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湿地鸟类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
林宝庆1, 2、田秀华1 包军2 韩晓东3
1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 哈尔滨, 150040
2吉林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吉林通榆,137215
关键词:向海 湿地 保护
吉林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81年,是以保护丹顶鹤等珍稀水禽为主要目的的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位于吉林省西部通榆县境内,西与内蒙古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毗邻,全区总面积
1. 向海湿地鸟类资源的历史与现状
1.1区系与分布
向海保护区自然条件复杂,生境多样,沼泽水域及水生生物资源丰富,沙丘榆林灌丛等为鸟类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及繁殖栖息场所,因此鸟类资源极为丰富。
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上较为特殊,主要属古北界中亚亚界蒙新区的东部草原亚区,并兼有东北亚界东北区的松辽平原亚区特征,是吉林省唯一的非东北区地带。
由于该区兼有2个不同区系的特征,其鸟类分布亦有2个区域的种类。其中蒙新区代表种类如蒙古百灵、毛腿沙鸡、大鸨等;东北亚区代表种如旋木雀、鹪鹩、丹顶鹤、灰椋鸟等。
根据近年资料统计,该区域共记录到鸟类17目44科293种,其中水鸟125 种;非雀形目鸟类177种,雀形目鸟类116种。白胸苦恶鸟、小杓鹬、中杓鹬和牛背鹭为近年新发现种类、但均未见到有繁殖行为。
1.2鸟类数量与结构现状
鹤类因其对湿地环境的特有敏感性而往往被当作湿地的指示物种,全世界有各种鹤类15种,中国有9种,向海自然保护区现发现有6种,其中丹顶鹤、白枕鹤、蓑羽鹤在区内繁殖,白鹤、白头鹤、灰鹤为迁徙停歇鸟,科研人员从2001年开始便对以鹤类为主的湿地鸟类的迁徙及繁殖种群的数量、分布、种间结构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监测,并确定福泰泡、四海泡、碱地泡、盐铺、雁鸭湖、滚水坝等12处为固定监测点,采用地面调查与航空调查(2004-2005年与白鹤GEF项目共同开展)相结合的方式展开全面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向海湿地鸟类除2004年迁徙雁鸭类数量有所增加外,其它大型湿地迁徙与繁殖鸟类数量与2001年调查初年相比均有下降,而且幅度较大,尤其以鹤类为主(详见附图1、2),东方白鹳于2004年和2005均发现有大群50只和56只,但从2002年至今未有繁殖记录;2004年春季区内发现有10只的黑鹳种群并发现有黑脸琵鹭2只;草原指示物种大鸨数量有所回升,2006年和2007年分别发现有19只和23只。
由于向海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及其相互融合,以及近年来湿地干旱缺水等原因,向海保护区内原本对各自生境选择较为严格的各生态系统鸟类也变得对其它生境有所适应。据监测,丹顶鹤、白鹤等鹤类在草原地带发现的数量与在湿地发现的数量百比例已由2001年的113%升为2007年的233%;苍鹭、草鹭及部分野鸭也发现有很多在天然林或人工林内繁殖。
附图1
附图2
1. 3鸟类生境现状
向海湿地鸟类生境基本集中体现于沼泽、草甸草原、水域、天然疏林、人工林及部分农田。向海的沼泽分两种,即芦苇沼泽和苔草沼泽。芦苇沼泽是丹顶鹤的最佳繁殖生境,白枕鹤的繁殖对两种生境均有选择。近年来的干旱缺水使部分芦苇沼泽演替为草甸,苔草沼泽部分演替为草甸,部分变为盐碱地或沙地,但在鹤类核心区、雁鸭湖、盐铺、福泰泡等处每年仍然可保存大约1.
2 存在问题及原因
2.1 调查分析
经过对2001年到2007年的湿地鸟类调查分析得出如下结果:
2.1.1 鸟类资源有所下降,统计迁徙鸟类数量上由2001年的127644只降为2007年的58216只,鸟类种类却由2001年的63种升为2007年的64种。
2.1.2 在所有统计的64种鸟中,数量差异显著的有17种,占总数的27%,而且大多数表现显著。
2.1.3 大型涉禽中,除灰鹤、白头鹤在2003年后有所回升外,其余均呈减少状态。
2.1.4 食植性雁鸭类数量减少明显,依靠明水面的水禽的数量基本保持平稳。
2.1.5 依靠岛屿、滩涂等地繁殖的部分鹬类数量有所增加,尤其以黑翅长脚鹬为典型。
2.1.6 不同生境鸟类相互混杂的频度和密度加大。
2.2 问题分析
从整个调查分析上看,对湿地具有指示性作用鹤类的数量均呈下降趋势(如丹顶鹤、白鹤),而对湿地依赖性相对小一些的鹤类却有所增加(如白头鹤、灰鹤)。同时从2001年到2007年的整个调查中发现湿地鸟类的种类有所增加,但数量却大幅下降。这些都说明向海湿地功能的退化,分析原因应有以下两方面:
2.2.1 湿地缺水旱化是造成向海鸟类资源减少的最主要原因。它直接导致湿地鸟类生境碎裂岛屿化的加剧和湿地功能的下降,同时由于天然保护条件的降低,为人畜进入和生产开发提供了有利时机。
2.2.2 人为活动干扰是影响向海湿地鸟类资源的又一主要因素。它集中体现于牧业的生产、农药的使用、机器的噪音及人们与鸟类对自然资源的争夺。
3 保护对策建议
鸟类作为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要素,与其它生态因子之间既相互又相互依赖。鹤类因其对湿地的特殊敏感性而被公认为湿地的“指示物种”,它们的生存状况直接反映出它们栖息区域和迁徙路线的环境稳定程度。向海湿地是霍林河、额木特河流到向海变成尾河后而形成的3.61万公顷生物物种宝库,是丹顶鹤等珍稀鸟类的重要栖息地,但其生态环境已十分脆弱,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护好这块具有国际意义的重要水禽栖息地。
3.1 将目前的核心区规划为无人干扰或最少人为干扰的鸟类栖息繁殖地
向海自然保护区现有鹤类、东方白鹳、大鸨和蒙古黄榆4个核心区,总面积为
3.2 加大鸟类栖息地的恢复与重建力度,保证湿地用水
采取拆除对湿地生态系统有影响的非法人工建筑和工程,尽量恢复原样;并积极鼓励村民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加强爱鸟护鸟的宣传工作;加强湿地保护的执法工作,严禁猎杀、控制捕捞;同时,对区内水源采取合理分配、力行节约、湿地为主的调配原则;对区外水源地(如霍林河、洮儿河)则采取国家协调、科学共管、和谐统一的长效供水机制,以确保向海湿地的生态用水。
3.3 开展以鹤类为主湿地鸟类的科研监测及其生境研究
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要采取多交流、多合作,进行多部门、多学科的协同研究,除对鸟类的迁徙动态,繁殖情况进行系统监测外,重点对其赖以生存的生境条件,包括水、食物、隐蔽条件、人为干扰等方面开展研究,取得相关量化指标,用以评估其生境质量,进而找出鸟类栖息繁衍的最佳适合度和生境质量恶化的临界点,为全面保护好湿地鸟类的栖息地提供科学依据。
3.4 积极发挥社区共管委员会和联合保护委员会的作用,实现全员保护
向海自然保护区地跨三个乡镇,近两万人口在区内生产生活,只依靠保护区的有限力量难以完成保护任务。大力发挥保护区同当地群众组成的社区共管委员会和同地方政府及职能部门组成的联合保护委员会的作用,积极发动群众,通过宣传教育,转变原有经营模式,扶持地方经济发展等手段,升华大家的保护理念,提高大家的保护意识,实现全员保护的效果。
3.5 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制定好下一步湿地保护规划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地方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向海湿地原本有限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面临更大的压力。地方经济的落后也是影响环境保护的主要因素。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在制定下一步湿地保护规划时,一定要把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相结合,在保证地方经济稳步发展的同时,要以保护好自然环境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确保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何春光,李鸿凯,盛连喜等.2005.向海湿地洪水前后丹顶鹤种群变化的研究.
中国鹤类研究.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87~91.
韩晓东,于国海,林宝庆等.2005.湿地变化对吉林省鹤类的影响.
中国鹤类研究.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74~80.
韩晓东,杨军,林宝庆等.向海水草、水鸟和水位三者关系研究.白鹤GEF项目.
2003~2007年监测数据
我也说两句 |
![]() 辛苦了,向科研工作者致敬!--刘伟 |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