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顺人与河流关系构建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

媒体:辽宁日报  作者:王云峰
专业号:热浪
2008/7/19 8:01:14

  当前,辽宁正举全省之力,集中整治辽河流域,要在3年内实现辽河流域干流全部消灭超五类水体,5年内实现辽河流域干流城市段景观化。农业专家、辽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教授张春光认为,在搞好辽河流域污染防治的同时,还要注重修复辽河流域的水生态系统,妥善处理人与河流关系,恢复河流一定的自然地貌特征和自然水文条件,与现有人工水资源系统组成复合型流域水资源系统,构建人与河流和谐发展的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

我省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张春光介绍说,建国后,我省历经几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在辽河流域的各主要干支流上建成了大中小水库413座,总库容106.2亿立方米,有10座控制性大型水库。修筑护堤2015.32公里。辽河流域大河的防洪标准基本达到50年一遇水平,辽河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已经形成,水库群基本上可以实行兴利和防洪的联合调度。辽河流域整体开发利用率已达到了73%,超出规定的40%标准。近几年又实施了“北水南调”跨流域调水工程,届时每年可从浑江引水18亿立方米到大伙房水库。我省目前已建成了中等干旱年供水量可达144.79亿立方米的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保证了社会经济发展用水。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现在这个安全保障体系依托的辽河已经是缺水程度严重和生态危机并存的流域。鉴于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工程性缺水并存的现实,我省不得已实施了“北水南调”工程,跨流域从浑江调水。又由于受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我省现在的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只能维持水资源的低水平需求。面对辽宁中部城市群沈阳经济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完善我省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无疑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艰巨而重大的任务。

要妥善处理人与河流关系

张春光认为,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干扰,是造成流域严重缺水和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在辽河流域的水生态系统中,人类迅速增多的经济社会活动,对水资源系统、自然地理系统以及包括陆生动植物、水生动植物等在内的生物系统都产生了巨大影响。统计资料表明,仅50多年时间,辽河流域的人口已增加到1952年全省总人口的1.2倍。为保证社会经济发展,向河流单向索取的水利工程建设,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严重危害了流域水资源系统。闸坝和堤防改变了河流自然地貌特征,改变了自然水文条件。例如,辽河流域413座大中小水库的建设和2015.32公里护堤的修筑,使河流廊道的生境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并丧失了大面积湖沼湿地。而湿地不仅能为人类提供大量水资源,回补地下水,还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和降解环境污染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水库隔断了水系的连续性,隔断了与地下水的联通,自然水文脉冲式周期 (自然河流的水文周期有明显的丰枯变化)被人为平均化的调度方式所代替,破坏了河流完整的生命形态和自然功能。应该说,现在辽河流域的严重缺水是多年来河流自然地貌特征和自然水文条件改变积累的必然结果。此外,人为因素的影响,还殃及到流域水生态系统中其他生态单元的变化,甚至造成生态危机。例如,无节制地开发利用地下水,形成了流域地下水区域性下降,严重的会导致海水入侵。

据此,张春光总结多年来我省水利建设的经验教训得出结论,以辽河流域自身为本调整人与河流关系,在现实中寻求应对水资源短缺和改善生态环境之策,意义重大而深远。解决的途径,简言之,就是在现已形成人工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基础上,修复辽河流域的水生态系统,妥善处理人与河流关系,恢复一定的自然水资源系统的要素,与现有人工水资源系统组成复合型流域水资源系统,构建人与河流和谐发展的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

以洪水资源化利用实现 “修复”和“构建”目标

张春光告诉记者,省水文资料表明,多年来,汛期辽河、绕阳河通过盘锦双台子河口,平均每年入海洪水30多亿立方米,浑河、太子河通过营口大辽河口,平均每年入海洪水50多亿立方米。两河口平均每年汛期至少有80多亿立方米洪水流入渤海。可见现在的辽河流域严重缺水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还有大量的洪水资源在流失,应对出路是洪水的资源化利用。洪水资源化利用,是在不增加防洪风险的前提下,利用各种工程和管理措施拦蓄洪水,延长洪水在陆地上的停留时间,以用于经济社会需水和生态环境保护,改善河流、湖泊、洼地的水面景观,改善人类居住环境,最大可能地回补地下水。洪水资源化利用具有时代性,是治水理念更新的产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只有更新治水理念,转变“入海为安”的思想,从辽河流域自身实际出发,采取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充分利用洪水资源,修复流域水生态系统,增加降水蓄存,应对辽河流域水资源短缺,改善生态环境,修复辽河流域的水生态系统,构建人与河流和谐发展的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不仅有条件,而且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最后,张春光说,构建人与河流和谐发展的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是保证我省中部城市群沈阳经济区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一项基本建设,是涉及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科学技术工作必须走在前面。因为“修复”和“构建”需要有科学依据,需要基础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科研课题。张春光建议,我省有关部门应立即就此课题组织多学科进行集成研究。

阅读 438
推荐
网友评论

发表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更多精彩在首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