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保护 > 经验研究 > 调查报告 > 正文

宁夏湿地动态监测试点工作研究报告

媒体:原创  作者:毛金涛
专业号:毛金涛
2019/3/21 11:48:44

 

执行概要

第一部分:项目执行情况

本项目的主要目标是为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及时、准确的基础资料和依据,为分析宁夏湿地资源年度动态消长规律、建立中央和地方《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和《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及履行《湿地公约》等相关国际公约提供科学数据支撑。

项目研究团队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收集、专家咨询、实地调查、综合研讨等方法。

其一,收集文献资料方面,主要收集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包括2010年湿地调查数据,2016年、2017全区高分影像图,全区行政界线矢量数据,全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数据,相关市区的水资源分布图等。

其二,专家咨询,对于调查方法、抽样方法、统计方法等,征求了领域内相关专家的意见,为进一步正式开展研究奠定了基础。

其三,实地调查,在内业判读的基础上,对选取的湿地斑块进行了湿地外业调查,即对国家林业局林业调查规划院勾绘的宁夏湿地动态监测数据中湿地丢失需确认斑块及抽样斑块进行的现地核实。

其四,综合研讨,在资料收集、理论研究、实地调查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多次内部研究讨论,并邀请一些专家学者参与讨论,围绕其中的核心问题集中讨论,形成统一意见。

第二部分:项目执行进展

(1)已完成国家林业局林业调查规划院勾绘的宁夏湿地动态监测数据中湿地斑块数量20%的外业调查任务

采用系统抽样的方法,对下发数据进行系统抽样,按照20%抽取比例进行外业核实。

(2)已完成国家林业局林业调查规划院勾绘的宁夏湿地动态监测数据中湿地丢失需确认斑块外业调查

为降低调查误差。针对湿地丢失需确认斑块进行外业全部验证。

第三部分:下一步计划

下一步围绕研究目标,在前述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开展以下研究任务:

其一,针对抽样湿地斑块进行分析,分析本次现地抽样斑块湿地类与国家林业局林业调查规划院勾绘的宁夏湿地动态监测数据湿地类产生误差的原因。

其二,采用统计方法,根据抽样强度汇总计算宁夏湿地动态监测成果并与2010年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其三,与省级项目密切联系,进行必要的交流、咨询、指导。

其四,配合国家林业局林业调查规划院,提供有关数据支撑,完成有关全国湿地动态监测技术规程。

第一章 引言

本章主要简介项目来源、承担单位,概述项目研究的目标和任务,制定研究计划和方案,并说明项目执行概要。

1.1项目简介

1.1.1项目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充分认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确保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适当增湿地生态空间。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指出:必须保护湿地等自然生态,建立湿地保护制度,将所有湿地纳入保护范围。确定各类湿地功能,规范保护利用行为,建立湿地生态修复机制。

湿地是“地球之肾”,是“生命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重要生态基础。湿地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产品,而且具有调节气候、降解污染、调蓄洪水、防止自然灾害、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湿地的独特价值和重要功能已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湿地保护已引起全球广泛关注,正成为各国政府生态公益事业重要工作领域。

作为世界上湿地类型齐全、数量较多的国家之一,中国拥有《湿地公约》所认定的全部42种湿地类型。中国湿地总面积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

湿地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经济和生态价值,对相关数据的系统化积累和使用对于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来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为收集数据资源,中国政府先后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两次湿地资源调查,但是数据收集的周期跨度很大(十年),连续性不强,作为动态监测未免牵强。

第一次湿地调查始于2001年。由于当时技术条件有限,欠缺清晰的基础图鉴,虽然建立起一个数据库,数据与地图关联略显粗糙。

第二次全国调查始于2009年,于2013年完成。开展全国调查的目的是对目前国内的湿地资源及其环境进行评估,以掌握它们的动态,从而建立全国性的湿地数据和管理平台,为决策的制定和管理提供精确的数据支持。此次全国调查涵盖了所有类型的湿地资源,包括海岸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总覆盖面积超过8公顷的人工湿地等,长度超过5公里及以上的河流湿地。调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种。来自清华大学、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和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的人员将对从各省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核查。RS图像由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提供。地理信息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提供。数据获取途径包括使用‘3S’技术的宏观级监测法,以及现场调查式的微观手段。

基于二次全国调查取得的的数据和信息,基本建立了一个系统合理的数据库(例如,在湿地、衡量性技术标准和湿地分类方面完善的程序编码),从而为构建一个全国覆盖最全面、数据质量最可靠的国家级湿地数据和信息管理系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建立国家级保护地信息管理系统奠定了良好开端。

为及时掌握我区的湿地资源的动态变化,进一步查清家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湿地保护修复方案》和国家林业局关于在宁夏开展全国湿地动态监测试点的要求,依据《全国湿地资源调査技术规程(试行)》和《宁夏湿地资源调查技术细则》,国家林业局决定从2017年起逐年开展宁夏湿地动态监测工作。

1.1.2项目组织

为了推动中国湿地保护事业的发展,由全球环境基金资助、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负责执行、中国国家林业局实施《加强中国湿地保护体系、保护生物多样性》规划型项目,该项目包括7个项目,其中之一是“CBPF-MSL:增强湿地保护地子体系管理有效性,保护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项目。

按照项目文件设计,国家林业局成立了国家项目办公室,负责全面管理该规划型项目的实施。在国家项目办主任的领导下,国家项目办从国家层面为该规划型项目的实施提供支持和协调。

项目于2013年11月正式启动,为期5年。

本项目的宗旨是通过加强中国湿地保护地子体系,增强其全球重要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管理,从而实现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的效益。

本项目的目标是加强湿地保护地子体系的能力,有效应对现有的和不断增加的对全球重要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因素。为实现该目标,本项目设计了三项成果:

成果1:通过增强湿地生态代表性以及管理能力,加强湿地保护地子体系的建设。

成果2:通过将湿地保护地因素纳入部门规划主流化进程,减少对湿地保护地的外部威胁。

成果3:增强有关湿地保护地的知识管理、经验共享和意识教育。

为获取湿地资源本底数据和信息,为履行《湿地公约》和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上述文件,国家林业局决定在全国各省区开展湿地年度动态监测,建设全国湿地年度动态监测数据库。为此,国家林业局决定先期在宁夏全境开展湿地年度动态监测试点工作,为建设全国湿地年度动态变化数据库先行试点、摸索经验,并将宁夏试点的成功经验在全国推广。

本合同承担方为北京中林国际林业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将与本项工作的技术支撑单位--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密切合作,在UNDP-GEF项目办和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完成本次试点工作。

1.2项目目标和任务

1.2.1项目目标

II.合同目标

1.基于上年度宁夏湿地监测结果(第一次以2013年湿地调查结果为本底数据),按照《宁夏湿地资源调査技术细则》中的湿地分类标准,将湿地型归入对应的湿地类,对本年度与上一年度的湿地类和面积发生变化的区域(包括:湿地类和边界变化,新增湿地和减少湿地的位罝、范围、面积和分布等)开展监测和分析,重点监测人为活动影响湿地变化的区域,将变化情况落实到每一个湿地斑块对湿地变化较大区域,结合现地调查核实并生成成果报告及成果数据库。

2.通过支持在宁夏全境开展湿地年度动态监测试点工作,为在全国各省区开展湿地年度动态监测,建设中国湿地年度动态监测数据库摸索经验,以期实现及时、精准获取每个省份湿地面积的年度动态数据,为分析中国湿地资源年度动态消长规律,履行《湿地公约》等相关国际公约提供科学数据支撑。

1.2.2项目任务

III.任务

本合同承担方将与本项工作的技术支撑单位--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密切合作,在UNDP-GEF项目办和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完成本次试点工作。具体任务包括:

设计适合于宁夏全区的湿地年度动态监测评估指标体系和方法。

(1)监测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基于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成果(宁夏部分)和上年度宁夏湿地监测结果(以2013年湿地调查结果为本底数据),依据《全国湿地资源调査技术规程》(试行)和《宁夏湿地资源调查技术细则》中的湿地分类标准,将湿地型归入对应的湿地类,对本年度的湿地类和面积发生变化的区域开展监测并与上一年度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2)监测评估指标应包括面积、湿地类型、分布边界变化以及新增湿地和减少湿地的位罝、范围、面积和分布及变化原因等等,特别应注重监测人为活动影响湿地变化的区域,将变化情况落实到每一个湿地斑块对湿地变化较大区域,结合现地调查核实并生成成果报告及成果数据库;

(3)除常规外业实地调查方法外,设计采用的监测方法还应包括采用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技术手段;所设计的监测评估指标体系和方法应便于进行数据判读、解译、差异分析;可用于在多个时空尺度上开展湿地资源动态监测研究,获得全区湿地资源时空变化特征2.按照工作计划,应用所设计的监测评估体系和方法,在宁夏全境范围内开展湿地年度动态监测工作并形成宁夏湿地动态监测结果分析报告。报告应体现湿地斑块变化情况,报告内容(含附件)应包括:

1)按湿地类分的宁夏湿地资源斑块区划修正数据;

2)外业验证资料,包括但不限于表格、图件、照片及验证建议;

3)外业验证报告,给予验证资料,对验证的背景、意义、目标作阐释,对抽取斑块的数量、类型、占比作统计,对正判率、验证建议作分析,提出综合意见;

宁夏湿地动态监测结果分析报告;

1.总结宁夏开展监测的试点工作经验,为2018年全国湿地年度动态监测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宁夏经验;

按项目办要求提交工作进展报告和最终报告。

1.2.3项目预期产出

IV.预期的产出

本分包合同的预期产出包括:

适合于宁夏全区的湿地年度动态监测评估指标体系和方法;

宁夏湿地动态监测结果分析报告;

宁夏开展监测的试点工作经验总结。

产出

完成时间

文本

备注

  1. 工作计划

第1月

中文3份

在工作计划中应明确规定任务产出,任务团队成员构成及分工,时间进度要求

  1. 中期进展报告(含监测评估指标体系和方法

 

中文3份

 

  1. 外业验证报告

第2月

中文3份

 

  1. 对内业判读数据的修正,提出综合建议

第3月

中文3份

 

  1. 最终成果报告(附件包括分析报告、技术报告、成果数据库、相关外业核查资料、相关多媒体资料及工作照片)

第5月

中文/英文摘要各3份

总结所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产出,对今后工作提出建议。还应包括(1)宁夏开展监测的试点工作经验总结;(2)为相关机构起草全国湿地年度动态监测技术规程提供技术支持等内容

第二章 宁夏湿地动态监测采用的主要方法

基于湿地保护地体系的本质和基本功能,从理论上分析其资金需求,结合湿地保护地体系资金投入情况,概述湿地保护地资金来源。

2.1项目监测方法

基于2013年湿地调查结果为本底数据,按照《宁夏湿地资源调查技术细则》中的湿地分类标准,对本年度的湿地类型和面积发生变化的区域(包括:湿地类型和边界变化,新增湿地和减少湿地的位置、范围、面积和分布等)开展监测和分析,重点监测人为活动影响湿地变化的区域,将变化情况落实到每一个湿地斑块。对湿地变化较大区域使结合现地调查核实。

主要采用内业判读和外业验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2.1.1湿地分类依据及资料收集

(1)分类依据

依据《全国湿地资源调査技术规程》(试行)、《宁夏湿地资源调查技术细则》中的湿地分类标准,将宁夏的湿地共分为: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等4类湿地。

(2)资料收集

文字资料收集: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条件资料,湿地分布的各市(区)、县自然条件资料,包括: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土壤等资料。

图件资料收集:宁夏回族自治区高分遥感影像图、地形图(1/10000和1/50000)、全区行政界限矢量数据等。

第二次全国湿地调查成果数据。

2.1.2解译标志的设立

(1)遥感影像解译

本次宁夏回族自治区湿地资源动态监测,按照《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的规定,使用以近两年(即2016年和2017年)湿地丰水期的高分影像数据为主要数据源, 其影像覆盖宁夏回族自治区全境。遥感影像解译是对高分影像数据进行处理,包括几何精校正、图像增强和图像镶嵌处理。

①几何精校正;

高分影像数据的几何精校正包括三个环节:一是控制点选取;二是像素坐标变换;三是像素重采样。具体步骤如下:

A.控制点选取

在1:5万比例尺的地形图上选取控制点。控制点选择要求:

在1:5万比例尺的地形图上选择明显、未发生变化的地物点,如道路交叉点、水坝头等作为控制点。

每景高分影像控制点不少于50个,且分布均匀。

控制点平均中误差不大于1个像元,即不大于20米。

B.像素坐标变换

高分影像数据像元坐标转换依据二元齐次多项式转换为高斯投影下的西安80坐标系下的地理坐标。

二元齐次多项式方程如下:

x=a0+(a1X+a2Y)+(a3X2+a1XY+a5Y2)+(a6X3+a7X2Y+a8XY2+a9X3)…(1-1)

x=b0+(b1X+b2Y)+(b3X2+b1XY+b5Y2)+(b6X3+b7X2Y+b8XY2+b9X3)…(1-1)

式中:x、y为某像元的原始图像坐标;

X、Y为纠正后同名点的地理坐标;

ai,bi为多项式系数(i=0,1,2…)。多项式系数ai,bi按照最小二乘法解出。

C.像素重采样

选用立方卷积法对遥感数据进行重采样,以生成高质量的几何精校正遥感图像。当影像存在跨带问题时,采用如下方法进行处理:

当调查区在相邻两带的面积相差较大时,将面积较小的部分所在带换算到面积较大的部分所在带;当调查区在相邻两带的面积相近时,应移动中央子午线,中央子午线应位于调查区中央区域。

宁夏回族自治区处于高斯-克里格投影的第18带,本次遥感区划判读采用的遥感影像数据均不存在跨带问题。

②图像增强

对遥感数据以湿地资源为主体进行图像增强处理,采用分段线性拉伸进行图像增强处理,尽量增大不同地物间的色彩反差,同时兼顾全景的效果,做到图面影像色彩层次分明,明暗适当,地物可识别性好。

③图像镶嵌

对多景遥感影像进行镶嵌处理。当镶嵌的影像存在色调差异时,要对影像进行均衡处理,使相邻影像色调一致。

(2)湿地解译标志的建立

①建立原则及要求

依据遥感影像解译的基本原理,采用遥感信息与地学资料相结合、现地调查与现有资料、专家经验相结合的手段,通过综合分析与主导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不同数据源、不同时相(物候)、不同类型的湿地解译标志。

具体要求:

A.根据遥感影像的不同数据源、不同时相(物候)、不同的目的判读因子,分别建立调查区遥感工作所需的解译标志,并具有全面性和代表性;

B.按湿地遥感调查解译标志记录卡的要求,清楚描述直接判读要素(色调、形状、大小、纹理、阴影等)及间接判读要素(地物分布位置和获取时相等);

C.以影像特征差异最大化、最清晰化为原则,并力争做到谁判读区划谁建标,规范准确建立解译标志。

D.建标线路不少于5条,调查区域内各类型湿地判读因子的解译标志不能遗漏,每个湿地型的解译标志不少于5,所有解译标志总数不少于50个。

②解译标志建立步骤

通过对湿地遥感调查区内水文、土地覆盖、地形、地貌、气象、土壤、植被等背景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收集与影像信息相关的资料,开展野外踏勘调查,通过专家知识的推理,建立各湿地类型与影像的色调、纹理和形状等特征的相应关系,形成解译标志。

具体步骤:

A.室内预建

首先全面观察调查区遥感影像,了解监测区地形地貌、目的类型特征分布情况及交通状况,然后根据解译任务的需要,在项目判读分类系统下,初步制定所要建立解译标志的类型、数量,选取的野外踏查点应满足遥感影像色彩类型齐全,有充分代表性;有分类系统中较全的判读因子,同时判读人员要熟悉监测区情况,并设计外业调查路线图。

B.现地调查。

按照设计的外业调查路线图,使用高分影像图、GPS现地定位,通过无人机航拍将现状地形地物拍摄成图像资料,调查记载所到地块的经纬度(公里网坐标)、湿地类、湿地型。

C.建立解译标志

依据湿地遥感调查解译标志,综合野外踏查的实际,将遥感影像平面地图特征与解译标志记录卡上记录的实地情况一一对照,以遥感影像色调、纹理为基础,依据现地调查记载的湿地类型、植被类型、优势植物种等信息,并充分利用调查区内的水文、地形、地貌、气象、土壤、植被等背景资料,通过野外踏查和室内分析对判读类型的定义、现地实况形成统一认识,建立各类型与影像特征的对应关系,形成判读标准。同时,在实际判读过程中,继续确认解译标志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必要时修订解译标志。

D.建立解译标志库

将已形成的解译标志,按下表的格式建立湿地资源遥感调查影像解译标志库,根据实际判读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继续补充完善解译标志库,并对其进行动态管理、更新与维护。

宁夏主要湿地类型的遥感解译标志描述如下所示(共30个)。

2

3

5

5

6

8

9

10

11

12

13

2.2湿地监测内业判读与外业抽验

2.2.1湿地监测数据内业判读

1.内业判读

a.人机交互判读

内业判读是在判读人员正确理解湿地分类定义的情况下,参考有关文字、地面调查资料等,在GIS软件支持下,将相关地理图层叠加显示。将计算机屏幕放大到1:2.5万比例尺以上。全面分析遥感图像数据的色调、纹理、地形特征等,将判读类型与其所建立的解译标志有机结合起来,准确区分判读类型。以面状图斑和线状地物分层判读,建立判读卡片并填写遥感信息判读登记表。

判读勾绘图斑界线须与遥感影像图上不同类型变更线相吻合,并且闭合。相邻景(幅)应自然接边,线要素与面要素既要进行几何位置接边,又要进行属性接边 。

数据具有严格的拓扑结构,不存在拓扑错误。必填属性数据不能为空值,相关图层(类型图斑与线状地物、类型图斑与权属界线等)的空间关系必须正确。

判读结果须经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行数字化录入至图形数据库中。湿地斑块或湿地区须按《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的要求进行编码和属性描述。提交成果采用Arc/Info格式。

b.图斑判读

湿地判读最小单位为8公里,变化斑块最小面积为1公顷。每个判读样地或图斑要按照一定规则进行编号,作为该判读单位的唯一识别标志。采用计算机屏幕上直接勾绘判读为主,GPS野外定位点为辅,按判读单位逐一填写判读因子,生成属性数据库。

c.湿地类判读

判读范围为宽度在10米以上、长度在5千米以上的河流。如果遥感影像达不到判读要求,可以采用典型调查的方式进行,即借助地形图和GPS野外定点调查现地调绘。

为了提高面积量算的准确性,对于宽度大于3像元河流的按面状斑块解译,宽度小于3像元的河流按线状斑块解译。高分影像分辨率为1-2m,河流起调宽度在10m以上。在遥感影像上,由于河流与非河流光谱差异比较明显,故10m宽度的河流能够分辨,因此河流整体采用面状斑块勾绘。在区划判读过程中,依据其他资料估算河流的平均宽度,再由现地调查进行修正。

d.双轨制作业

要求一人按图斑区划因子进行图斑区划并进行判读,另一人对前一人的区划结果进行检查,发现区划错误时经过协商进行修改;区划确定后第二人进行“背靠背”判读,判读类型一致率在90%以上时,可对不同图斑进行协商修改,达不到时重判。

利用卫星遥感图像进行湿地资源调查是一项新的技术,不同的调查人员会因理解、经验等方面的差异,在遥感图像判读过程中容易出现漏判、错判的现象,通过双轨制作业,提高目视判读的一致率,对有异议的图斑类型通过协商取得一致意见,并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不断积累经验,将解译标志与显示状态(色彩、色调、纹理、形状、分布)等有机结合起来,准确区分判读类型。

2.数据统计

a.面积求算

遥感影像判读完成后,在GIS软件中,将面状湿地判读图、线状湿地判读图、分布图和境界图进行叠加分析,求算各图斑的面积,面积单位为公顷,输出的数据保持小数点后一位。

b.数据记录和统计

遥感判读湿地斑块的记录内容:

湿地名称:根据现有的湿地名称或地形图上就近的自然地物、居民点等进行命名。

湿地类型:按照湿地分类的要求,分4大类进行填写。

湿地面积(公顷):按照遥感影像判读的数据填写。

按全区分县(市)行政区划图叠加,统计出各类型湿地、湿地总面积和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面积。

3.精度要求

按照《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的要求,湿地判读正确率95%以上,湿地类型判读正确率90以上。其中:

河流湿地95%以上;

湖泊湿地95%以上;

沼泽湿地90%以上;

人工湿地92%以上;

4.数据库字段要求

表1.1 数据字段要求表

编号

字段名

中文名

数据类型

长度

小数位

备注

1

SHENG

省(区、市)

字符串

2

 

 

2

XIAN

县(市、旗)

字符串

6

 

 

3

XIANG

字符串

3

 

 

4

SDBHYY

湿地变化原因

字符串

2

 

 

5

YSDL

原湿地类

字符串

1

 

 

6

YSDMJ

原湿地面积

双精度

18

 

 

7

JCND

监测年度

字符串

4

 

 

8

XSDL

现湿地类

字符串

1

 

 

9

XSDMJ

现湿地面积

双精度

18

 

 

10

BZ

备注

字符串

50

 

 

5.拓扑质量

数据库各空间要素应满足基本的拓朴质量,规定如下:

a.图层内拓扑质量

图层内要素是否重叠或自重叠、相交或自相交、是否闭合。

b.图层间拓扑质量

湿地图层要素是否超出对应的行政区范围。

c.碎片多边形质量

面层是否存在不符合上图要求的碎片多边形。

6.内业汇总

a.湿地类型和面积汇总:根据遥感解译结果、外业调查成果和相关资料,将各湿地斑块以及属性输入GIS软件的数据库,通过汇总统计,得到各湿地区、湿地类、湿地型等的各种因子。

b.各湿地类、型间的相互转化及各类、型的面积变化汇总统计。

c.对拟似新增、消失的湿地斑块汇总统计。

2.2.2外业抽验

1.抽样方法及外业斑块抽样数量的确定

外业调查前,结合前期在室内对湿地变化的判读结果,对疑似新增、消失的湿地斑块,依据湿地监测技术规程全部进行核实;新增、消失湿地斑块以外面积差异超过10%的湿地斑块采用分层系统抽样调查。

室内抽样方式为:

以市作为一级分层条件,以湿地类作为二级分层条件,对湿地变化的斑块按照变化面积由大到小进行抽样编号排序,从变化湿地斑块总数中抽取湿地斑块进行现地核实,抽样方法如下:

a.采用随机不放回抽样,从抽样总体斑块中抽取样本斑块,计算抽样数量,其公式为:

n=Nt2P(1-P)/N△2+t2P(1-P)

其中:

n:为样本量,即理论抽样斑块数量;

N:为样本总量,即所抽样湿地斑块总数量(本次抽样湿地斑块总数为2131个);

Z:为统计量,置信度为95%时,t=1.96;

Δ:为误差值,定为5%;意为面积误差值不超过5%;

P:为概率值,取值0.8;意为第一轮遥感解译误差值为80%;

通过计算得到本次抽样斑块总数为246个,

抽样概率K=(n/N)×100%,经计算抽样概率为18.68%;

抽样间隔为Z=1/K,经计算抽样间隔为5。

b.根据公式中计算出的概率确定分层系统抽样的抽样间隔,即××市××湿地抽样概率为18.68%,抽样间距为5,对该市变化的斑块根据不同湿地类进行分组,每组按斑块变化面积由大到小进行排序编号,每组中从编号1-5号的湿地斑块中随机抽取一个序号为a的斑块作为抽样起始,其他抽取斑块为a1=a+5、a2=a1+5、……(抽样斑块数量≥1个),将各组抽样数相加得到实际抽样数227,与理论抽样数246相比较,抽样斑块减少了19个,经计算抽样误差为7.7%,实际抽样数接近理论抽样数,且抽样误差较小,因此该抽样方法切实可行。

2.湿地斑块外业验证。

对系统抽样所抽取的湿地斑块及下发数据中疑似丢失的湿地斑块、按照设计的外业调查路线图进行现地验证。

验证使用室内制作的高分影像图的工作底图、用GPS现地定位,并通过无人机航拍将现状地形地物拍摄成图像资料,对抽样所选择的、数据库中疑似丢失、新增的湿地斑块等进行现场验证。

验证这些湿地斑块的行政区范围、经纬度(公里网坐标)、湿地类、面积等,并现场登记记录。

2.3湿地监测内外业成果质量控制

1.内业成果质量控制

a.数据完整性、规范性

数据是否符合湿地资源动态监测技术规程中对数据规范性、完整性的要求,是否存在丢漏项。

是否满足湿地资源动态监测技术规程中对湿地数据命名的规范性、完整性的要求。

b.数据有效性

对数据文件是否能够正常打开进行检查。数据是否符合湿地资源年度监测技术规程中对文件格式的要求。

c.空间数据规范性

(a)图层完整性检查。必选图层是否齐备,是否满足数据库规范的要求。

(b)数学基础是否正确,平面坐标系是否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高程系统是否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投影方式是否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

(c)各图层空间位置是否相同。

d.空间数据标准性、符合性

(a)图层名称、图层属性字段的数量和属性字段的名称、类型是否符合数据库标准的要求。

(b)图层名称、图层属性字段的长度、小数位数是否符合数据库标准的要求。

e.代码一致性

(a)字段值是代码的字段取值是否与数据库标准中设置的代码一致。

(b)每个图层要素代码字段的取值是否唯一并符合数据库标准的要求。

f.数值范围规范性、符合性

字段取值是否符合数据库标准中规定的值域范围。

g.编号唯一性

编号字段取值是否唯一。

h.表格数据

(a)表格数据结构一致性,各表格字段数据和字段的名称、类型是否符合数据库标准的要求。

(b)各表格字段长度、小数位数是否符合数据库标准的要求。

(c)表格数据代码一致性是否与数据库标准中设置的代码一致。

(d)表格数值字段的取值是否符合数据库标准中规定的值域范围。

i.表内逻辑一致性

(a)湿地斑块界限是否与市县界衔接。

(b)湿地斑块编号中市县代码与市县名称是否对应。

(c)湿地变化原因填写是否正确,湿地面积增加的斑块变化原因不能出现减少原因,湿地面积消失的斑块变化原因不能出现增加原因。

(d)成果数据库中湿地斑块面积应大于或等于湿地监测规范中要求的最小面积。

2.外业成果质量控制

a.外业验证是否将所抽取的湿地斑块全部验证;是否对疑似丢失、增加的湿地斑块全部验证;

b.是否按照设计的外业调查路线图进行现地验证。

c.现场登记记录表是否对这些湿地斑块的行政区范围、经纬度(公里网坐标)、湿地类、面积等填写正确。

3.调查成果质量控制

a.内部质量控制

为保证本项目成果质量,项目组专门成立项目质量检查组,质量检查组采取自检、互检和专检三级质量检查制度,严格执行“项目小组内自检、项目小组之间互检、质量检查组专检”的质量检查程序。做到分工责任明确、层层把关,保证各项成果准确无误。

(a)自检:

由项目小组人员对当日外业勘查数据、记录、底图、内业判读资料、数据成果、图件、表格等进行自检,达到查缺补漏,纠正错误的目的,使各项指标全部达到规范要求。

(b)互检:

由项目小组人员分别对其他各项目小组外业核查数据、内业判读数据进行互检,使互检率达到100%,同时对外业核查发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重点检查。

(c)专检:

由质量检查组对完成自检和互检的项目进行专门检查与核查,并检查实施技术方案的执行情况、总结报告、工作报告等的编制及资料分类整理是否符合要求。

b.自治区级质量检查

自治区湿地办对完成项目内部质量检查的市(县、区)进行专门检查与核查,

(a)检查内容:重点检查外业调查与内业处理的工作情况。外业检查内容主要针对重点调查湿地进行,包括调查方法、湿地调查表格填写、调查人员野外工作能力等;内业检查包括收集数据是否准确、可靠,调查表格是否规范,数据处理和汇总、调查报告、图面资料是否符合要求。

(b)检查数量:区级检查的外业工作量占全部工作量的5%以上、遥感判读样地检查数量应占图斑总数10%以上;

(c)检查方法:按照前期确定的抽样斑块,对这些抽样斑块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检查。不得随意更改开展工作前确定的抽样斑块,以保证检查对象能客观反映其质量。

外业检查样地可由被检查人员陪同检查人员到现场进行。检查时尽量使用原用仪器和专业工具。

内业检查由被检查人员提供成品交检查人员检查。各项检查都有检查记录,进行质量评价。

检查工作结束后提交检查报告。外业阶段的检查在外业前、中、后期分别开展,内业工作检查按照内业工作流程分别进行。

(d)验收与质量评定:外业检查内容合格率达85%以上,内业检查内容合格率达95%以上为检查合格。

第三章 湿地动态监测工作情况说明

3.1项目招投标情况

2017年9月13日,国家林业局/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增强湿地保护地子体系管理有效性,保护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项目》为了有效地实现项目设计的各项成果,由增强湿地保护地子体系管理有效性,保护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项目管理办公室进行国内公开招标,邀请符合本次招标要求的服务投标方参加投标。

2017年9月25日,根据项目分包合同评估专家组对项目近期招标的分包合同投标书的评审意见,经项目合同委员会审议同意,项目办初步确定了北京中林国际林业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为中标单位。

3.2项目对接情况

2017年4月,服务方与国家林业局湿地中心初次对接,主要对接湿地监测主要方法。在样方调查和遥感影像判读方法中确定了遥感影像判读与现场核实相结合的方法。

2017年6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湿地管理办公室举办宁夏全区湿地动态遥感监测培训班,并对任务做了具体部署。

2017年8月,国家林业局湿地中心专家来宁对湿地遥感监测进行检查,随机抽取了石嘴山市、中卫市、银川市、固原市一些湿地斑块进行了现场验证,并结合现地详细的讲解了湿地类型的划分及判读的基本要求。主要对石嘴山市平罗县前进农场西大滩湿地,中宁天湖湿地、同心清水河湿地、海原西华山盐池西北盐湖湿地、原州区沈家河水库、中庄水库等重要湿地进行了现场核实。

1.平罗前进农场湿地(为湿地丢失需确认斑块,核实后仍有部分湿地留存)

1

2

2017年9月,自治区湿地办会同技术支持单位,对国家林业局林业调查规划院下发的湿地遥感监测图斑进行了抽样检查,按照总体比例18.68%,每个市按照18.68%抽取(包含数据中丢失需确认图斑)来进行外业验证。

3.3项目准备情况

3.3.1技术准备

(1)制定宁夏湿地动态检测工作方案和技术操作细则。

(2)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采集,包括2010年湿地调查数据,1:10000地形图。

(3)采集县、乡及行政村界线。

(4)准备全区高分影像数据。

(5)高分影像配准处理。

(6)遥感解译标志的建立

(7)其它与本次调查有关的资料。

3.3.2人员准备

本次参与湿地遥感监测的人员共12人,每三人一组,共分四组人,依次开展各类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遥感数据图象判读、软件操作使用与外业调查技术培训。通过培训使参加本次工作的技术人员学习技术方法和技术标准,掌握所用调查工具仪器的使用,熟练应用GIS软件进行湿地斑块区划判读,建立图形和属性数据库。

3.3.3物资准备

(1)仪器设备

外业调查的仪器工具:大疆悟系列无人机2台、大疆精灵系列无人机4台,卫星定位仪(GPS)8台、测绘平板10台、数码相机4部、望远镜4个;

内业所需的仪器工具:计算机、软件、绘图设备等。

(2)其它物资

调查表格、常用表、工具包、资料箱、文具用品等。

第四章 湿地动态监测结果分析

4.1湿地资源现状

宁夏回族自治区湿地按类型可分为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4大类。

宁夏河流湿地包括永久性河流湿地、季节性或间歇性河流湿地和泛洪平原湿地3个类型。黄河斜贯中北部,穿过银川平原,流程397千米,主要支流有清水河、苦水河、葫芦河等,全区年均径流量266亿立方米。在黄河两岸和清水河流域形成了丰富的湿地资源。

宁夏湖泊湿地包括永久性淡水湖湿地、季节性淡水湖湿地、永久性咸水湖湿地、季节性咸水湖湿地4种类型。湖泊主要集中在引黄灌区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阅海、沙湖、西湖、宝湖、鸣翠湖、星海湖等。

宁夏沼泽湿地包括草本沼泽、灌丛沼泽、内陆盐沼、季节性碱水沼泽、沼泽化草甸、森林沼泽等类型。沼泽湿地主要分布于宁夏北部惠农、平罗和中部盐池地区。

宁夏人工湿地主要分布在银川市。银川市主要灌溉渠系有惠农渠、汉延渠、唐徕渠、西干渠4大渠系,总流量约270立方米/秒。排水系统有第二排水沟、永二干沟、三一支沟、四二干沟、四三支沟等主要排水沟。银川市西部贺兰山前冲积平原滞洪区,把季节性山洪水引入湖泊湿地。

本期湿地动态监测范围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全区,行政区划界线依据2014年全区行政界线的矢量数据为准。根据本次湿地动态监测调查结果显示,截止2017年底,全区共有各类湿地总面积为196748.64公顷,湿地率为3.78%,湿地斑块数量为2131个。

1)按湿地类分

河流湿地101791.90公顷,湖泊湿地30534.66公顷,沼泽湿地26756.22公顷,人工湿地37665.86公顷(见表1)。

表4.1 全区湿地类型面积统计表

单位:公顷

统计单位

湿地类

河流湿地

湖泊湿地

沼泽湿地

人工湿地

总计

银川市

24573.52

8689.88

1217.43

15346.93

49827.76

石嘴山市

24916.47

7746.75

9592.69

8766.52

51022.43

吴忠市

24053.84

10943.43

12069.44

3629.52

50696.23

固原市

7009.92

341.09

142.34

4738.39

12231.74

中卫市

21238.15

2813.51

3734.32

5184.5

32970.48

总计

101791.9

30534.66

26756.22

37665.86

196748.64

比例

51.74%

15.52%

13.60%

19.14%

100%

图4.1 湿地面积按湿地类分类图

2)湿地斑块按市分

银川市湿地面积49827.76公顷,占比25.33%;

石嘴山市湿地面积51022.34公顷,占比25.93%;

吴忠市湿地面积50696.23公顷,占比25.77%;

固原市湿地面积12231.74公顷,占比6.22%;

中卫市湿地面积32970.48公顷,占比16.76%。

图4.2 湿地面积按市域分类图

4.2湿地动态变化分析

1湿地范围

本期湿地动态监测调查中湿地总面积为196748.64公顷,本期湿地斑块总数量为2131个。

与比上期相比,湿地面积减少10422.75公顷,湿地斑块数量增加229个。

2湿地内部类型动态变化

1)本期动态监测调查中河流湿地增加1643.63公顷,消失628.29公顷,净增加1015.34公顷,

河流湿地增加变化如下:

a湖泊湿地变为河流湿地203.45公顷,变化原因为建设拦水库、漏判河流湿地等;

b沼泽湿地变为河流湿地293.47公顷,变化原因为建设拦水库、漏判河流湿地等;

c人工湿地变为河流湿地1146.71公顷,变化原因为退塘还湿、漏判河流湿地等。

河流湿地减少变化如下:

a河流湿地变为湖泊湿地184.17公顷,变化原因为漏判湖泊湿地、气候原因致使水资源减少等;

b河流湿地变为沼泽湿地99.34公顷,变化原因为漏判沼泽湿地、气候原因致使水资源减少等;

c河流湿地变为人工湿地344.78公顷,变化原因为建设拦水库、漏判人工湿地等。

2)本期动态监测调查中湖泊湿地增加3519.72公顷,消失3419.37公顷,净增加100.35公顷,

湖波湿地增加变化如下:

a河流湿地变为湖泊湿地184.17公顷,变化原因为气候原因致使水资源减少、错判河流湿地等;

b沼泽湿地变为湖泊湿地2712.58公顷,变化原因为生态补水、漏判湖泊湿地等;

c人工湿地变为湖泊湿地622.97公顷,退塘还湖、漏判、错判湖泊湿地等。

湖波湿地减少变化如下:

a湖泊湿地变为河流湿地203.45公顷,变化原因为漏判、错判河流湿地、其他原因变化;

b湖泊湿地变为沼泽湿地1145.48公顷,变化原因为误判、错判沼泽湿地、气候原因致使水资源减少等;

c湖泊湿地变为人工湿地2070.44公顷,变化原因为建设水产养殖塘、生态建设工程(湖泊扩挖)等。

3)本期监测调查中沼泽湿地增加1577.91公顷,消失3395.04公顷,净消失1817.13公顷,

沼泽湿地增加变化如下:

a河流湿地变为沼泽湿地99.34公顷,变化原因为气候原因致使水资源减少、漏判沼泽湿地;

b湖泊湿地变为沼泽湿地1145.48公顷,变化原因为气候原因致使水资源减少、漏判沼泽湿地等;

c人工湿地变为沼泽湿地333.09公顷,变化原因为退塘还湿、漏判沼泽湿地等。

沼泽湿地减少变化如下:

a沼泽湿地变为河流湿地293.47公顷,变化原因为漏判河流湿地;

b沼泽湿地变为湖泊湿地2712.58公顷,变化原因为生态补水、漏判湖泊湿地等;

c沼泽湿地变为人工湿地388.99公顷,变化原因为生态建设工程(人工湖泊扩挖)、生态补水等。

4)动态监测调查中人工湿地增加2804.21公顷,消失2102.77公顷,净增加701.44公顷,

人工湿地增加变化如下:

a河流湿地变为人工湿地344.78公顷,变化原因为建设拦水库、漏判、错判人工湿地等;

b湖泊湿地变为人工湿地2070.44公顷,变化原因为生态建设工程(人工湖泊扩挖)、建设水产养殖塘等;

c沼泽湿地变为人工湿地388.99公顷,变化原因为建设水产养殖塘、生态补水等。

人工湿地减少变化如下:

a人工湿地变为河流湿地1146.71公顷,变化原因为漏判、误判河流湿地等;

b人工湿地变为湖泊湿地622.97公顷,变化原因为退塘还湖等;

c沼泽湿地变为人工湿地333.09公顷,变化原因为生态建设工程(人工湖泊扩挖)、建设水产养殖塘、生态补水等。

3湿地与非湿地动态变化

1)本期动态监测调查中由非湿地变为湿地共计28715.6公顷,湿地增加变化如下:

a非湿地变为河流湿地8741.84公顷,变化原因为退耕还湿、漏判河流湿地、建设拦水库等;

b非湿地变为湖泊湿地4057.68公顷,变化原因为退耕还湖、生态建设工程(湖泊扩挖、连通)、生态补水、漏判湖泊湿地等;

c非湿地变为沼泽湿地4309.08公顷,变化原因为退耕还湿、生态补水、漏判沼泽湿地等;

d非湿地变为人工湿地11607.05公顷,变化原因为生态建设工程(人工湖泊扩挖)、建设水产养殖塘、生态补水、漏判人工湿地等。

2)本期动态监测调查中由湿地变为非湿地共计39112.95公顷,湿地减少变化如下:

a河流湿地变为非湿地7238.89公顷,变化原因为围垦造田、误判河流湿地、气候原因致使水资源减少、基础设施建设、其它建设等;

b湖泊湿地变为非湿地7362.85公顷,变化原因为气候原因致使水资源减少、围垦造田、基础设施建设、其它建设、误判湖泊湿地等;

c沼泽湿地变为非湿地14824.84公顷,变化原因为围垦造田、气候原因致使水资源减少、基础设施建设、其它建设、误判沼泽湿地等;

d人工湿地变为非湿地9686.37公顷,变化原因为围垦造田、水产养殖塘减少、气候原因致使水资源减少、基础设施建设、其它建设、误判湿地等。

第五章 湿地动态监测工作遇到的问题

5.1变化原因细化

在本期湿地动态监测工作中发现,《全国湿地资源年度监测技术规程(试行)》中描述的湿地变化原因与实际变化原因存在差异,例如规程中变化原因1-7条是湿地增加原因,8-15条是湿地减少原因,但通过在监测工作发现,8-15条变化原因同样可作为湿地增加的原因,因此建设应对规程中各变化原因进行进一步分类细化。

3

细化如下:

修订后的变化原因类型:

1.客观因素增加

(1)退耕还湿:由于实施退耕还湿等措施,已将耕地转化为湿地,导致湿地面积增加。

(2)生态补水:因对湿地采取了生态补水措施,恢复湿地功能,扩大了湿地面积。

(3)生态工程:因实施水利、生态保护等工程项目,产生了湿地面积的增加。

(4)气候原因增加:由于气候原因,有些地区降雨量持续增加、地下水位上升,导致湿地面积增加。

(5)建设项目:建设项目导致的湿地面积直接增加的湿地。

(6)地质灾害增加:因地质灾害增加的湿地面积,如堰塞湖。

(7)其他客观原因:由其他客观原因导致的湿地面积增加。

2.客观因素减少:

(1)退耕还湿:原为闯田,由于实施退耕还湿等措施,增加了水域面积但减少了湿地面积的情况。

(2)生态补水:因实施水利、生态保护等工程项目,产生了水域面积的增加,但减少了湿地面积。

(3)围垦造田:将原有湿地范围内的土地由人工围垦变为农田的活动。

(4)基础设施建设:在湿地范围内,经政府批准的交通、能源、水利、城建等基础设施建设导致湿地面积减少的情况。

(5)其他建设:在湿地范围了,除基础设施建设以外的项目建设所造成的湿地面积减少情况。

(6)气候原因减少:因气候或自然灾害原因,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湿地来水量持续减少,导致造湿地面积萎缩。

(7)上游截水或引水:因生产生活需要开展截水或引水工程建设,造成湿地来水减少,致使湿地面积减少。

(8)其他客观原因:由其他客观原因导致的湿地面积减少。

3.人为因素增加:

(1)误判湿地:因遥感影像分辨率较低或其他原因导致将调查时将非湿地区划为了湿地。

(2)错判湿地:因调查人员调查失误将非湿地区划为湿地。

4.人为因素减少:

(1)漏判湿地:因遥感影像分辨率较低或者其他原因造成的前期湿地调查或年度监测时,已存在湿地未被区划出来,本期监测区划出而增加的湿地,包括上一年度湿地面积达不到8公顷,没有区划为湿地,本期达到8公顷,应该区划为湿地范围。

(2)错判湿地:因调查人员调查失误将湿地区划为非湿地。

5.湿地类之间的变化:湿地类之间互相转化的湿地斑块标记变化原因。

6.管理界限变化导致的湿地面积变化:

(1)管理界限变化导致的湿地面积增加:因省、市、县、乡、保护区、湿地公园等管理界限发生变化导致的湿地面积增加。

(2)管理界限变化导致的湿地面积减少:因省、市、县、乡、保护区、湿地公园等管理界限发生变化导致的湿地面积减少。

7.技术处理

(1)增加:前期受限于技术条件,采用线要素记录湿地的,本次转为面要素,并计算面积,若面积增加,记录变化原因为面积增加。

(2)减少:前期受限于技术条件,采用线要素记录湿地的,本次转为面要素,并计算面积,若面积减少,记录变化原因为面积减少。

5.2湿地监测的连续性

湿地是处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转换区,具有特殊的生物群落,鉴于湿地的特性和生物多样性,因此对于湿地的监测就必须具有连续性和长期性,随着长期多次的湿地动态监测活动,监测的精度会越来越高,发挥的意义越来越大

第六章 湿地动态监测结论

6.1监测结论

6.1.1技术方案

本项目制定了正确的技术路线和工作方案、建立了科学的湿地动态监测方法、创新了现场验证的抽样方法、使用了先进的监测工具和仪器,完善了评估指标体系;提供一套符合宁夏全区湿地实际的年度动态监测方法和评估指标体系。

6.1.2监测结果及总结

1、监测结果分析报告

通过建立湿地解译标志、室内判读、现场抽查、人机交互判读等,保证了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建立宁夏湿地动态监测数据库,根据动态监测结果,本次宁夏湿地动态监测结果为:全区共有各类湿地总面积为196748.64公顷,湿地率为3.78%,湿地斑块数量为2131个;详细分析了各类湿地面积增加、减少的各类原因,形成专家认可的分析报告。

2、试点工作经验总结

全面对宁夏湿地动态监测试点工作进行总结,准确获取湿地面积年度动态数据,为宁夏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数据和决策依据;也为在全国各省区开展湿地年度动态监测、建设中国湿地年度动态监测数据库积累了经验,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宁夏经验。

阅读 55647

专业会员

专业号:毛金涛


毛金涛的最新文章:
推荐
网友评论

发表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更多精彩在首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