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生态环境建设 走出观念上的误区

媒体:原创  作者:赵久志
专业号:赵久志
2009/6/15 19:45:39
 
这些年来,沙尘暴,洪水,干旱,荒漠化,泥石流等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令人惊讶,发人深省。究其原因,就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所致,这也是大自然向我们人类发出的警报。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坚持生态优先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彻底走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思想观念上的误区。
我县是吉林省唯一的牧业大县,有湿地草原、草甸400万亩,平均每个农业人口占有草原草甸16.27亩,位居全省第一位,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辽阔的湿地草原草甸,曾为全省乃至全国畜牧业的发展做出了显著的贡献,被国家农业部冠与“中国草原红牛之乡”的美誉。然而,近三十年来,由于人们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大计,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进行掠夺式生产和开发,过度毁草开荒种地,使草原面积锐减。据县有关部门统计,全县六十年代有耕地11万亩,七十年代耕地达到21万亩,八十年代达到33万亩,毁草开荒现象直到九十年代才得到有效的遏制。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地表植被遂年减少,草原碱化、沙化、退化日益严重。而且,特别是一度盲目发展对草原有极大破坏作用的山羊,加重了草原承受能力,造成大面积的不毛之地。据业内人士说,目前大约有200万亩草原是白花花的“碱巴腊”。
五六十年代全县著名的裕记、良井子,三家子,天利泰等大草原草高可达1——1.2米,草的覆盖率达到80——90%。如今那种“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景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草绿了,牛羊肥了,草黄了,牛羊瘦了,下雪了,牛羊死了”。形成这样一种自然规律,就是人们生态保护意识的淡薄,思想观念落后的结果。
草原植被的破坏,不但制约了我县畜牧业的发展,同时也严重的响影了农业生产。旱灾是我们这里的常灾,特别是近年来,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已经成为阻障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号瓶颈”。对这种十年九旱的气候现象,多年来许多人认为是本地区就属于半干旱地区,是所处的地理位置因素造成的,干旱是正常,否则是不正常的。所以,导致长期以来,我们在解决抗旱问题上一直围绕着打抗旱井这个圈子转,年年投入大量资金打井,年年大搞水利工程建设,却忽视了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结果是井越打越多,旱情越来越重,生产成本提高了,而且还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干旱问题。
这种情况,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我们回想一下,为什么三十年前也是这块土地,草原上的草能生长得那样茂盛,沙丘上的树能生长得那样茂密,农业上十之八九是风调雨顺年。我认为,这与地面植被变化巨大有直接的关系,据气象专业人士说,这种现象叫作“下垫面”改变。
根据《中国生态演变与治理方略》一书介绍,“大面积绿地的旺盛湿润蒸腾空气,是形成对流雨和锋面雨的重要条件,蒸腾量对雨量的大小有决定作用”。可想而知,200万亩碱地,还有更大面积的沙丘产生的干热气流对降雨会有多大的影响,既使很厚的雨云,在这种干热空气的推升下,也很难降下雨来。由此可见,“地理位置因素”不是干旱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草木湿地植被破坏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因此,我们必须走出“地理位置因素”等观念的误区,在抓好水源工程建设的同时,加大对恢复草原、湿地、沙丘生态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
阅读 812
推荐
网友评论

发表

我也说两句
游客于2009/6/16 9:56:00写道:
能思考到这就很难得了,气候变化是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和研究,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更多精彩在首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