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每年的夏季,是各地考察团外出考察相对集中的季节,湿地中国网也不断见到各湿地单位外出或接待客人考察的文章,今天我们将2006和2007年西溪外出考察以及湿地专家到西溪考察的两篇文章(另一篇是《绿色的水还是绿色的湿地》)刊发如下,以飨读者。发这两篇文章没有其他意思,就是想为大家提供个参考。考察报告人人会写,并且网上的范文也多了去了,但是湿地业内这方面的文章可能较为缺乏一点,今天集中刊出,希望能够大家带来点启示。
湖南湖北湿地考察报告
为进一步做好国家湿地公园示范项目——西溪国家湿地公园项目研究以及园区的建设、管理工作,2006年7月27日至8月3日,由刘想、陈洁、方宝生、李玉琛、吴明、于明坚、姚志明、潘丽丽等示范项目研究组成员组成的考察团,对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湖南湖北两省的湿地生态建设和管理情况进行了专题考察,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考察目标和任务
此次考察的目标和任务是,调研国内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的最新研究情况,为西溪湿地植物园建设提供参考依据;了解考察目的地湿地生态旅游情况,拓展和优化西溪湿地生态旅游内容;考察相关湿地环境教育和研究示范基地,强化西溪湿地科普教育和研究服务功能;与国内同行建立长期的友好合作关系,将国内专家的智慧引进西溪,借以提高西溪湿地管理和研究人员水平,切实做好国家湿地公园示范项目研究工作。
二、考察目的地主要情况介绍
考察团先后走访了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参观了该研究所主持的湿地修复项目——三角湖湿地生态修复示范工程)、神龙架大九湖湿地保护区、中科院武汉植物园、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上述考察目的地的主要情况如下:
1、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是中国唯一专门从事内陆水体生物学综合研究的科研机构,该所科研力量雄厚,现有研究人员135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973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该所在生物多样性与资源保护方向,在珍稀濒危动物(如白鱀豚、中华鲟)的保护生物学、重要生物类群的分类与进化、生物地理学以及一些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取得了令国内外同行瞩目的成绩;在渔业生物技术方向,在鱼类遗传育种、藻类功能基因组以及鱼类病害方面做出了国内领先、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成绩;在水环境工程方向、利用湿地生态系统进行污水处理、二噁英的检测与迁移、水体与底泥的污染物交换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其复合垂直流构建湿地处理生活污水及其净化机理等研究成果居世界领先水平。
水生所主持的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课题三角湖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包括景观化人工湿地生态工程、水生植被重建两大部分,主要是在湖岸建立人工湿地生态工程净化湖水,在湖上设立生物浮岛,在湖内及湖滨种植水生植被,这不仅能直接净化湖水、削减内源负荷,还可通过湖滨生态缓冲带使湖泊水体免受周边面源污染的威胁,达到三角湖治理区域水环境改善、生态系统重建和功能恢复、环境美化的效果。
2、湖北神农架大九湖湿地保护区
大九湖湿地位于神龙架林区西北部,湿地底部海拔1700多米,3万多亩湿地被群山环绕,是目前保存较完好、海拔较高的亚高山泥炭沼泽湿地。其特色在于,是亚热带地区不可多得的亚高山湿地类型,具有重要科研价值,现存以沼泽草甸为主的植物群落较丰富,植被垂直分布带谱明显,自然湿地景观突出。其独特的自然景观,神秘丰富的人文等旅游资源奠定了建设湿地公园的基础,目前,当地林区政府已经完成区级湿地保护区划界立标工作,进入国家湿地公园规划方案修改阶段,正在申报中国第四个国家湿地公园。
3、中科院武汉植物园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始建于1956年,占地面积约70公顷,园内建有观赏植物区、水生植物区、珍稀植物区、药用植物区、猕猴桃园、松伯园 、树木园、竹园等10多个各具特色的植物园专类园区,引种栽培植物7000多种,是华中地区最丰富的植物物种多样性与种质资源保存基地。同时,该园还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全国青少年科教教育基地,湖北省、武汉市科普教育、环境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三大基地,也是国家AAAA旅游景点,园内2000余平方米的科普馆,硬件设施一流,以声、光、电的高科技手段生动展现植物知识。
4、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9万公顷,是我国国际重要湿地之一,位于我国冬候鸟和夏候鸟迁徙时空的组合部,又处于长江和“四水”区间鱼类及江海洄游鱼类的洄游区,具有丰富的生物种群,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鱀豚、白鹳和濒危物种小白鹅雁等。
东洞庭湖湿地通过开展基础科研工作,加强全民科普教育,完善社区共管网络,积极与国际保护组织进行合作等措施,进一步完善湿地建设和管理,探索东洞庭湖湿地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路。
5、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是中科院从事大地测量学研究的研究所, 主要利用高精度的地面和空间测量技术研究地球整体与局部运动及其动力学机制,设有中国科学院动力大地测量学重点实验室、动力大地测量中心实验站和环境与灾害研究室, 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建)、中国科学院天文地球动力学联合研究中心(合建)及中国科学院江汉平原小港湿地生态站。 考察团考察的环境与灾害监测评估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长江中游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问题,包括湿地生态、环境演变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等。目前,中科院测地所下属的江汉平原小港湿地生态站,是中科院在长江中游地区设立的长期综合性湿地资源、环境、生态多学科研究基地,其所代表的湿地系统是自然与人工生态类型。
在中科院测地所会议室,考察团团长刘想带领示范项目负责人吴明和考察团成员陈洁、李玉琛,向国家林业局保护司湿地处鲍达明处长汇报了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和项目研究工作进展情况,并向武汉湿地专家介绍了西溪湿地的建设经验和成果,获得了与会人士的认同和好评。在鲍达明处长的引荐下,考察团拜访了国际湿地科学研究最高奖——拉姆萨尔湿地保护奖获得者、湖北省政协副主席蔡述明,蔡先生对西溪湿地给予了高度评价,考察团表示感谢并热诚欢迎其早日来杭考察指导。
三、考察成果和建议
湖南湖北两省湿地八天的参观学习,考察团收获颇丰,每位成员均表示不虚此行,考察目标基本达成。就如何进一步推动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植物园建设、生态旅游及科普教育、水环境改善、科研体系建设等工作,考察团初步形成了下列思路和建议:
(一)扩展园区现有湿地植物园面积,优化展示内容,强化科普宣传,加强数字化建设,打造具有西溪特色的、高品质、高标准的西溪湿地植物园。
1、湿地植物园建设构想
A、面积和选址
初步选址在烟水渔庄64号、68号、69号三块滩地和王家门区块,面积100亩左右。
B、具体设想
目前,西溪湿地一期范围内湿地植物仅有70余种,三块滩地有40余种,通过扩建,进一步丰富植物园品种,使园区内的湿地植物达到200--250种。
具体建议:从小姑桥到河埠头按沉水植物区、浮水植物区、浮叶植物区、挺水植物区、湿生植物区五大区块建设一条精品科普游线,控制每种植物数量,将大部分湿地植物在这条线上予以展示,并进行文字标识;参照水底世界形式建成一条水下景观长廊,直观欣赏从浅水到深水的各种水生植物及部分鱼类和其他浮游生物的全貌;清理原有三块滩地外来物种,增加湿地植物100多种,建成中小学生湿地植物识别区和标本采集区;王家门部分池塘按季节性浅水湿地、清水池塘、草型湖泊等进行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并进行文字标识;作为配套设施,在生态研究中心基地建设50亩左右的湿地植物引种繁育区,以供建成后的湿地植物园能够得到无间断的补充和完善。
同时,以扩展后的湿地植物园为参考,指导今后整个园区的植被配置工作。
2、数字化植物园建设建议
A、概念和意义
数字化植物园是以互联网为基础,以空间数据为依托,以虚拟现实技术为特征,具有三维界面和多种分辨率浏览器的面向公众的开放的系统,主要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现代技术,进行信息和数据采集,数字化展示园区植被。
打造数字化植物园,不但可为公众提供身临其境的交互式访问平台,提高游客学习科普知识的兴趣,也可有力弥补目前西溪湿地科普教育手段的同质性和单一性。同时,数字化植物园建设在整个西溪湿地的推广,不但可以填补中国湿地数字化的空白,也有利于我们申报国际重要湿地,提高西溪湿地的国际地位,使西溪走在国际湿地数字化前列。
B、建设思路和方案
首先,绘制一定比例的园区地形图,该图是具备高清晰度的quickbird编程图,并通过提取专类区、濒危植物保护区、护岸林区、道路、水系、桥梁、办公区、休闲区等土地现状信息,计算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调查和收集专类园区等植物科数、物种数、个体数、珍稀濒危数量,对园区主要树种进行定位并拍摄照片,建立具有地理空间信息的属性数据库。
其次,通过相应比例的等高线矢量数据,建立Digital Elevation Model,叠加quickbird影像,模拟出园区及周围实际地形状况,制作飞行图,初步构建数字植物园信息管理系统,通过该系统,查询园内各个区面积、植物物种数等基本信息。
再次,作为数字植物园的一部分,还可构建网上虚拟植物园,只要点击西溪湿地网址便可通过Internet在线游览各区全景图(做成360度图像)。
最后,对基础信息(地形、地貌、道路、水路、房屋建筑、标志性建筑和现有的植物专类园区等)进行资源调查及整理,对园区主要植物物种(国家保护植物、有代表性的乔木等)进行定位,将园区已有引进的栽植植物进行统计,加入空间信息,根据需要进行编程,形成完整的信息模型,为科学研究、种质保存和知识传播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数字化支持平台和信息管理系统。同时,根据目前所做的资源调查建立资源数据库,将之融合到西溪湿地数字化建设中,建立相关普及教育网站,最终实现数字化的西溪,电子化的导游服务以及全面的科普教育。
3、制作西溪湿地植被彩色图谱
西溪湿地的原生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山地间的沼泽—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生长茂盛,种类丰富。西溪湿地目前属于次生湿地类型,植物除原生植被中的乔木、灌木、草本外,也有很多人工栽培的经济树种,如柿、桑、枣、桃树等,此外,还有不同种类的作物以及后期外来杂草、丰富的水生植物和藻类等。根据项目组初步调查鉴定和统计, 二期区块植被共有83个科,263种(含部分变种),其中灌木30种,乔木53种,草本157种,草质藤本10种,木质藤本8种,植被资源较为丰富。
据武汉植物园江明喜研究员介绍,目前中国尚无湿地植被彩色图谱,我们打算以先行制作西溪湿地本身植被彩色图谱为基础,联合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共同制作中国第一本湿地植被彩色图谱。目前筹备制作的西溪湿地植被彩色图谱我们计划先完成大部分植物各季节的彩色图片搜集,然后制作网络版供公众浏览学习,再按各种用途(园艺、绿化、药用、生态、经济、食用等),编成图谱和光盘。
(二)充分利用湿地植物,发挥湿地功能,开发生态旅游精品,强化科普环境教育。
1、开展生态旅游方面
A、增加游客生态体验。
考察发现,湖北三角湖人工湿地荷花池,其木制中空、迂回式长廊延伸至荷花深处,既给游客接触荷花的机会,也提高了游客的旅游体验,但其长廊并未贯穿整个湖面,游客的体验行为受到了一定限制。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亲水空间、叠水景观建设过程中可借鉴这种方式,同时增加警示牌,限制游客进入到湿地生态系统的部分环境敏感区域,减弱游客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增加游客湿地生态保护意识。
B、开发生态旅游精品。
神农架的部分景区,如金猴溪、神农谷、板壁岩、观景亭等处,因人为干扰较少,所以只简单修建了部分游步道和表现灵活的标识牌;神农架景区之间相对较远,只挑选个别典型地区开发成游览景点,且隐匿在山林或山谷之中,如动物救助中心和金猴溪等,既能保护环境,又给游客别致感受。西溪湿地生态系统在空间上差异相对较小,如何开发突出空间异质性、开发特色精品将是二期综合保护工程生态旅游建设的重点和挑战,建议尽量减少人工设施,以原生态的方式向游客展示湿地生态系统的魅力。
C、有效利用湿地植物。
植物观赏是湿地生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汉植物园湿地植物种类繁多,以浓缩的形式塑造了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我们应汲取武汉植物园经验,建设湿地植物园,引进国内外适宜的湿地植物,按不同的主题布局;充分利用游客对湿地植物的好奇心理,注重植物种类的空间变化,丰富体验,寓教于游乐之中。此外,辟出专门的引种培育区域,以先进的技术培育湿地物种,供科研之用,也可出售,实现生态旅游与湿地其他功用的有机融合。
中科院水生所的经验表明,通过一定的技术,湿地生态系统在治理水域、处理城市污水、美化环境等方面能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建议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旅游,在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湿地处理污水工程中,充分利用浮床、草坪等,营造景观效果佳的植被系统,给游客提供游憩场所。
D、挖掘内涵、品牌经营,注重细节、协调发展。
湖南的岳阳楼、洞庭湖、湖北的黄鹤楼等景区均是凭借名人名篇吸引了大量游客,西溪湿地在开发过程中应充分挖掘自身的文化内涵,提升知名度,塑造品牌形象,在国家首个湿地公园的光环之上增加个性化的、具有垄断效应的旅游品牌形象。在西溪湿地内部主题景区建设时,要多布局与景区游览相关的内容,避免商业化充斥景区。
同时,西溪湿地作为公园,与汽车西站、紫金港游客集散中心、文二西路以北、紫金港路以东地段在景观上如何协调也要予以充分重视,除外围景观带之外,应限制园区外围现代化城市景观的建设,达到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
2、科普教育方面
湿地生态系统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单位生产力最高的自然生态系统,不仅能够调节径流、维持生物多样性、蓄洪防旱、控制污染,更在科普环境教育方面有着其他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
A、优化资源、强化硬件,建立多层次、多系统的科普教育体系。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充分利用自身环境优雅、栽培物种繁多、科研实力雄厚的优势,建设了一个2000余平方米的科普馆,科普馆内设4D影院、科普超市、主题展厅,并配备成套的教学器材,其空间利用合理,充分利用墙面和柱子为载体,以声、光、电的高科技手段生动展现植物知识,以文字、图片、实物、幻灯、录相、光盘多媒体等多种形式满足了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大大增强了科普活动的效果,例如,在电脑屏幕里昆虫向花朵爬去,若按键“杀死”的是害虫,花儿会慢慢绽放。
中科院水生所水生动物博物馆,充分利用多种空间和载体向游客形象展示水生动物的形状和生存环境,如墙壁上或突出或凹陷的各种标本橱窗、支柱、展台等,以及充分利用大块墙壁,充分利用各种形状的水箱放置活鱼等。
西溪湿地的硬件基础设施极为丰富,拥有即将扩展的湿地植物园,即将完工的大气和水文监测站,即将动工建设的科普展示馆等,我们完全有条件建设世界一流的科普教育实验中心和教育基地,为开展湿地科研宣教工作提供无比优越的硬件平台。
在注重硬件建设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标牌和表现手法的灵活性,同时要注重讲解人员的培训,使参观者能够更深层面的了解湿地生态系统,丰富科普学习体验,多层次、全方位、多系统的开展科普环境教育活动。
B、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开展交互式活动,积极开发生态科普旅游。
考察发现,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分别与周边近30所大中小学联合开展了自然保护科技考察、科技夏令营和文艺宣传队等活动,建立了环境教育基地,并且通过每年一次的“爱鸟周”宣传,对广大市民进行湿地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教育,目前,西溪湿地正着力打造湿地论坛品牌,我们可以以湿地论坛为载体,加强科普环境教育,吸引公众参与,普及湿地知识。同时,优化生态科普旅游路线,开放简单易操作的实验室,改变传统旅游的静态多、动态少,讲解多、动手少等弱点,注重参与性、体验性,想方设法让科技动起来,鼓励青少年和游客动手实践,激发青少年对湿地知识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加强广大青少年的科普教育。
C、与学校、科研机构、社会各界联合,共同打造全国性的湿地科普教育基地。
从整体教育观念出发,加强与科协、学校等其他教育机构的长期的横向联系。目前,西溪湿地正在与西湖区少年宫合作,进行建设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探索;我们将进一步与省市教育局合作,根据中小学《自然科学》和《生物》课教学,以部分学校为试点开设第二课堂。此外,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科研单位合作,吸引社会各界参与,共同打造全国性的湿地科普教育基地。
(三)建设湿地植被污水处理系统,净化污水、改善水质。
1、武汉水生所湿地水环境改善类型
武汉水生所研究湿地水生物和水环境修复起步于1994年,通过室内、室外的实验,借鉴国外湿地生物在净化水质方面的研究成果,在湿地生物改善水环境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技术数据,其改善水环境类型主要有两类,一是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技术改善水环境,二是是城市水体修复。
水生所专家介绍了大量的水环境改善方法和措施,对照西溪湿地实际,我们认为具有参考价值的试验项目有五项,一是深圳洪湖湿地公园湿地植被污水处理系统,占地10000平方米,污水处理能力5000吨/日,适合一定规模的污水处理;二是深圳某村湿地植被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占地1200平方米,污水处理能力300吨/日,适合分散性污水处理;三是上海苏州河河水(水质为劣Ⅴ类)湿地植被污水处理系统,占地10950平方米,污水处理能力8760吨/日,适合处理污染的河水;四是湖北仙桃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河网型,河长3公里,宽度500米),处理生活污水能力1500吨/日,适合在河道中处理污水;五是三角湖湿地生态系统,湿地植被占地1200平方米,辅以水面漂浮植物以根系吸收水中营养,处理生活污水能力600吨/日,适合分散性污水处理。
以上五个项目,利用人工湿地净化污水,湿地植被吸收系统的作用较为明显。
一般情况下,植被配置得当,春夏季污染物磷的平均去除率在60%以上,冬季在40%以上,氮的去除率也较为明显,效果接近二级生化处理厂处理,出水水质稳定;水生植物能固定河床,提供良好的过滤条件,防止湿地淤塞,有利于微生物生长,起到了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
2、对西溪湿地水环境改善的启示
湿地本身就是一种复合的生态系统,将基质、微生物和植物按一定方式配置后,具有净化污水、改善水质的作用,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新型污水处理技术,具有投资省、运行费用低和处理效果好等优点(费用约为工程污水处理的1/3),目前已逐步进入环保领域。
桑基鱼塘、柿基鱼塘、竹基鱼塘是西溪湿地的主要特色,目前主要影响水环境的因素是外来污水较多、遇雨后粘土泥沙入河,造成河水浑浊(影响景观),预计引水入城工程实施后仍然会存在河水浑浊和内部污水需要处理等实际问题。湿地本身是个良好的生态系统,本地生活污水应采用生态处理办法,借鉴设置湿地植物污水处理系统来完成,这种做法并且规模小、分散,较易处理。湿地改善水环境的核心是植物(包括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通过植物吸收可以去除污染物、吸附水中泥沙颗粒,还可以促进污水中营养物质的循环和再利用,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由于物种间的竞争关系,为防止外来物种入侵和大面积扩散,在充分试验的基础上,要尽可能种植本地植物,但将带来长成的湿地植物二次污染等问题,因此需要统盘考虑。
(四)加大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科研体系建设步伐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与管理需要生态监测与研究的技术支撑,通过本次几家科研院所的考察,我们认为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西溪科研体系建设:
1、制定建设目标、发展规划及考核管理制度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科研体系应以西溪湿地生态研究中心为主要载体,在建立自身的监测与科研队伍的同时,制定具体的科研体系建设目标与发展规划,并参考成功运行的国家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的管理制度,结合西溪湿地研究中心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有效的开放管理岗位职责和绩效考核制度,以满足研究中心的发展需要,吸引国内外相关湿地生态科研人员加盟,建设管理理念先进的开放型湿地生态科研平台。一方面可为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建设与管理提供直接指导,另一方面可将西溪湿地建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国内外一流的湿地科研科普基地。
2、加强研究条件保障建设
加强西溪湿地生态研究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湿地生态实验室、野外观测设施与监测仪器等。湿地生态实验室应兼具监测分析、科研科普与环境教育的功能,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各种功能的发挥,建设时考虑与国内外相关研究院校的国家或省部级研究站和实验室进行联合共建,共享先进的仪器设备与管理经验,以快速提高西溪湿地生态研究中心的建设与管理水平。
建议结合西溪湿地特点与建设现状,根据总体设计,首先建立水环境专业实验室,包括建设水质分析实验室,配备相应的野外水质监测仪器与取样设施,以切实开展西溪湿地水环境监测与研究等基础工作。
3、加强研究中心人才队伍建设
完善的西溪湿地科研体系需要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建议通过如下途径解决:一是成立由国内外湿地研究领域著名专家组成的西溪湿地生态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聘请相关研究人员作为客座研究员参与研究并作为学科带头人;二是直接引进高层次的湿地生态研究人才,依托西溪湿地开展基础生态研究;三是加强湿地研究中心现有研究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承担具体的湿地生态监测与实验室运作管理职责;四是充分发挥西溪湿地研究中心的开放平台作用,同时可考虑设立西溪湿地研究中心研究基金,通过合作研究与提供研究基金等形式,吸引广大的科研人员作为研究中心流动人才开展研究。
(备注:本篇考察报告很多建议目前已经实施,并在《国家湿地公园示范项目——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研究》中得到了体现,但有些建议因为实际发展的需要,并未付诸实施,或正在准备实施之中。本篇文章根据需要,略有删节。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