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趾跳鼠

媒体:原创  作者:苦寒
专业号:苦寒
2009/4/10 9:04:56
      童年趣事很多,大多都淡忘了。唯独我们—群小嘎子到白沙滩儿逮跳鼠的情形,时不时的就在脑海里冒出来。
       三趾跳鼠,俗名“跳兔”,系鼠科动物。它以“跳”著称。走路的样子一跳一跳的,跑起来更是跳,悬起来能跳一丈高。三趾跳鼠前腿短,约5公分;后腿长,约20公分,站立起来约有半尺高。它的食物来源主要是糜谷杂粮等,夏季渴时饮用露水。它肚皮清一色的白毛,上身灰色,尾巴长,尾尖纤细、黑白相间。过去读私塾的先生们都用跳鼠的尾巴尖做毛笔,写出的字不亚于“狼毫”。
       三趾跳鼠的爪很特殊,每只爪都有三个脚趾,踩在沙滩上,印迹就象人的手指肚一样。它跑得快,一般人很难撵上。就连没经过训练的家狗抓它都费劲。跳鼠跑起来主要靠尾巴摇晃助跑,尾巴摇得越快,跑的速度越快,特别是上岗子,尾巴抢圆了“噌噌噌”,一会就没影,贼难撵。
        记得小时候,每到五月节,我们五七个小嘎子就聚到一块儿,扛着铁锹去挖跳鼠。挖跳鼠贼有瘾,你如果不明其中奥妙还很难逮呢!
        跳鼠打洞雌雄各异。雄鼠打洞是大长股,离老远就能看见它洞,但洞比较深,挖起来吃累。雌鼠打洞是“一鼓包”,洞比较浅,不走到跟前很难发现。一旦发现“一鼓包”,要千万注意,不能高声说话,否则被跳鼠听见了,“噌”的一下就从“气眼”跑了,跑了就没个撵。所以,在挖“一鼓包”跳鼠时,必须要先找到跳鼠的“气眼”,也就是先踩“烟囱”,踩到后,用一个小布袋一头扎死,把袋子口对准“烟囱”眼,四边用土埋好,要专人把守,然后再挖。大约挖到半路时,跳鼠肯定要从“烟囱”逃跑。此时再用力一攥,那跳鼠就算逮住了。
        用此办法,一上午能逮十几只,碰上有没出窝的大跳鼠崽子,能整住二十多。然后我们便来到一棵大榆树下,捡些干枝架上火,扒了皮,开始烧起来。不一会,兔肉的香味就馋得你直流口水。烧熟了,我们就一人分一个或两个。一边撕咬着,一边嚼着,嘴里还一边“嚎嚎”地叫着,有的还躺在沙滩上,一边吃,两条腿还一劲直蹬达。吃完了,就在沙滩上打滚,翻跟头,可真能作。跳鼠肉很好吃,略有些土腥味,贼拉香。挨饿那年代,跳鼠成了我们改善伙食的上等佳肴。一个人抓跳鼠比较难,但必须要领一条家狗,狗逮跳鼠更有意思,跳鼠左拐右拐,特别灵份。有时狗追得近了,跳鼠便一个回头,突然从狗的胯下钻过去,把狗弄个嘴啃地。等狗起来时,跳鼠又逃出十几丈远。跳鼠在上坡时快,三纵两纵悬过“万丈蒿”越过“扎没稞”,突然就蹲下来,伏到蒿子底下掩蔽起来。如果狗不是跟得很近,马上就会失去目标。很多跳鼠都是这种手段逃之夭夭的。 
        大集体时人多干活时撵跳兔更刺激,小雨天或是有露水的天气,正干活发现跳鼠洞,人们就把跳鼠洞围起来,故意把跳鼠挖跑,耽误干活时间,磨详工。跳鼠一跑,有撵的,有截岔的,还有用鞋子打的。跳鼠尾巴一沾露水就晃不动了,晃不动跑得也就慢了。再加上人多,边喊边撵,跳鼠就懵了,很容易抓住。不过这样抓跳鼠我们也都累得快不行了,干起活来就开始唬弄了。
        童年时代,我们一群小嘎子都以逮跳鼠为乐,以吃跳鼠为荣,那童贞、那乐趣怎么也忘不彻底。后来我参军了,离开了我的故乡,就再也没有逮跳鼠的机会了。
        前些日子,家乡遭了水灾,我回去了一趟,还特意到坨子上转了转,我惊奇地发现,三趾跳鼠的印迹没有了,我找了半天也没发现一个洞,后来我问童年的伙伴,他们告诉我,三趾跳鼠没了十多年了。我心蓦地一沉,难道三趾跳鼠真的灭绝了?
        童年时代我们逮跳鼠,某种程度上是为了“打牙祭”解馋,还有一个原因是困难所迫,再就是孩子的天性,好动。农村也没有别的娱乐和游戏的场所,逮跳鼠就成了童年的最大乐趣了。
 长大了,相继读的书也多了,我在(梦溪笔谈)里得知三趾跳鼠不是一般的小生灵,它是原始时代“猛犸象”和“恐龙”是同一物种群的生物。可“猛犸象”和“恐龙”早已在多少个世纪前就灭绝了。唯一代表那个时代物种群的三趾跳鼠却生存下来。1983年我参加了通榆县文物志一书的编写,和省考古专家到现在的松原市“狼牙坝”调查,发现三趾跳鼠的骨化石,这很能说明三趾跳鼠经历了多少个世纪的沧桑巨变,一直延续到今天,着实不容易,现在想起来,童年时代逮跳鼠的举动确是一种罪过。关于三趾跳鼠,这里流传一种佳话:很早很早以前,“三趾跳鼠”和“猛犸象”还有“恐龙”在一个地域里生活。那时的三趾跳鼠长得比现在大,跑得更快,一般的豹子都难撵。三趾跳鼠贼精灵,懂鸟语。突然有一天,他们听风鸟鹦鹉在说话:风鸟说:大姐,咱们快走吧,我听说明年这里有灾难,森林要化做湖海,大地要化做江河,高山要变成峡谷,没有我们的容身之地了,我们赶紧飞到东方去,那里有广阔的草原,有我们栖身的领地,在这里早晚不能保啊。三趾跳鼠听到后便决定万里大迁徙。
        在一个月夜风清的晚上,跳鼠们开始动身了。他们蹦着、跳着、哭着、喊着,大跳鼠拉着小跳鼠,年轻的跳鼠背着年老跳鼠开始向东方行进。他们走呀走,过了七七四十九座高山,穿过七七四十九片林海,越过七七四十九条河流。一路的奔波劳累,老的跳鼠死了.小跳鼠不抗折腾的也命丧黄泉,年轻力壮是命大的都生存下来了。
        他们终于来到了东方,来到了科尔沁大草原,来到了适于他们栖身的一片热土。后来通过进化,他们都变得越来越小了,再后来他们听迁徙过来的风鸟们说,在他们迁徙的一年后,那里就发生了陨石撞击地球的悲剧,猛犸象和恐龙全都被天外飞石击中,那里已经成了一个深不可测的大峡谷,成了没有生命、没有生物的黑暗世界。沧海桑田,三趾跳鼠不知又过了多少个世纪,如今“三趾跳鼠”真的灭绝了,代表那个时代的物种群也就永远消失了。我以为,这并不是大自然的过错,而是我们人类自己的一种悲哀。
         昨天,我到向海自然保护区去,在沙滩上我突然发现了几处三趾跳鼠的印迹,我高兴极了,凭我童年的经历,我很快找到了它们的洞穴,我想把它挖跑一个,20多年没见它跑跳的英姿了。我向牧鹅女借她手中植树的铁锹,这个牧鹅女说什么也不借,她说保护区内什么都不许动。三趾跳鼠再不是童年任意宰割的生灵,在向海,它是受法律保护的生物。我和她再三解释,牧鹅女同意了。我拿起了铁锹,还没等挖多远,跳鼠便“腾”的一下撞“烟囱”跑了。那一蹦一跳的姿态,抡起长长的尾巴,左拐右拐,立刻消失在我的视线里。我终于松了一口气。
        好,太好了”!三趾跳鼠没有灭绝,在向海保护区安下了它美满舒适的家。
        我曾经和专家探讨过自然界和人类的有关命题:自然界和人类是同等的。每一个物种的灭绝就等于人类向死亡迈进一步。由此可见,保护大自然,保护每一种生物已成为人类不可忽视的具体行动。东北虎已经不多了,丹顶鹤也成了稀有珍禽,救救人类,救救每一种生物吧!当然也包括三趾跳鼠。

阅读 3135
推荐
网友评论

发表

我也说两句
游客于2009/4/10 14:10:42写道:
[原文]有几个笔误的字也请刘伟帮他修改修改(刘)
改了
刘伟于2009/4/10 13:51:33写道:
[原文]请刘伟同志指导他们建立文集空间(邓侃)
晚上苦寒先生把他的照片传给我,再建立文集空间!

最近我领上道儿”的志愿者层次很高,并且人的素养也高。我目前挑选的志愿者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热爱湿地事业。二是有一定的文化底蕴。三是人的素养高、人品好,光说不练的,瞎忽悠的一概不要。

最近心里还是挺美,有伯乐找到千里马的感觉!呵呵!
游客于2009/4/10 13:36:02写道:
有几个笔误的字也请刘伟帮他修改修改(刘)
游客于2009/4/10 11:30:23写道: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
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还停在上面”....
童年的回忆永远美好!纯真的童心永远珍藏!
喜欢欣赏推荐了!---皇城根
游客于2009/4/10 10:37:30写道:
请刘伟同志指导他们建立文集空间(邓侃)
彭平波于2009/4/10 10:31:41写道:
文笔优美,还让我认识了三趾跳鼠,欣赏了,推荐了
老黑于2009/4/10 10:24:06写道:
忘说了,苦寒先生,估计此文是您写的,作者也用苦寒这个名字会更好,可以参加征文大赛。
这个刘伟很清楚的,是你们向海的,应告诉先生详情。
老黑于2009/4/10 10:17:51写道:
在认知中了解自然生存规律,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 我们人类自己,文章立意命题给人启示深刻。
向海自然保护区是地球上为数不多的自然净土,更是多种生物的乐园,让我们携起手来用心去保护 她,为人类的健康生存做贡献。
好,荐一个!
刘伟于2009/4/10 10:16:22写道:
向海大作家陆续出山了,拜读了您的大作,很有生活,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活令人非常向往!欢迎苦寒老师加入湿地中国!
草原狼于2009/4/10 9:32:37写道:
三趾跳鼠数量在向海很多,我们科研人员搞野外调查都见过,一般时喜欢傍晚时活动。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更多精彩在首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