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O年代,海南三江农场围垦万亩红树林项目仓促上马,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如今当年围垦的田地已被鱼塘、虾塘等所取代。
三江湾围海造田曾经改种万亩椰林。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土地盐碱度过高,椰林大面积死亡。
文\海南日报记者 单憬岗 实习生 赖巧英 通讯员 陈飞 戴有焕
文革末期,在海南三江农场土地上曾发生一起围垦万亩红树林造田的事件。追溯1970年代的这一历史事件,必须从海南农垦设立谷物农场说起。
农垦缺粮时期 猪都瘦得赛狗
海南农垦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撑起了中国橡胶产业半边天。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缺粮,曾是广东农垦总局(1988年以前辖海南农垦)成立后长时间挥之不去的阴影。
农场退休干部梁英才回忆说,在农垦粮食最困难的时候,吃的是“高产饭”———先把米用水浸透,然后加上南瓜一起放到陶盅里蒸,每盅的米只有一点点,这样煮出的饭比用通常的方法煮要多好几倍,但淡而无味,缺乏营养。有时连这样的饭也难吃上了,常常用以裹腹的是两种东西:将淀粉厂生产淀粉后余下的木薯渣制成饼;上山挖黄狗头,与蕉树头砍碎了加工成饼和糕。
当时国家粮食极其短缺,无法筹供农垦新增人员的商品粮。曾任澄迈金安农场党委秘书的广东知青何蔡亮回忆,1960年代中央对农垦商品粮供给问题作了一个两全其美的调整:在不改变农垦商品粮性质的前提下,中央以现供的商品粮指标为基数对农垦实行商品粮大包干,农垦新增人员国家不再增拨商品粮,允许非粮垦区自产粮食补缺。
对此,三江农场原场长王禄瑶解释得很透彻:“这叫吃包干粮,政府给农垦定了职工后,按人头发粮,你饱不饱,自己想办法。”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海南农垦先后成立了6个谷物农场,其中就包括三江农场。
王禄瑶说,三江农场1965年刚成立时,粮食亩产不到300斤,到1975年已达700多斤。因此,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比起橡胶农场来,当年的谷物农场可是香饽饽,好多农垦的职工都想要调到6个谷物农场去。
即便如此,随着橡胶事业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逐渐增加,缺粮仍然是海南农垦必须面对的首要难题。三江农场宣传科戴科长回忆说,到了1970年代,依然是任何农场的粮食都不够吃。“当时农场1个月只杀1头猪,那个猪是公家养的,可因为缺乏粮食喂养,这些猪都瘦得赛狗。”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才有了三江农场的围海造田。
仓促拍板 万亩红树林命运突变
1975年冬天,三位广东农垦总局和海南农垦局领导的到来,让三江农场演洲河下游的万亩红树林的命运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哪一天我说不上来,反正是11月份,稻子割完了。”当时,王禄瑶任三江农场场长。一天上午,大雨倾盆,时任广东农垦总局主要负责人在广东和海南两级农垦局各一位负责人的陪同下,专程赶赴三江农场考察围垦事宜。
在王禄瑶的带领下,大家一起坐着北京吉普,在泥泞的道路上一路颠簸来到红树林边。雨下得很大,大家都没有下车。车窗外,红树林被雨水捶打得枝叶乱颤。该主要负责人指着窗外广袤的大片绿色,盯着王禄瑶:“想不想围?”
“我想围,没有力量”。
“什么时候能腾出力量来?”
“这几年都拿不出来劳动力。”
“为什么拿不出劳动力?”
“我的基本农田改造还没有搞完,要集中力量搞基本农田。我想快点搞,就是没有力量啊。”
“今年搞!”前有橡胶任务压力、后有缺粮重担的广东农垦总局主要负责人,斩钉截铁地回头对海南农垦局负责人说,“海南局组织力量来搞。”
就这样,几个问题问完,万亩红树林的命运就被确定了。据王禄瑶回忆,这其实是该主要负责人第一次到三江农场。
很快,王禄瑶受命在1个星期内搞出了围垦的初步规划和地图。在规划里,围垦区总面积23300亩,共分两期,第一垦区位于演洲河左岸,面积11000亩左右,争取在1975年冬到1976年春天完成;第二垦区位于演洲河右岸,面积11000亩,争取在“五五计划”(1976-1980)内完成。
工程很快于当年11月24日即获得广东农垦总局的批复。批复文件上进一步要求:一期工程务必于翌年春天完成,二期工程也应“组织力量打歼灭战”,争取1978年以前全面完成。
在海南农垦局1975年的《关于国营三江农场围海造田工程的报告》上有如此描述,三江围垦将“当年受益,经济效果显著”,“土壤淡化后,种植水稻,以年亩产两千斤计,每年的粮食产量可达1600万斤。”
“高效率”的万人大会战
在1975年冬至1976年冬之间的两次冬春时节,两次“万人大会战”让三江农场霎时间变得热闹喧嚣。
1975年12月1日,即海南农垦局拿到广东农垦总局11月26日发出的批复后5天,第一垦区首期工程即告正式动工,工程总指挥是原海南农垦局副局长。三江农场原副场长黄循平认为,从决策到动工如此高效率,以及工程指挥部的高规格,足以说明当时粮食紧缺的急迫性。
《三江农场志》记载,第一垦区整个工程分为两期进行。第一期为围垦工程,主要是修建主堤工程。抽调琼山、文昌、琼海、万宁、定安等县23个农场的9000多名工人参加。到1976年2月20日为止,施工时间共43天。共完成主堤工程6982米,修路6.5公里,堵河18条,架桥22座。大部队撤走后,工地仍然保留了一个近千人的专业队伍继续施工。
第二期为造田工程。围堤工程完成后,1976年冬,海南农垦局党的核心小组又组织造田大会战。海南岛汉区9个县25个农场7000多名职工参加了,其中大部分为知青。经过50天的艰苦奋战,共挖修排灌渠道42.1公里,修公路42.1公里,堵河59条。
“当年的围垦条件十分恶劣。”黄循平介绍说,尤其是1976年冬天,是海南有气象资料以来最冷的一年,天寒地冻,潮水侵袭,加上缺乏经验,时间紧迫,技术力量奇缺,机械设备稀少,工程难度很大,施工十分艰苦。“千难万难何所惧,誓叫海滩变良田”是当时最响亮的口号。近万名围垦干部群众在火一般的革命热情鼓舞下,抗严寒、战风雨,堵河开渠,挖树头、清淤泥,平整造田。
在火一般的热情中,第一垦区1.1万亩红树林彻底消失,出现在眼前的是寄托无数人热望的8300亩新田洋。然而,这近万亩田地,在后来的十几年间,带给人们的是远大于希望的失望。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更因为文革被终结,第二垦区的围垦计划没有被列入议事日程,另外11000亩红树林才幸免于难。
本版图片均由海南日报记者 苏晓杰 摄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