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红薯叶(放歌六十年)
媒体:原创 作者:老黑
专业号:老黑
2009/9/21 11:22:26
虽然小雨伴行,没有天高云淡,心情亦然开朗,因为我要回故乡。
家,是温暖的港湾,何况是老家,生我养我的地方,每一次面对,都有说不完的感受。她是社会的一个单元,点滴变化都预示着社会文明的进程,代表着家乡人的生活理念,牵动着我这个游子的心。
车下高速便没入茫茫绿海之中,雨和雾也和绿海成了一体,只有水泥路象银带似的在绿海中划出一条廊道,起伏着伸向远方。
“拽些红薯叶吧,到老家烙几个菜馍体会一下以前的生活。”看到一片红薯地,老伴儿若有所悟地说。
把红薯秧上嫩叶掐下来拿在手上,我不由得思绪万千。在我们这个靠天吃饭的丘陵地带,当时只有红薯产量最高,秋作物红薯种植面积最大,不夸张地说,我就是吃红薯长大的,虽然它在我的胃里产生的酸性物质曾使我异常难受,但我还是非常感谢它,因为它使我有了健壮的骨胳,支撑我畅游知识的海洋,具备了走出这片热土报答抚养的资本。清楚的记得,六十年代初期,要想去出过红薯的地里拾些被霜打的红薯叶,那是要经过政府批准才行的,看护的民兵背着枪,都是历史清白思想过的硬的中坚分子。当时只有教师才可以少量的拾一些回家煮汤喝,一般群众是没有这种待遇的。当时物资匮乏,教师就是祖国的未来啊,我们可以理解。
六十年代未七十年代初,红薯叶没有那么紧张了,但生产队仍然要派人看护,因为那时粮食产量低,虽然生产队按劳六人四的政策分粮,大人们多的家庭往往没等到下次分粮就已经没米下锅了,细水长流水长流的家庭都是一年菜半年粮这样过的,当时的农村几乎全是以粮为纲也没什么菜,红薯叶便是主要的付食,再加上饲养家禽家畜也都以此为主料,所以即使种植面积再大,要是没人看护是很难保证丰收的。
就是在我走出这片热土的改革开放初期,红薯叶仍是村组和群众关注的焦点。
我望着地里生长茂盛没有采摘痕迹红薯秧心里正在疑惑,从对面路上过来了一位老者,我想这下麻烦了,按照记忆中的规矩,肯定是被带到生产队队部听后处理,罚工分罚款是少不了的,现在虽然分地到户了,赔偿损失是一定的了,我满脸绯红地硬着头皮等着老人过来说个数,手也情不自禁地伸向了装钱的口袋。
谁知老人笑眯眯的走过来,非旦没有责怪的意思,还说,多拽些,这东西有营养,以前的人非常喜欢吃。我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忙不迭地一边给老者递烟套近乎,一边打听其中原因。
现在谁还吃这呀,大米白面吃不完,鸡鸭鱼虾蟹、时令蔬菜挑着吃,种红薯都是为了吃稀罕,看你象是从城里回来的,一定是想体验一下过去的生活吧。你们也一定知道城里的红薯及加工产品的价格,一定知道它已经上了星级宾馆的餐桌上了吧。过去我们这儿人吃红薯叶畜禽吃红薯叶,那是没办法,现在不但人不吃了,畜禽养殖也都规模化和现代化了,都有配置好的饲料,那还象以前养成个猪要一两年。现在咱家所有的地方,红薯叶你尽管拽,没有人会说你一句的。
家富了,我从心里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