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森林建设应重视生态养护

媒体: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张庆费
专业号:森林旅游资讯
2019/1/4 9:30:09
长沙岳麓山的森林生态景观 姚舜供图

城市森林生物多样性形成机制复杂,种内及种间关系多样,需要以系统观为指导,针对生物多样性退化与丧失的特征及其机理,从不同尺度和多个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和全面推进。

加强城市森林生物多样性保育研究

应定期开展生物多样性普查,了解动植物种类、分布、动态及其适应性,并进行编目,建立数据库;选择代表性植被类型,建立以固定样地为平台的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长期定位监测生物多样性的动态规律,建立城市生物多样性检测与评估技术体系,分析和预测人为干扰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其后果;加强研究城市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培育的规划设计、工程技术以及管护措施,提高城市森林生物多样性保育水平。

加强城市森林生物多样性基础研究,优先开展人工群落物种共存机制、外来物种入侵机制及其控制途径、外来物种与本土物种的竞争关系、城市生物类群同质性的机制及其影响、景观片段化对物种迁移分布的影响、城市环境胁迫对物种生态幅度的影响机制、自然物种生态恢复的潜力及其调控等,揭示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及城市森林生物多样性形成机理,形成生物多样性保育的人工适度干预技术。

构建城市区域绿色生态网络

针对城市生境的片段化格局和孤岛化特点,保护物种的生存环境(或栖息地)是生物多样性保育的关键,从城市区域尺度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格局,寻找生物多样性最优景观格局,实施景观格局优化工程,形成以重要野生动植物为主要保育目标的城市绿色生态网络,通过景观的多样性保护实施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标。

生物的生存、繁衍和进化离不开基因交流,如果生物群落间距离大于它们重建群落的距离,缺乏必需的基因交换将影响群落的稳定和发育。因此,从城市区域尺度构建城市森林生物多样性格局,建立城郊一体的绿化体系,寻找有效保护的“最优景观格局”,连接城郊梯度的破碎土地(生境岛),修建廊道和“暂息地(stepping stone)”,增加各生境斑块的连接度和连通性,构建城郊绿色网络,提供更多的栖息地和更大的生境空间,减少城市生物生存、迁移和分布的阻力,维持生物群体自身的生态习性与遗传交换能力。

如美国佛罗里达州绿道与生态网络规划,将景观的系统性、生态的显著性和景观连接战略点规划有机结合,实施了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相融合的保护规划。利用区域景观研究方法,设计以生态功能为主导的绿道生态网络,实现生态适应性的扩展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运用GIS系统和决策支持模型(DSM)确定重点保护区域,通过分层叠加技术评价景观与生态的敏感度,确定优先保护体系,对关键生境进行优先保护分级,并保护原始的生境,将佛罗里达州57.5%的土地纳入生态网络保护之中。

实施城市森林的近自然化培育

城市人工林的生物多样性营造不能局限于简单的物种数量,种间关系协调、群落稳定更为重要。近自然植被具有比较完整的群落结构和丰富的物种多样性,更能为动植物提供适宜的生存和栖息生境。因此,构建近自然森林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有效途径。尤其是我国城市森林多为人工植物配置,群落结构单调,物种单一,林分斑块自然度低,需要借鉴地带性植物群落植物组成、结构特征和演替规律,开展近自然化改造,逐步优化群落结构、物种组成、栽植方式、景观外貌等,引导人工植被逐步向接近自然状态的群落结构发展和演变,充分发挥物种共存的自维持机制和作用。

城市森林的近自然化培育主要包括近自然森林植被营造和现有森林的近自然化改造两种类型。

在近自然植被营造中,主要通过营造植物种类组成、群落结构与地带性森林群落接近的人工群落,构建适应当地生境的近自然植被。关键是模拟地带性植被的植物组成,构建的植物群落具有生态相似性,如群落优势种、群落结构之间应具有关联性或相似性。因此,应选择地带性植被建群种与优势种之中能适应城市生境的近缘种类,如同科、同属种以及生态幅度相近的物种。在种植设计过程中,应改变简单便利化的纯林营造手法,强化生境改良,挖掘场地生态潜力,突出多样性混合生境营造,采取多物种及多层次混交的自然式栽植,并采取低度养护方式,促进自然更新,避免因栽植少量的植物,而破坏自然状态的多样性。

在近自然化改造中,针对城市人工林普遍存在过度密植的现状,提倡根据树冠重叠率、郁闭度以及植物生长状况进行抽稀,协调短期、中期和长期适宜群落密度。同时,从丰富物种多样性和优化群落结构出发,采取绿化植物水平混交和垂直混交途径。保护和诱导自然更新苗,选择性保护自然更新植被,创造自然更新物种生存和繁衍空间,特别是木本更新苗、野花植物等,诱导人工群落逐步向接近自然状态群落发育,形成多树种、多层次、异龄混交的群落,恢复和重建富有自然气息、地域特征浓郁的近自然植被,逐步实现人工群落结构的近自然化。

营造野生动物友好的城市森林群落

野生动物作为对环境最为敏感的生物类群之一,是衡量城市生态质量的最直观和最有效的途径。野生动物也是表征人、城市、自然和谐关系的重要方面,缺乏野生动物更是我国城市与发达国家城市最明显的差距之一。城市森林设计与建设一直以树木为核心,极少关注动物。没有野生动物的城市缺乏活力和生机,城市不仅需要“花香”,更要有“鸟语”。因此,通过生境营造、野生动物友好植物应用以及植物多样性配置,营造与野生动物友好的城市森林,促进城市野生动物的生息繁衍。

在具体措施上,首先应营造有利于城市生物多样性恢复与重建的多样化栖息空间,如陆地与湿地的结合、起伏地形、生物通道等,而多孔隙生境(porous habitat)更值得重视,随着城市有空隙生境的急剧减少,造成依附在孔隙空间生存的生物消失,城市生物链阻断,甚至有的花卉缺乏传粉昆虫而影响开花结果。因此,有必要维持自然的多空隙生境和野生动物的隐蔽屏障。

多样化的植物食源是野生动物生存的保障。城市森林建设应合理配置食源植物,增加鸟嗜和蜜源植物,尤其应满足鸟类冬季生存最低限度的取食要求;同时,植物应用还要满足筑巢需求,如鸟类喜爱树冠大而浓密、树皮粗糙的树种,如香樟、垂柳、水杉等树种。

多物种与多层次混交最适于多样性生物的栖息。城市森林植物配置要从生态系统层面考虑维护物种的多样性与结构复杂性,避免少数物种的大量栽培,并充分利用自然拓殖的植被和野生花草,建立接近自然的森林群落,吸引鸟类、蝴蝶和小型哺乳动物等,增加物种潜在的共存性。

总之,将生境营造与植物应用有机结合,通过多样而稳定的植物群落配置,体现区域潜在植被的主要本源物种,为更多生物提供适宜的栖息地和广阔的生境空间。

由于影响城市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因素很多,在城市森林建设和管护过程中,诸如乡土植物驯化、适宜物种引进、外来物种控制、复层植物群落构建、自然遗留地保护等都是基础性工作,对城市森林生物多样性保育至关重要,故需要不断重视和加强。

值得一提的是,生物多样性往往不是人工营造出来的,而是自然发育形成的。在城市森林生物多样性保育过程中,生态养护过程可能比树木栽种更有价值和意义。城市森林管理者应运用管理演替(managed succession)理论与方法,不要仅满足于树木个体,而应考虑生态系统的所有组分及其动态性,协调森林景观改善与演替过程的统一性,促进森林自维持机制和功能的发挥,逐步提高森林生物多样性水平。

阅读 8500
推荐
网友评论

发表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更多精彩在首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