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风情

媒体:转载  作者:吉林八景
专业号:苦寒
2009/6/30 14:19:06
  
  
被誉为“东北亚艺术宝库”的高句丽壁画墓,记载了中国古代东北少数民族的特殊文化,是5000年华夏文明的一朵奇葩。包括部分壁画墓在内的中国高句丽贵族墓葬,最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高句丽政权于公元前37年就已建立,壁画墓的出现却是在此之后300多年。考古学家证实,20世纪中、后期,中国和朝鲜境内先后清理和发掘出一批高句丽壁画墓。根据目前已披露的资料,中国境内有33座,朝鲜境内68座。高句丽壁画墓主要集中分布在吉林省集安市和朝鲜境内。这些壁画墓中封土石室墓居多,占90%以上。
  据目前的发现,早期高句丽壁画墓大约出现在公元4世纪上半叶。壁画的内容再现高句丽王公贵族家居、宴饮、歌舞、百戏、出行等社会生活。绘画方式一般是在石壁上抹白灰,然后在白灰上作画。壁画作品比较好地反映出该民族的独特传统,比如酷似今天日本相扑的角抵运动,骑马狩猎的场景等,还有长白山森林中常见的虎、鹿、野猪、熊、狍子、白兔、雉鸡等动物。
  据史书记载,高句丽民族骁勇善战,在早期壁画中有不少表现军队与战争的场面。集安有一座建于5世纪的“三室墓”,第一室壁画主题是社会生活,其北壁有一幅“攻城图”颇为精彩。画面左侧为一座城垣,高大曲折,门楼角楼高耸,城内有一屋宇。城门外,两位将军身披铠甲,乘坐披甲战马,挺枪举刀相战。角楼下两个步卒滚抱于地。城墙上一人伏窥交战情况。人物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而其第二室、第三室中的“托梁力士”形象,则在集安古墓壁画中所仅见,非常珍贵。专家推测此墓主人为高句丽贵族,很可能是一位武将。
  高句丽早期壁画还绘有宫殿、亭阁、马厩、水井、卫兵、侍女、牛马鸡狗、花草树木、日月星辰等图案。由于公元4世纪中原王朝已进入魏晋时期,当时佛教已从印度进入中原大地,偏安于北部边境的高句丽民族政权也开始受到佛教的影响。在早期以社会风俗为主的壁画墓的藻井上,考古学家发现了形象非常小巧的莲花。六至七世纪,匠人们开始以修凿平整的花岗岩石为四壁,直接在石壁上作画,色彩效果非常鲜丽,属于工笔重彩。此时的壁画内容多被朱雀、玄武、青龙和白虎“四神”所占据。此外,这类壁画还绘有极具中原文化特征的伏羲女娲、黄帝神农、仙人、僧侣、道士等,表现出丰富的儒、佛、道文化。在此时期,朱砂、土红、石黄、粉黄、白粉以及石绿是主要颜色,色彩比早期要丰富很多。这一时期的壁画,集安有“四神墓”、“五盔坟”四、五号墓等,较多分布于今天的朝鲜境内。
  此外,在从社会生活为主向以“四神”为主转化过程中,还有一类过渡性内容,时间约为公元5世纪中叶至6世纪中叶,壁画内容以装饰图案为主,如莲花、云纹王字、彩色环纹、龟甲纹。由于高句丽留下的文字资料很少且散见于中国古籍,因此,内容丰富的高句丽古墓壁画成为专家学者研究高句丽历史、文化、风俗等的重要考古资料。
  经过雨水的侵蚀,脱落与霉变是很多高句丽壁画面临的问题。为了最大限度保护壁画,中国境内的绝大多数高句丽壁画墓已严密封闭保护。为满足人们的观赏愿望,文物保护工作者在壁画墓维修过程中采用了地下廊道和数字视频相结合的技术,游人无须踏入墓穴,即可一览部分“现场直播”的高句丽古墓壁画的美仑美幻。
  代表性将 军 坟被誉为东 方的 金 字 塔。坐落在集安市区东北5公里的龙山脚下,有一座形似埃及金字塔的巨型石墓。沿着蜿蜒的小路走近石墓,依稀可见石体上久远的打磨痕迹。这就是有“东方金字塔”之称的“将军坟”。做为高句丽的王陵,将军坟无疑最具代表性。
  将军坟是集安上万座高句丽古墓中方坛阶梯墓的代表,也是中国现存最为宏伟的古墓之一。它巍然屹立于龙山脚下,南望鸭绿江,北依禹山。龙山、禹山交会,将军坟处于其间,远远望去,两个山头与高大古墓构成“二龙戏珠”之势,人们都称赞将军坟占据了好“风水”。中国专家经过考古与研究证明,这座方坛阶梯墓应该是高句丽第20位王“长寿王”的陵寝。
  将军坟建于5世纪初,以1100余块修凿工整的长方型花岗岩石条垒筑而成,中间以卵石和沙砾填充。为了防止自身重量压迫使条石外移,四面各放置三块巨大的护坟石。除北面失落一块外,其余各面护坟石至今保存完整。将军坟高12.4米,陵墓外形为7级阶梯,墓室开口在第五级阶梯中部。墓室上面以一块约50吨重的整块石板覆盖。墓室内有两个石棺床,但棺木及随葬品早已荡然无存。
  文献记载中的“长寿王”“体貌魁杰、志气豪迈”,他继承了父亲“好太王”创下的基业,继续开拓疆土,为向朝鲜半岛南部发展,他把都城迁到了平壤。高句丽政权在“长寿王”时期达到了鼎盛,成为东北亚地区最强大的国家。
  史书记载,高句丽人有厚葬习俗:“男女已嫁娶,便稍作送终之衣。厚葬,金银财币,尽于送死,积石为封,列种松柏。”长寿王继位之后第一件事便是倾全国之力厚葬乃父。太王既安,长寿王开始修造自己的陵墓。与好太王陵相比,长寿王陵形制略小,但更加豪华。根据墓顶出土的大批青灰色莲花纹瓦当和铁链等遗物可推测,当年墓顶上应有寝殿一类的建筑。
  历史遗迹好太王碑好太王碑。
  青山绿水环绕中的古城集安,仿佛湖水中一片静立的荷叶,而城中伫立了1500多年的好太王碑则似荷叶上的一滴露珠,璀璨夺目。
  “东方第一碑”的好太王碑,坐落在吉林省集安市区城东4公里外的禹山脚下、通沟平原上,是为高句丽第19代王“好太王”陵墓所立,高大、端庄、通体黝黑。据史料记载,好太王碑建于东晋安帝义熙十年(公元414年),迄今已有1590年的历史。它是用一块完整的巨大角砾凝灰岩石柱稍加修凿而成。碑高6.39米,四面幅宽不等,在1.34米至2米之间。碑体重约37吨,碑身略呈方柱形,无碑额。整座石碑未借助任何外力,直接矗立在一块不规则的花岗岩石板上。
  “好太王”名谈德,于公元391年18岁时即位,39岁死亡,谥号“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专家研究表明,好太王在位的22年间是高句丽历史上的空前繁荣发展时期,他凭借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东讨西征,占辽东、驱倭寇,侵汉江、降扶余,使高句丽疆域空前扩大。
  好太王碑是长寿王为纪念其父的功业而树立的。碑的四面刻有碑文,为汉字隶书,方严厚重。四面碑文竖行共44行,行间以界格,每行41个字,原有文字1775字。上千年的岁月磨蚀,以及晚清、民国时火焚除苔和不当拓字,使碑体遭到一定程度的损坏,可识之字目前仅为1600字左右。碑文文意大体明了,惟断句、考证所涉及历史、考古诸多问题争议不少,中外学者因此著书立说,各陈己见。
  好太王碑碑文大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较短,共6行,主要记叙了高句丽建国的神话传说及好太王统治时期国富民强,五谷丰登的局面。第二部分是碑文中心所在,占22行,较详尽地记录了好太王率军攻城略地的情况。第三部分占16行,记载了为好太王守墓之烟户数量、来源以及有关的守墓制度。据专家介绍,高句丽历史上目前已知的有文字文物仅存三件,好太王碑是其中记叙内容最为丰富的一件。由于文献资料对这一民族的记载很少,这块刻有1775个汉字的石碑记载的史实比较完整,涉及面广,而且源于高句丽政权的鼎盛时期,因此对研究高句丽的政治、军事、文化、制度、传统和它与新罗、百济及日本列岛的关系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这通价值连城的石碑,却被荒烟蔓草整整湮没了十个世纪之久。直到1877年(光绪三年)桓仁建县,一个名叫关月山的书启(秘书之类职务)在公务之余才发现了这块石碑,拓印若干碑文,后传入北京,人们才开始知道,这一脉山泽水间,竟有过冠盖如云、钟鸣鼎食的繁华岁月,甚至还是多次颇具影响的历史风暴和旋涡的策源地。
  好太王碑被发现后,成为中国、日本、朝鲜及欧美等国学者争相研究的对象。1928年,集安工商各界集资修成木结构碑亭,好太王碑得以保护。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和地方政府十分重视保护,对碑上裂隙进行修整,并成功地进行了化学封护,防止风化剥蚀,起到很好的作用。1982年又重新修建了雄伟壮观的仿古碑亭。去年,又在碑亭四面装上了防弹玻璃,并派专人把碑严密保护起来。此外,政府还迁走了好太王碑和太王陵周围的居民,并整治了周边环境,使碑、陵遥相呼应,相映成趣。2004年7月1日,好太王碑与太王陵一起被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批准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阅读 776
推荐
网友评论

发表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更多精彩在首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