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梁现瑞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千多年先贤的笔下,湿地充盈着无比诗意。如今的四川,人口密集的嘉陵江流域,湿地又是怎样的状况?
一支11位高校学子组成的“湿地使者”队伍,7月12日从南充溯嘉陵江而上,一路考察河流、湖泊、稻田、塘堰等种种湿地。他们发现,嘉陵江中下游的湿地面积正迅速减少;在中游,人们正在修建污水处理厂拦截污水;在上游,农民准备恢复20多年前的冬水田……
舞凤镇:对一株芭茅草的怀念
30年中,300公里江段,芭茅草面积由20多万亩减至四五万亩。这是嘉陵江湿地退化的一个缩影
7月12日,嘉陵江以一江洪流迎接“湿地使者”的到来。
“湿地使者”行动的首站之所以选择南充,是因为它位于1100多公里长的嘉陵江的中游,上承广元,下接重庆,江水在此走势平缓,九曲回肠,正好为河滩湿地的发育创造了条件。
一到南充,调查者们便忙开了,分别调查水质、水量、污水处理的情况。
来到江边,目之所及,滔滔洪流中随处可见成团的垃圾在翻滚,间或有些绿色的影子——水葫芦。
“要是第一次洪水,水葫芦会更多!”南充市顺庆区舞凤镇谌家坝村村民刘祖培说,近年来每年的第一次洪水,上游就会冲下来大量水葫芦,“厚得可以站得住人”,这显然并不是什么好事。
刘祖培怀念三四十年前的场景,那时嘉陵江两岸是郁郁葱葱的芭茅草,一江清流滔滔东去,白帆点点……
芭茅草正是湿地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湿地的“守护神”。但这一江段的芭茅草正不断减少。数据显示,南充境内近300公里的嘉陵江沿岸,芭茅草面积由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20多万亩锐减至现在的四五万亩。
同芭茅草一起减少的,还有江上的船舶。三四十年前,50吨驳船可以从广元直达重庆,现在只有小吨位的船进行近距离作业了,到了枯水期,很多江段上根本无法行船。
“因为水少了。”在刘祖培看来,芭茅草和船舶的减少,原因是嘉陵江的水少了。据他粗略估计,目前当地的嘉陵江水位,比三四十年前至少下降了一米多。此外,他觉得,采砂船也不好,“沙都挖走了,那些芭茅草长在哪里嘛?”
“上游啥原因导致水位下降这么多呢?”带着刘祖培的疑问,“湿地使者”溯江上行。
千佛镇:对几十口网箱的愤恨
沿河1000多户居民联合赶走上游的网箱养鱼,保住了构溪河的清流
“窗外实在是太美了,朝晖,群山,云雾,村庄,恰到好处……”7月19日夜,“湿地使者”、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生李力翔将这些文字发到了博客上。
文中所描述的,是嘉陵江中游的一条支流、一处湿地——阆中市境内的构溪河。
构溪河流经阆中的龙泉、千佛等20多个乡镇,形成了大约6万多公顷的湿地。车出阆中古城,沿省道302线向东行驶大约40公里,就来到了构溪河湿地。下车,上船,几分钟后,尘世的喧嚣全没了,周围只有静静的青山、绿水、白鹭,高高的芦苇在风中摇摆……
美景迷人,1999年阆中市政府将构溪河湿地划定为县级自然保护区,2002年夏,阆中还积极争取将构溪河湿地保护区升格为省级,可惜未能如愿。
在政府与民间的全力推动下,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森林覆盖率由最初的42%提高到现在的62%,有2万亩林地实施了退耕还林,3万亩荒山得到绿化。
当地的旅游业也逐步发展起来。扶农乡一村一组的王英,家就在构溪河边,她办起了小卖部,偶尔当当“土导游”挣钱。“周末游客有三四百人,车子多得不得了。”
当然,不是没有过波折。
2005年底,阆中市水产局与养鱼户签订了一纸合同,将构溪河上游的千佛、龙泉境内的9个行政村、19.8公里长的河段,以每年8000元的承包费用租出。很快,养鱼户在当地建起了几十口网箱,向河水中大量投放种种饲料。
这一来,原本清澈透明的河水迅速恶化。下游千佛镇等几个乡镇的1000多户居民急忙联合行动,设法赶走养鱼户。他们中有开农家乐的,有河上开船的,甚至有镇上开公交车的,一起向养鱼户递交抗议信,向政府表达保护河流的决心。网箱养鱼令下游几个乡镇的饮水安全受到威胁,也令整条河的旅游产业受到打击,“坐我车的人都少了。”开公交车的司机很气愤。
“绝对是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经过持续努力,最后在阆中市政府的直接干预下,这些网箱去年6月后终于被全部取缔。阆中市领导是这样说的:“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构溪河的明天会更美。根据规划,未来3年内当地将投入2.6亿元,对构溪河流域的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整治,争取它升格为省级甚至更高级别的湿地保护区。
阆中:一个污水处理厂的烦恼
经济欠发达的中小城镇,有建造污水处理厂之外的多种选择
7月16日的一场大雨,为阆中市污水处理厂带来烦恼:由于来水突然增加,日处理能力为3万吨的厂子不堪重负,只好将无法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嘉陵江。
面对“湿地使者”质疑的目光,污水处理厂厂长无奈地说:当初改造旧城之时,没有考虑雨污分流,所以一遇下雨,雨水就顺着污水管流进厂里,导致进厂污水量激增。这样厂子多了额外的治污成本,每年要多花巨额的“冤枉钱”。“本来污水处理就是公益事业,这一来厂里的日子更难过了。”厂长抱怨说。
阆中人爱水,但迅猛发展的城市,给江水添了污垢。2007年前后,市区人口已达20多万,工业污水处置率还不到40%,城镇生活污水更是直排江中,每年共向江里“贡献”了上千万吨污水。
好在2007年10月,当地投资6000多万元建成了日处理3万吨污水的处理厂,一下子将全市的生活污水处理率提到了70%以上。阆中成了南充境内率先建起污水处理厂的县级城市。
“为啥城中还是有污水乱排?”湿地使者在城中滨江路等处早已暗访过了,发现有几个排污口的污水哗哗直往嘉陵江里流,还伴着阵阵恶臭,让人心痛。“这是因为还有部分城区地段,没有接入污水处理管道,我们正在做这项工作。”厂长回答。“除了建污水处理厂之外,有没有别的办法?”大家明白,并不是所有的县城都能建起昂贵的污水处理厂,更别说更小的乡镇了。沿河乡镇,怎样才不污染母亲河?“肯定有办法。”当地环保局的工作人员回答,中小城镇无力建设和运行污水处理厂,可以采用其他办法处理生活污水,比如修建化粪池、沼气池、垃圾分类等。尤其可以大力推进沼气池的建设,先对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再将其作为肥料用到土地上,最终循环利用。
闻溪乡:一块冬水田的命运四部曲
上游密布的塘堰和水田,不仅服务于农业生产,也是为下游湿地储备水源
7月中旬的几场暴雨,为川北带来了丰沛的雨水,但对梁星桥而言,带来的是遗憾:“要是把这块玉米地种成水稻就好了。”
老梁所在的剑阁县闻溪乡檬树村,顺河而下10余公里,就是嘉陵江。由于当地十年九旱,早先农民们爱将旱地改造成冬水田,通过将田埂加高,让田可以蓄水,即便在水稻收割之后也不放水。虽然冬天不能种小春,但保证了第二年大春生产,实际上比一年种两季,收成更有保障。
老梁的记忆中,三四十年前家家户户都要打造冬水田。但后来大兴水利,有了池塘和水库,冬水田的地位明显下降,农民恢复了一年两季的农业生产。再后来分田到户,公共水利设施逐渐年久失修,灌溉面积大降。到2004年,由于连续几年干旱,农民纷纷把地势较高的水田改了旱地。
从最初的旱地,到后来的冬水田,再到后来的冬夏两作的土地,再到当下重新恢复为旱地,在60年中,老梁的一块土地经过了四次变化。
到目前,老梁开始怀念冬水田了。
如果有一两块属于自己的冬水田,他一家的人畜饮水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经验告诉他,冬水田多时,一年四季,当地根本不缺水。“气候湿润得很。”
冬水田消失的情况,在嘉陵江中上游很多地方都存在着。“湿地使者”了解到,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全省尚有3000余万亩冬水田,其面积相当于60个滇池,但现在只有2000余万亩,下降30%以上。
就在冬水田面积减少之时,嘉陵江的水量也在减少。据重庆的水文部门监测,1944年至1984年间,嘉陵江北碚段洪水期平均水量是每秒3674立方米,而1985至2004年,只有每秒2985立方米,下降了18.75%。
四川省气象科研所研究员冯达权建议:冬水田是四川特有的一种湿地,在涵养水源、改变当地气候环境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建议盆周地区适当恢复一些冬水田。
老梁倒是只操心自己的田。在他看来,要先把池塘和水库尽快修缮一下,最好把村里的池塘承包给一家或几家人,不然永远是“官塘漏,官马瘦。”
湿地
按《国际湿地公约》定义,它是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它也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河流、湖泊、沼泽、塘库乃至水田都属于湿地范畴。
四川湿地种类繁多,面积广阔,总面积约421万公顷,占全省幅员的8.7%。面积大于100公顷的湿地有600多个,其中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8年已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本文来源:四川日报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