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苇海(图) |天津网

媒体:天津网-数字报刊  作者:余晓勇
专业号:天财珠江绿色愿景
2010/8/27 13:19:14

  8月9日。农历三伏第二天。

  白日隐没,黑暗降临。头顶没有一颗星星。天气闷热,潮气逼人。蚊子闻到了汗水的味道聚拢过来,动作稍微慢一点,就有被它们钻进帐篷的危险。躺在防潮垫上,疲惫的身躯虽然舒展开来,兴奋的心情却难以平静。周围无边无际的芦苇青草,无数趁着夜色开放的曼陀罗花、打碗花,身边蟋蟀低吟,远处水鸟孤鸣……在这里,在广袤的七里海,我和伙伴们度过了一个“天当房,地当床”的露营之夜。

  得知这支队伍要去七里海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也报了名。团队中七男五女,除我和另一位报社同仁外都是大学生和研究生。十多人走进营地附近的村庄,每人背上鼓鼓的行囊,队伍发出的欢声笑语,年轻充满活力的身影,引来村民们关注的目光。从司空见惯的“水泥森林”走到乡间,最吸引我们的东西显然不在村里,而在与拥挤嘈杂的城市截然不同的大自然。队员中有几位已不是第一次来,他们拥有更多的发言权。新队员们则对这里的一切都感好奇,问题总是问不完,眼睛总是看不够。幸运的是,虽然队伍选址扎营在苇荡的水畔堤岸,但是西塘坨村一处农家院提供了最有经验的向导,还有食品和饮水的补给,使这次户外活动增添了不少“安全系数”。

  如果说森林是“地球之肺”,湿地就是“地球之肾”。森林、湿地和海洋并称“地球三大生态系统”。 近年来我不止一次来到七里海,它的魅力吸引着我。作为天津著名的湿地自然保护区,七里海已不是普通的“海”,而是一座反映生物多样化和生物变迁史的“自然博物馆”。中部有由北向南流过的潮白河补充上游来水,东部是盛产对虾、梭子蟹的渤海湾,广袤的咸淡水交汇的水面和芦苇沼泽,曾经发挥着调蓄、净化、涵养、灌溉、哺育等多种不可替代的功能。七里海的变化,折射着天津这片“退海之地”的沧桑。湿地给天津人和城市带来渔盐之利,养育了这方水土的万物生灵。如今上游来水锐减,面临不断被开发的湿地是什么样子?它的未来将发生什么变化?七里海能否得到保护?能否持续发展?我们应该做哪些事情?能够做哪些事情?这些都是我们再次来到七里海停留、考察的课题。

  8月10日,全队按既定计划分成“自然调查”和“人文调查”两个小组,分头开始了考察工作。晚上归来,两组人马在农家院会合,享受桌上的农家晚餐,交流一天的收获,胃口和精神都喜获丰收。大家难掩脸上的欢愉,看不出丝毫的疲惫。回到露营地,伙伴们在苇垛之间的空地上,还玩起了“围圈认手”、“不倒翁”的游戏。这些活泼有趣的团队游戏参与性、互动性强,吸引着每一个人。大家消除了隔阂与拘谨,人群中不时发出尖叫和欢笑。直到领队下令休息,队员们才意犹未尽地进入各自帐篷,准备迎接第二天的挑战。

  11日早上5点钟,队员们被值班委员唤醒。用过简单早餐,带上饮水和必要装备,向七里海深处进发。庆幸的是我们赶上了一个阴天,炎炎烈日始终没有露面。走在水边,两旁都是齐腰深的青草,没走出多远,衣裤鞋子就被露水打湿。我取出准备防雨的雨披套在身上,这样虽然遮挡了露水,却捂出了汗水,很快上衣被汗水浸湿。队伍向东行进又折向南,向导带我们走入一条蹊径,一条少有人行或者说并没有路的“路”。队员们只能手脚并用,一面用手拨开芦苇,一面踩着前面队员的足迹。动作稍慢,芦苇合拢,就只闻前人声不见前人影了。这里的芦苇明显高于湿地边缘的芦苇。高者可达三四米,矮者也有两米多。仰头只能看到一小片天。手拨苇秆脚踩苇根耳听潇潇苇涛声,我们来这里说不上万里长征,而是做一次“穿越苇海”的小小壮举。

  最难的一段路是经过一段长满芦苇的旱沟,那里有我们此行的目的——寻找“苇蘑”。“苇蘑”是带领我们前行的吕绍生老师给它的命名。它个头只有几厘米高,菌柄较粗,菌帽从侧面看不是“正三角形”而是“倒三角”形,有点像一把小斧头。“苇蘑”长在没有水的沟沿上,对温度、湿度和土壤环境要求极高。人在沟上行走很难发现它,必须沿着沟底侧目观察仔细寻找。沟底虽然在两侧芦苇间有一条宽不过两尺的缝隙,却充斥着丛生的杂草。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种生命力格外旺盛的葎草,它枝蔓横生,枝条表面还长着很多细小的倒钩,一旦和人的衣裤接触,就会“纠缠不清”。

  沿沟底前进的队伍走走停停,不时等待打头的队员用镰刀开出通路。这是最艰苦、也是最费力的工作,每走上几十米就要换一个队员。此刻,男队员的拓荒精神展现出来,每个人都争先恐后,而女队员则被安排在队伍中间鱼贯而行。等待的时候人在沟底难以抬头见日,只能蹲下稍歇片刻,这时又有无数蚊虫开始进攻,因为我们打搅了它们的平静生活。

  正是在这段最艰难的旅途中,第一棵“苇蘑”在苇根之间被发现了!我小心翼翼地将它连根拔起,放进一个空水瓶保存。随后队友们又发现了第二棵、第三棵、第四棵……吕老师告诉大家,他考察七里海无数次,前后经历了三十多个春秋。新近发现的这种只在苇根之间生长的蘑菇,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如果真的被证明属于某个新物种,那才叫“苍天不负有心人”!

  4个多小时过去了,我们终于重新踏上了坚实的堤岸。相互打量:一个个两脚泥鞋,浑身湿透,手臂上的红色划痕被汗水浸得丝丝作痛,脸、脖、胳膊上有被蚊子叮出的疙瘩。身上的衣服由于苇草的“亲近”已经由白色变成了灰黑色!一只只小燕子,一只只须浮鸥从头顶飞过,它们的鸣叫像是对我们的祝贺。

  人类受大自然养育,应当懂得按照自然法则行事。可是在今日,“技术至上”、“金钱至上”、“人类至上”的观念让很多人忘记了,人类在自然家园的生物大家庭中不过就是普通一员。与自然抗衡必定受到自然的惩罚。正如伟人所言:“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马克思);“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恩格斯)。走过湿地的队员们都是大学环保社团和民间环保组织成员,他们实践的是一种“自然教育”,即通过亲近自然的过程向自然学习,收获当然是沉溺于空调房中的同龄人难以体验到的。

  2010年夏,我们行走在七里海深处。每个人都给自己起了一个好记上口的“自然名”:强子、叶叶、夏日、飘雪、水波、熊猫、小浣熊、芦苇、镜子、小鸟、小虫、鲸鱼;队伍也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湿地使者!

 

  文/余晓勇

阅读 240
推荐
网友评论

发表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更多精彩在首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