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说,建立好的公民习惯最好从小学开始,实际上会遇到哪些挑战与创新的机会呢?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将用走进「零废弃校园」系列的3期推文,带领大家一起去看看——一个“零废弃校园”的建立,从前期调研、测试共创到最终方案落地,都会经历哪些有趣步骤和的发现!
领跑零废弃校园的深圳小学里的师生,如何继续发现提升机会?
这个关于垃圾处理的故事,始于一个干净、明亮的小学校园中。
今年年初,深圳市华基金生态环保基金会(简称华基金)找到我们,希望联合造点在深圳市的一所公办小学——深圳市南山实验教育集团鼎太小学(简称鼎太小学),尝试推行“零废弃(Zero Waste)校园”的实践。
目前华基金在联合万科公益、自然之友和上海未爱教育支持和推广“零废弃学校建设指南”。
“零废弃”理念以提高资源利用的环境、经济和社会价值,将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为目标,遵循源头减量(Reduce)、重复利用(Reuse)及回收循环(Recycle)的资源管理方式,使最终送往填埋和焚烧的垃圾减到最少,无限趋于零。「1」
那么这所“零废弃先行者”学校,是一所怎样的学校呢?
第一次进入校园时,鼎太小学便给我们留下了“干净整洁”的初印象。不仅学校里的公共区域看起来一尘不染,师生们也已通过一系列的课程和活动,基本了解了零废弃的理念。
跟校方深入沟通后,我们了解到,学校是希望可以在现有环境基础上做得更好,包括深化师生们理论层面的学习、推动他们做出实际行为的改变,和将零废弃的理念渗透到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这样一所已经“解决了80%环境问题”的学校里,我们要如何找到有待提升的空间呢?
——这是我们作为设计师,这次主要面对的挑战。为了挖掘出这20%的隐藏细节,我们必须要跟最了解学校的学生、老师和后勤人员们一起去探索。
为了达到推动“行为”发生改变的最终目标,我们决定用跟师生共创的方式,结合行为科学的相关理论以及设计师以人为本的创意,在“校园零废弃”这个议题上进行一些新鲜的尝试。
在这篇推文里,我们将带大家一起走近刚刚结束的「第一阶段校内调研」,跟大家分享我们做研究所选的理论、方法,以及一些有趣的发现。
师生的环保行为,受哪些因素影响?
行为科学领域中有关“环保行为”的学术研究「2」 显示:人们的环保行为受到主观与外在因素的综合影响,并非完全采用“理性分析”模式做决策,更多是依赖“经验/直觉”做决策。
而在组成个人“经验/直觉”的多种因素中,以下5个是决定个体环保行为的关键因素,可以被分为“主观影响因素”和“客观影响因素”两大类。
我们为以上因素设计了下面这个思考框架。
零废弃校园项目-造点的调研理论框架
围绕这5个因素,我们设计了一套以师生为主体的研究计划,让他们不仅扮演信息的提供者,同时还以研究者、观察员的身份来探索校园环保现状。未来项目落地后,师生们才是零废弃校园的真正建设者和维护者,所以他们的声音需要在一开始就被听见。
为了挖掘20%的隐藏细节,我们用了哪些研究方法?
这次研究分为线上调研和校内实地调研两个阶段,包括定量和定性一共4种研究方法。
01
线上问卷
疫情期间,我们对全校师生发放了线上问卷,对以上5个影响个体环保行为的因素进行了摸底调查。
在回收了919份来自学生和老师的问卷后,我们发现由于全校都获得过零废弃课堂教育,学校整体处于一个环保意识和信心较强,但外部条件支持(如垃圾桶、宣传标语等)与垃圾处理规范仍待提升的阶段。简单来说,师生处在想做得更好,但执行中遇到一些困难的状态。
数据分析帮我们确定了值得改善的大方向,那么入校调研的重点,就要放在深入挖掘值得被干预的现象和行为上。
零废弃校园项目-线上问卷调研结果
02
项目制学习(PBL)
在学校正式复课后,我们进入鼎太小学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地调研。
为了让同学们在调研中扮演更主动、关键的角色,我们专门设计了一套“零废弃校园项目制学习工具包”,让一些班级通过开展体验式学习活动,来探索校内的垃圾处理现状,并学习零废弃的理念。学生们在过程中的发现,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素材。
我们挑选了二年级和五年级的各一个班级,陪伴约100位同学进行了鼎太小学首次的「零废弃校园项目制学习」。我们不仅旁听了两个班的开题和结题汇报课,还跟同学们一同进行了“校内垃圾寻宝”活动。在跟同学们一起翻遍了两层楼的垃圾桶、把头探进每一个花坛、读遍了废纸上的小人画后,我们也发现了校内一些不为人知的垃圾处理现象,从而更精准地定位了项目的干预点。
项目制学习期间,五年级的同学每晚都会在QQ群上自发地组织目标清晰的讨论。他们对校园情况有条有理的分析,给我们的研究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进行校内垃圾调查PBL部分产出
03
浸入式观察 + 深度访谈
与学生的PBL同步,我们也采用了常见的研究方法,包括对校园进行观察、跟踪访谈保洁人员、与老师和学生进行深度访谈等,从不同视角了解了鼎太小学的环保现状,以及师生们对推行“零废弃校园”的看法。
“潜入”学生QQ群一周后,我们有了哪些发现?
经历了一周的观察、访谈和参与式调研,我们总结了关于鼎太小学垃圾处理现状的6大发现,涉及师生现有的垃圾处理体验、需求及规则共识等多个方面。
我们发现,许多不恰当的行为,实际上是在人“无意识”的状态下发生的,所以校园垃圾的产生并不一定是因为缺乏环保的观念或意识。
同时,在每种现象或行为的背后,总有多个影响因素在同时发挥作用,比如:未喝完的稀饭被倒进了其他垃圾桶,可能是缺乏厨余垃圾桶(外部条件)和垃圾分类意识不足(规范信念)共同导致的结果。
发现一
“扔垃圾”的体验比结果更加影响行为
环保驱动力 条件支持 规范信念
虽然学校已经在学生常活动的区域放置了相当高数量的垃圾桶,但这些地方的地面仍不时出现垃圾,如牛奶盒、纸团等——尤其是在垃圾桶周边。
我们观察发现,这些散落的垃圾主要因学生的“垃圾投篮”行为产生的——这是大家难得能在狭窄的走廊内进行的一种游戏。但也因此,同学们将扔垃圾的重点转移到了“投出去那一刹的快感”上,所以即使没有投中,大家也很难意识到自己并没有达成“垃圾进桶”的目标,杂物这样散落在了桶边。
由于“投篮”本身是一种竞技式的游戏,所以这样的扔垃圾方式容易引发学生之间的效仿、比拼,从而导致了更多的垃圾散落在桶边。
“有的人就会把垃圾桶当投篮,但是他们都瞄不准,就会掉到地上。后来他们会把纸团弄湿,更好地丢进去。”
——二年级学生
“投篮当然是最爽的,投中了就很开心,投不中可能就不管了……”
——五年级学生
发现二
垃圾分类的学习也需要“模拟驾驶”
环保驱动力 条件支持 规范信念
尽管鼎太小学已经开展了关于垃圾分类的教育活动,但由于深圳市尚未强制推行垃圾分类,目前各班只配置了一个“其他垃圾桶”,不同类别的垃圾仍被混在一起处理。
实际上,对于环保知识已十分丰富的同学们来说,垃圾分类的“实践场地”或“练习场所”正是他们现阶段亟需的外部支持。
许多学生已能自主辨认出校内垃圾分类的需求和自己可以承担的责任,但保洁人员仍是维持校园卫生的主力军。一些同学在进行“垃圾寻宝”时感叹,将食物和别的垃圾扔到一个桶里,其实很容易导致发臭和滋养蚊虫。推行简单的垃圾分类不仅能解决这个潜在的卫生隐患,还能为学生提供“知行合一”的实践机会,让大家用行动去检验和巩固已有的垃圾分类知识。
“在我知道了垃圾分类之后,再随便丢,就可能会有点心虚,负罪感。”
——五年级学生
“我觉得只要两个班共用一套分类垃圾桶就可以了,设多了很浪费垃圾袋,也浪费制造垃圾桶的材料。”
——五年级学生
发现三
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垃圾处理规则
规范信念 条件支持 环保知识
虽然学校整体处于非常干净整洁的状态,但经过一周细致的探查,我们还是在一些“意料之外”的地方发现了垃圾。比如,一楼小花园和厕所内都出现了吃剩的早餐或午餐,如烧饼、骨头、果核等。
其实仔细想一想,食物之所以会出现在这些地方,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学生们通过零废弃课程了解到,吃剩的食物可以通过堆肥来滋养花草树木。因此低年级的同学选择将吃剩的骨头、果核直接扔进草丛,似乎也是符合逻辑的判断。另一方面,由于洗手间内没有专门的厨余垃圾桶,一些学生在清洗自带饭盒的时候,就“个性化”地处理了厨余垃圾。
“如果处理吃剩的早餐时,不小心掉到厕所水池里,就不会想捡出来,因为感觉太恶心了。”
——五年级学生
“有的学生就边走边吃嘛,吃完就随手扔到(草丛)这里了。”
——保洁人员
发现四
食物浪费很可能是因为“没得选”
规范信念 条件支持 自我效能感
学校目前对早、午餐的发放和回收进行了系统的管理,所以同学们每天都有非常流畅的用餐体验。但我们发现,食物浪费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且如何避免在回收厨余时饭菜洒落地面的情况,也是优化该流程的关键。
经过对所有年级午餐时段的系统观察,我们发现上述问题的产生,跟现有餐食的份量与学生需求不匹配有关。受到打饭工具、餐盘大小和高效流程化的打饭过程限制,许多学生拿到的是大于自己食量的饭菜份量。而回收剩饭时,厨余回收桶的直径大小与餐盘宽度不匹配,它的摆放位置有时也与学生的身高不匹配,导致食物很容易洒落地面。
“因为规定只能剩一个菜,倒饭时有同学会把吃剩的食物都赶到餐盘中的一格里,堆成小山,那倒的时候就很容易掉到地上。”
——二年级学生
“感觉饭菜剩了好多呀,可能是因为大家不饿,也可能是老师分配的问题,把大家不喜欢的菜和饭混到一起了,结果导致吃不完。”
——五年级学生
发现五
“玩具”和垃圾不过一道上课铃的距离
环保驱动力 规范信念
学校整体环境十分整洁,但在低年级的活动区域,我们捕捉到了“玩具变垃圾”的普遍现象。这些“一次性”的自制玩具主要包括纸飞机、被当球踢的酸奶盒、胶带等。
学生们在访谈中提到,虽然大家会有意识地标记属于自己的“玩具”,但还是有人无法在课间结束后,及时将自己的东西捡起来丢进垃圾桶。一方面是大家没有意识到被抛弃的物品实际上会变成了垃圾,另一方面是上课铃打响后来不及寻回早已不知去向的“玩具”。由于这些物品材质轻、体积小,经过一节课后便会不知飘到了哪里,导致了垃圾在走廊上转移的现象。
“我折的纸飞机上面会涂颜色,掉到地上很明显会看得到是我的,能捡回来。”
——二年级学生
“有时候上课铃响了,我的飞机还在外面没找到,就来不及捡回来了”
——二年级学生
发现六
失物招领的前提是物品要“有主人”
规范信念 环保驱动力 自我效能感 条件支持
通过与老师的交流,我们得知“失物招领处的物品无人认领”,也是鼎太小学一个常见的现象。
据了解,学生们丢失的物品一般是文具和校服这两类价值低、外形辨认度低的物品。有些环保意识高的班级自行设置了回收小角落,但往往到了学期末,遗失的铅笔、橡皮、校服外套攒了一大把,却没人出来认领——因为没有人看得出东西是不是自己的。由于长期的无人认领,这些物品最终只好由学校统一处理,导致了本可以避免的浪费。
“低年级的财物保管意识还没有形成。如果学生丢了一些铅笔橡皮,觉得不是很贵重,不是很喜欢,就不会去找……我们班有个角落作失物招领处,很多铅笔也没人来认领,我只好在这学期开始时把它们都扔了。”
——老师A
“经常能在操场之类的地方看到校服,但是校服上都没有名字,所以也没法给回学生。”
——老师B
充满价值的发现,如何转为引导行为改变的方案?
总的来说,以上这些情况在国内中小学十分常见,并非鼎太小学才独有的现象。如果没有仔细的观察和思考,往往很难“一眼就能看出有什么不对”。这些甚至连当事人在行动的当下,都难以察觉的小细节和小动作,恰巧向我们揭示了——
推动师生维护校园环境的关键,不(仅仅)在于建立“对错”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在每个行为发生的当下,觉察到自己的行动,以及这些行动可能带来的后果(即对环境的潜在影响)。
根据这次调研的结果,我们为鼎太小学接下来的零废弃校园建设方案制定了如下策略,计划从内容、宣传、激励、规则和设施这五个方面去创新:
在下一阶段的测试中,我们选出了现阶段最紧迫和容易被影响的3个干预点,并在校内开展了一系列的设施改造和内容共创活动,希望达到“干预行为、提升自我觉察”的目的:
1. 扔垃圾的行为
(如何让扔进桶更有吸引力?)
2. 垃圾分类的实践
(如何让初学分类充满成就感?)
3. 零废弃内容的宣传
(如何让宣传砸出更大水花?)
具体的测试方案遵循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根据学生们实际的行为和需求设计而成,尽量避免了不符合小学校园情境的问题。
我们希望通过加强5个环保行为相关因素对学生的正向影响,从而推动大家用更自发、有效且富有趣味的方式管理自己的垃圾处理行为。
小预告
根据上面的四张图片,大家猜得出我们在校内测试和共创了哪些创意方案吗?
想知道这些方案在短短两天内,为学生的行为带来了怎样的改变吗?同学们又怎么看?他们有没有更加厉害的办法?
欢迎继续关注「零废弃校园」系列第二期——鼎太小学 测试共创篇!
更多信息请关注华基金公众号~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