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2月13日讯 淮安市2007年淮河入海水道滩地行洪1664万元行洪补偿资金已通过涉农补贴“一折通”形式于春节前全部发放到位。
2007年7月10日,国家防总启用淮河入海水道分洪,致使淮河入海水道行洪滩地种植业、养殖业全部淹没绝收。为了使行洪沿线的受损群众早日拿到补偿,淮安市于去年8月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群众在淮河入海水道内国家未征用的滩地、水面上种植业、养殖业面积逐户进行登记,同时对在国家已征用的滩地、水面上种植业、养殖业面积坚持不予登记。在扎实开展登记工作的基础上,相继进行了行洪损失实物量公示、损失初步补偿金额公示、国家具体补偿金额公示。经反复核定,淮河入海水道滩地行洪补偿工作涉及淮安市楚州区淮城、城东、季桥、顺河、苏嘴5个乡镇和清浦区和平、盐河2个乡镇,总户数8360户,涉及人口34310人。核定损失面积为22589.71亩,其中农作物面积22446.49亩、水产养殖面积143.22亩。国家补偿金额1664.39万元,其中农作物1637.18万元、水产养殖27.21万元。
为使补偿资金足额、及时发放,淮安市采取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措施,一是建立组织,强化行洪补偿工作领导。市水利、财政部门加强了行洪补偿工作的督促指导,楚州、清浦两区政府分别成立了淮河入海水道行洪补偿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政府也相应成立了组织机构。二是认真研究补偿工作方案,制定实施细则。财政、水利部门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分别制定了淮河入海水道行洪补偿工作实施细则,对补偿工作进一步明确,并制定出具体到以天为单位的工作时间表和任务分解表,确保工作的有序开展。三是统一思想,广泛宣传发动。以区为单位,召开了淮河入海水道行洪补偿工作会议,对行洪补偿工作进行了全面动员和部署,对各阶段的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并对淮河入海水道行洪补偿工作实施细则作了细致讲解。四是严格把握政策,规范操作程序。在扎实开展登记工作的基础上,于去年9月先后进行了两个阶段的核查损失实物量公示和损失补偿金额公示,并于今年1月进行了国家具体补偿金额公示,并在公示无异议后以乡镇为单位统一报送财政、水利部门,并就资金打卡发放加强了与农村信用社的沟通联系。目前,1664万元补偿资金已通过“一折通”方式,全部打卡到户,保证了受灾群众在春节前拿到补偿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