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农耕文化对三峡水库消落带湿地的启示

媒体:原创  作者:皇华岛主
专业号:皇华岛主
2009/9/19 6:57:25
        农耕文化,是指存在于传统社会的一种生产及生活方式,它是一种既有别于现代工业文明,又有别于古代游牧文化和航海民族的,以种植作物为轴心的文化总称。农耕文化是人类社会由蒙昧走向文明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摆脱纯粹依赖自然,走向以自己的意愿生活的起点,同时也是通向现代文明的桥梁。

        中国有着悠久的农耕文化史,祖先的智慧留下了丰富的农耕文化遗产,由于各地区之间自然与人文的巨大差异,形成了内容丰富、特色显著的农业文化遗产系统,如稻田养鱼、桑基鱼塘等。

        源自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型,1992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其特点是:利用生物互生互养的原理,建立起田塘生态系统。当地农民挖泥成塘,塘里养鱼;堆泥成基,基上种桑,利用桑叶养蚕,再用蚕沙喂鱼,含有鱼粪的塘泥作肥料还塘基,形成一个闭合的生态链,称为"桑基鱼塘"。在这个食物链中,桑树是生产者,蚕是一级消费者,鱼是二级消费者,鱼塘中的微生物则是分解者,物质在其中周而复始地循环,生生不息,废物得到全面的利用。桑基鱼塘写入了中国的中学地理课本上,是珠江三角洲发展历史的一部分,是宝贵的农耕文化遗产。

        众所周之,三峡水库蓄水淹没后,按照“蓄清排浑”的运行方式,形成季节性水位涨落达30米的消落带,在周期性水位涨落的影响下,由原来的陆地生态系统演变为典型的人工湿地生态系统。面对这一巨大的变化,管理部门和有关学者都在思考,如何有效地解决消落带的不利影响?我们与国内外学者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认为三峡水库消落带在带来巨大的不利影响的同时,也为我们呈现了极好的生态机遇。针对三峡水库消落带湿地的生态工程,必须向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农耕文明学习,借鉴其合理的成分,尤其是对于坡度较为平缓的消落带湿地,基于对营养物质的利用、控制,基塘工程是最为理想的解决途径之一。在消落带坡面上挖掘深浅、大小、形状不一的塘,塘里种植一季就可收获的水生作物,在塘基上种植经过自然淹水考验证实耐水淹的植物,这样即使在夏季水位消落季节,坡面上也不会是一片荒凉,而营养物质也得到有效利用和控制。目前,我们正在开县澎溪河白夹溪的老土地湾进行这一试验。

        向自然学习,向博大精深的传统农耕文明学习,也许解决消落带湿地生态问题的钥匙就在其中。

阅读 1381
推荐
网友评论

发表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更多精彩在首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