生产、生活用的石器、陶器等物;汉夫馀文化遗存,有宫城即在"南城子"。在东团山上和山麓,有二至"。四道以山皮土羼碎石构筑的环形城垣。 城内地面曾发现红色绳纹板瓦、方格纹板瓦,根据山城结构和城内遗物,可知此城为高句丽时期的遗址。
在南城子内,曾采集到渤海王国的建筑构件——鸱吻、板瓦、筒瓦、花纹砖等。古夫余国是我国东北地区第一个隶属中原王朝的奴隶制政权,历西汉至北朝凡六百余年,曾至少有城六十四,村一千四百足见古夫余人为开拓松花江流域、传播中原文化及创造本民族文明所做出的特殊贡献。
1981 年,东团山遗址被吉林省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丰满区也把东团山作为重要的人文景观,拟进行深度保护和开发,开辟专线旅游线路,届时东团山必将成为吉林市旅游观光胜地之一。
松江渔火
土城子乡鱼楼村。虽未见过但是能感觉到松江渔火的点点荧光之美。
药寺晚钟
创建于乾隆三年(1738)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被焚。三年后由吉林将军都而嘉倡捐重建。有正殿三间,左右配庑各三间。殿内正中有三皇塑像:伏羲(天皇)、神农(地皇)、黄帝(人皇),药王孙思邈与历代名医歧伯、扁鹊、华佗、张仲景、李时珍等十六位配祀左右。传说四月二十八是药王孙思邈的生日,因此这一天香火最盛。“药寺晚钟”为“吉林八景”之一。
八挂孤悬
指真武庙,又叫玄帝观,在北极门外玄天岭上。乾隆三年(1738年)建,后来多次重修。前殿供奉真武大帝,传说是道家镇北方的神,后殿为斗姆阁,祀斗姆(北斗群星之母)。真武庙建筑奇绝,“悬梁吊柱”为著名的“吉林八景”之一。每年旧历三月初三为真武庙会,九月初九为斗姆庙会。1966年八月被毁。
玄天岭在吉林市区之北,同著名的北山公园东西相望,此山海拔282米,山势蜿蜒,层峦叠翠。清乾隆三年(1738年)在山上建玄帝观,又名真武庙。有正殿三间,配庑三间,禅堂六间,斗姆阁三间。前殿供奉真武大帝。殿中有一梁悬空,一柱离地,人称“悬梁吊柱”是吉林市八景之一。
乾隆七年(1742年),大火烧毁吉林衙署、官民房屋数百间;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大火焚毁民房七百余间;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六月大火,毁房二百四十余间,物资被焚无数;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城内大火,烧民房甚多,永吉州文庙也被焚。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四月二十日,吉林城又罹大火,灾后,吉林理事厅一个性王的幕友,自称识地理、辨风水,建议在城北玄天岭上修“坎卦图石”,八卦中坎为水,说是这样可以祈求于坎水镇压船厂火灾。后经吉林将军恒秀赞同,在玄天岭上修起了八卦形的“坎卦图石”,俗称“避火图”。我们今天看到的“坎卦图石”,是现代重修的,在古炮台之西北,有蜿蜒山路迤俪通之。
由于 玄天岭在吉林城北,恰似城池的天然屏障。前人为了应“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之说,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在玄天岭建道庙一座,称为玄帝观,因庙内奉礼真武大帝,亦叫真武庙。这座寺庙建筑,在设计上别具匠心,殿中有一梁悬空,一柱离地,成为奇妙的“悬梁吊柱”,为旧吉林八景之一。
在玄天岭上建有避火图,用青砖砌成八卦形,直径约五丈,其中坎卦象,取坎卦为水之意,求助于水来熄火灾,以保吉林的林木,免受损失,此即“坎卦图石”,是用青砖砌成八卦形的砖壁,直径五丈,用石条嵌成坎形的卦象。坎卦为水,因循了水火相克的五行之说。《吕氏春秋·有始》说:“北方曰玄天”,“水色为黑,故曰玄天。”玄天表征为水。站在“坎卦图石”处,可以把吉林城尽收眼底,端的是一块“风水宝地”。然而,没有得力的消防措施,尽用迷信方式来防火,只能是自欺欺人而已。吉林多火灾,尤以冬季气候干燥,居民生火取暖做饭,稍不注意,便酿成大火。冬季江河封冻,除水井以外,无滴水可取。吉林自建城以来,住户、商民、官衙、书院,历年皆有凿井之举,“备民用并防灾”。至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全城共有井163口。但是,一遇上大灾,仅用井水扑火,仍然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嘉庆十一年(1806年),火烧船厂,一次大火把城内官、民房屋烧毁八千多间,吉林城几乎被大火洗劫一空。光绪十六年(1890年)三月二十五日,火烧船厂,大火从牛马行一直延烧至北大街、河南街,包括将军衙门在内共两千五百多间房屋尽成灰烬。“吉林将军长顺住宅亦被延烧”,但当“被火贫民沿街露处”时,身为吉林省最高长官的长顺却“欲藉此改拓增”建私宅,被朝廷斥责为“实属荒廖”而降级留任。吉林城自1759年至1930年先后被大火烧过六次,其中三次被烧光,三次大部分被烧毁。有一位灾民在逃难时写了一首诗:“去年大水灾谁抚,今年燃烧五千户,千家万户成焦土,残砖碎瓦伴尸骨。”可见,灾民遭灾后如此悲惨。
猴石凌云
位于江北大屯乡孤家子村北,石砬子顶端有一奇石,酷似猴形,阴天时常有云雾缭绕,有“猴石凌云”之称。,为吉林八景之一。可惜的是该景于六十年代因采石而被炸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