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地区把保护森林资源作为发展之基,突出生态建设优先发展,“宁可少要GDP,也要保护好大森林”,闯出了一条青山绿水与富民产业共存,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相协调的林区发展之路,在祖国北方筑起了一道“绿色长城”。
地处东北边陲的大兴安岭,是目前我国连片最大的国有林区,面积达8.4万多平方公里。是东北大粮仓和华北平原的天然绿色屏障,对于维护东北亚地区的生态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国内资深专家估算,该地区的森林每年可产生约1000多亿元的生态价值,被国家列为重要的生态功能保障区。
自“天保”工程实施以来,我区主动调减木材产量,果断停止了加格达奇林业局和呼玛县林业局木材生产任务,并从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入手,叫停了水上木材运输,对铁路运输实施24小时监控和运输日报制度,彻底卡住了木材流失渠道。截至去年末,全区已累计调减木材产量1636.61万立方米,减少森林资源消耗2782.24万立方米。今年,我区再次主动把木材产量由214万立方米降到150万立方米,按目前木材售价每立方米750元计算,年减少收入为4.8亿元。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我区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在全区先后建立了有森林、湿地和野生动物物种保护等类型的自然保护区8处,总面积1068707公顷,占全区经营总面积的12.8%。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处,分别为呼中、南瓮河、双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485585公顷;省级自然保护区5处,分别为北极村、岭峰、绰纳河、多布库尔和盘中自然保护区,总面积583122公顷。进一步加强了城镇污染防治和基础设施建设,从源头上严格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目前境内河流水质均好于国家二级标准,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6%,工业固体废物实现零排放,大气环境、水环境、噪声环境质量均优于国家标准。
针对砂金开采破坏植被、污染严重的实际,为保护生态环境,近年来,我区采取正面出击、明察暗访、集中布控等措施,对矿区、林场实施24小时“地毯式”清查,全面停止了砂金开采,陆续取缔采金点100余处,累计收缴并销毁采金船1987条,彻底遏制了采金对林区生态环境的破坏。
按照营林“十一五”发展规划的要求,为实现森林资源恢复性增长,我区全面启动了十八站、韩家园、松岭和新林火烧区植被恢复工程,6906.9公顷的火烧迹地清理和恢复任务,全部按工程化的要求打破地域界限,在全区范围内进行了招标,有66家国有、集体、个体营林公司参加投标,其中34家中标。
我区还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和监理制,全面实施营林工程化管理,促进了森林覆盖率大幅度提高。仅去年就有22个营林工程项目全部实行了公开招投标,落实了项目法人和监理。8个重点营林工程项目节省直接营林生产费233.45万元,降低工程费7.72%。截至目前,全区已累计完成人工更新造林百万公顷。
我区把发展经济作为生态建设的重要手段,大力加快对俄经济贸易园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去年以来,先后引进资金14亿多元,引进符合林区产业发展政策的超亿元大项目7个。对影响、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坚决不上,仅最近两年,就拒签污染环境的大项目8个,投资金额达30多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