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 留住最美大湿地
媒体:内详 作者:内详
专业号:鄱湖人家
2012/10/14 8:52:01
在红兴隆管理局红旗岭农场,有一片迷人的大湿地,那里是鸟的天堂,更是摄影爱好者们迷恋的地方。9月12日,记者来到五星湖湿地千鸟湖保护区,近距离感受这片原生态湿地的辽阔壮美。
乘坐电瓶车沿着巡护路向湿地深处行进,挠力河河道两侧成片的塔头、芦苇、蒲棒中间,雪白的白鹭、淡灰的苍鹭,像仪态万方的美人儿优雅地伫立着,小巧的翠鸟迅捷地掠过水面,成群的野鸭在水中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保护区旅游公司经理苑晓军的眼睛最尖,总能最先发现远处有哪种鸟类在活动。他指着一只在天空翱翔的大鸟告诉记者:“你看,白脖子黑翅膀的是东方白鹳,飞得最高也最漂亮。这是国家一类保护鸟类,近两年开始出现在保护区,曾经一次就发现80多只,而目前全世界仅有2000只。”
沿着通向湿地深处的观景长廊,登上造形像一枚鸟蛋状的观鸟台,墙壁上挂着一幅幅鸟类的照片。苑晓军告诉记者,这些照片都是农场的摄影爱好者一年四季守候朝晖和落日,留下的最美瞬间,照片中拍到的鸟类就有70多种。据介绍,湿地内鱼类30多种、各种植物近百种。2011年,五星湖湿地被评为六大中国最美湿地之一。
难怪,来过的游人都感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生金,呼吸一口空气都能生出二两银!”
望着湿地中间一片整齐的树带,农场林业局长周春来感慨:这片湿地可以说是农场牺牲了眼前利益抢救出来的。那些树就是十几年前在湿地上开荒时种下的,当时有3个生产队100多户在上面建房设点,开荒种地6万多亩。
进入2000年,“湿地是地球之肾”的概念进入北大荒人的视野。在管理局环保局推动下,积极争取亚行项目支持,五星湖湿地退耕还湿正式启动。从开发到退耕,农场投入1750万元,把开荒职工全部迁出,分配到其他连队。6万亩新垦耕地退出后,农场每年利费损失2000多万元,但湿地集中连片,面积达到16万亩,植被得到保护恢复,2002年被评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从2006年开始,保护区分两期工程,建设管理站、动物救护站、维修巡护路、码头、生态廊道、观景台、观鸟台、水泥观光路等基础设施。红旗岭的湿地旅游开始起步,五星湖湿地千鸟湖保护区成为与雁窝岛齐名的红兴隆生态旅游的最大亮点。红旗岭农场场长张晶华介绍,这片大湿地就像一块海绵,为农场建起了一座天然水库,实现了丰水期蓄水、枯水期排水的自然调节。今年,面对60年不遇的干旱,在粮食生产的紧急关头从湿地调出的1000万立方米水确保了全场22万亩水稻的丰收。张晶华动情地说:“从认识湿地的审美价值、科学价值,到经济价值,在保护性开发中,真正实现了人与自然的相互尊重、和谐共融。这是北大荒人绿色生态理念的提升,效益是每年几千万利费买不到的。”(文/摄 郝亚萍 陆书鑫 记者 井洋)
来源:黑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