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态界面的认识和研究可以追溯到本世纪60年代,物理学家与生态学家、生理学家合作提出了生物与环境间耦合的概念并应用到植被和大气环境关系的研究中。在60年代的国际生物学计划(IBP)、70年代的人与生物圈计划(MAB)、80年代开始的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中,逐步认识并把生态界面提到议事日程。80年代末国际生态学界已明确提出,把生态界面理论与非稳定环境特征结合起来可以作为识别全球变化的基本指标。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先生提出了“界面生态学”这一术语,并指出了它在生态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界面生态学研究在森林和农林业开展较多,熊文愈和王汉杰在1986年具体定义了陆生植物地上部分的生态界面,并用完整的湍流运动方程组研究了生态界面流体的热力—动力学特性。1993年,王信理和熊文愈以茶园为研究对象,揭示了生态边界层的结构特征和变化规律。淡水生态系统界面研究方面,国内主要在湖泊、水库方面有一些工作,但在溪流生态系统研究中,界面生态研究迄今仍是空白。
众所周知,在溪流与环境介质间存在着一个关系最密切、作用最活跃的范围,这个范围就是溪流与不同环境介质包括固相(土壤)、液相(水体)、生物相(动植物、人类)之间所形成的界面层。传统的溪流概念仅是指沿地表狭长凹道流动的水体。立足于生态系统整体观,现代溪流生态系统研究不仅重视溪流地表水体,而且关注在溪流生态系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溪流界面。溪流边岸带和潜流带是溪流的两大界面。溪流边岸带是集水区陆域与溪流水体的界面(又称土壤-溪流界面);而潜流带则是溪流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界面。在这些界面层内,环境胁迫最易富集,溪流调节也最为活跃,故而它是溪流与景观环境耦合的核心部位。两大界面在溪流生态系统健康的维持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将溪流与流域开发、人类活动干扰联系起来。
溪流通过各种生命活动将环境中的外在物能转变为溪流本身的内在物能(即溪流的生长),又把经过各种生命活动组合的内在物能转变为环境的外在物能流动和伴随的信息传递(即溪流各种生态效应的发挥),正是通过二者之间的界面层实现的,这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本质所在。因此,可以认为溪流界面生态学是研究溪流与环境间的各种界面内发生的相互作用关系及生态过程。它将直接探索溪流与环境间的物能流动规律,揭示界面的性质、生态功能和作用,从而直接评价溪流的生态效益,更确切地反映溪流生态系统的内在机理。
(重庆酉阳县细沙河,2009年10月30日)
在溪流界面意义下研究溪流与环境的作用关系及生态过程,是溪流生态学的核心内容。溪流界面是动态的、复杂的系统.从系统学角度看,溪流界面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是存在于溪流与环境系统间的居间作用系统.由于环境因子变化的随机性和溪流系统的复杂性,溪流界面系统始终处于动态的复杂变化之中,而且这种变化常常是非线性的和非平衡的.
溪流界面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溪流界面中各种相互作用关系及相关生态过程.它可以直接而准确地反映生物与环境的本质关系和生态系统的动态特征.也必将推断应用生态学不断向纵深发展。它将直接在溪流生态界面上探索溪流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机理,为研究溪流恢复和环境保护,环境评价与可持续发展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如何保证溪流生态系统健康和界面生态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迫切需要开展溪流界面生态学的研究。
我也说两句 |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