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的黑河两岸瑞草遍野,野花纷呈,遍布河畔的数万顷湿地波光涟滟,苇蒲青葱,成群结队的水鸟翔游天际,婉啭唱和,休闲避暑的游人络绎不绝。这一切,都在生动地演绎着一曲天赋的生态之歌。
去年以来,甘肃张掖黑河流域湿地保护工程的启动,带来了湿地生态环境的良好局面,今年2月2日国际湿地日之际,人民日报专刊以新闻图片报道了张掖黑河湿地的盛况,图片上天鹅、白鹭、鹬鸟、黄雀等水鸟翔舞水面,一派宁静祥和。如今,这样的图景在张掖湿地公园几乎处处可见。
甘肃张掖自古以来一直有“水乡泽国”之称,是座落在湿地之上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地方志上记述:“一城山光,半城塔影,连片苇溪,遍地古刹”。清人编志称张掖有“三水一海”之佑,“三水”即弱水、洪水、黑水,“一海”即居延海。王维出塞至黑河,留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千古佳句;明代诗人郭登诗云:“黑河如带向西来,河上边城自汉开。”古代诗文中吟哦黑河的文字比比皆是,如:“在城长蒲荑,出城汇渔池。风味江南似,人家塞北嬉。”“清波郁翠条,摇曳拂河桥。”“百川入海尽东浮,渠分十二绕甘州。”“秋月照边城,芦州漾水明。”“六水三庙一居处”、“三面杨柳一面湖”、“半村榆树一村水,三里荻花二里风。”水是生命的源泉,也是文明的源头。一座城市,有水便有灵气。从这些优美的文字中,人们能感受到水光潋滟的张掖从历史深处走过。
张掖境内现有湿地315万亩,其中黑河干流流经的甘州、临泽、高台三县区有天然和人工湿地面积60多万亩,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水禽提供了天然的生息条件,据观测,张掖湿地上有野生脊椎动物209种,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28种,另有昆虫892种,珍稀昆虫11种,保护区地处我国候鸟三大迁徙途径西部路线的中段,是多种珍稀频危鸟类迁徙途中的停留栖息地和中转站。
千百年来,张掖丰富的湿地资源却是“锁在深宫人未识”,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甚至相反,在过去建设和发展中,人们盲目地排阴湿地,扩展耕田,填湖造路、造房,与生态争水争地,造成了湿地的不断退化,许多地方成为了排污池、垃圾场,一座水韵十足的城市失去了应有的光泽, “甘州城北水云乡”的美景渐渐淡出文化记忆,遗失在历史的时光中。新一届张掖市委、市政府的以独到的见识发现这片浑然天成的资源,提出了“建设生态张掖”的新战略和“保护黑河湿地、打造三万亩国家湿地公园、再现张掖水城风光”的构想,张掖站在的新历史起点了谋划未来。
近两年,张掖市启动实施“黑河湿地保护工程”和“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工程”,拉开了恢复张掖“戈壁水乡”、“湿地之城”、“塞上江南”的帷幕。这两大工程的总体框架是:借助300多万亩湿地存量,整理湿地,治污引水,恢复湿地生态功能,合理划分缓冲区、实验区和核心区功能,申报国家级黑河湿地保护区;利用离城市最近的2.6万亩湿地,打造国家级湿地公园,使之成为集聚水脉、文脉、人脉与商脉的亮丽名片;走生态开发之路,建设占地区性11000的滨河生态新区,发挥高档居住、商务会展、教育科研和旅游休闲四大功能,以此来引领城市拓展空间,提升品位。占地30多平方公里的张掖城北国家级湿地公园,将使城市面积增加一倍以上,成为张掖城市天然的“加湿器”和“活氧吧”。
黑河湿地保护工程及国家湿地公园开工建设以来,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已完成概算资金1.12亿元的工程量,建成10里的防洪堤观景绿化带、5公里的滨河大道、4公里的滨湖路、2公里的水韵街路,人工植树36万株,补种芦苇、红柳、沙枣等植被近2000亩,完成重点区域退耕还湿地3099亩,建设湿地栈道4.1公里、非机动车道长13.6公里,水系疏浚工程围堰堵坝11道9.4公里,形成约2200亩湿地水面。这些数据看似枯燥,但走进建设现场,任何人都会惊叹:昔日的荒滩野地垃圾池,居然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变得美如画卷,碧水、蓝天、绿草、禽鸟、游人,正在用无声的语言描绘着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的美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