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湿地类型齐全、数量丰富的国家,《湿地公约》划分的31类天然湿地和9类人工湿地均有分布。根据全国湿地资源调查,中国湿地总面积为3848万公顷(不包括水稻田3800万公顷)。其中,自然湿地面积3620万公顷;库塘湿地面积228万公顷。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仅鸟类就达271种之多,是世界珍稀濒危水禽保护的重点地区。
据国际权威自然资源保护组织测算,全球生态系统的总价值为33万亿美元,仅占陆地面积6%的而湿地,生态系统价值就高达5万亿美元。中国的生态系统价值为7.8万亿人民币,占国土面积3.77%的湿地,生态系统价值达2.7万亿人民币,单位面积生态系统价值非常高。
今年1月,全国湿地与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围绕履行生态文明的重大使命,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湿地与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做出部署。
作为我国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所依赖的重要自然系统,城市湿地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为此,本报记者就包括城市湿地在内的我国湿地保护利用现状,采访了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主任马广仁。
湿地在生态安全中的作用与地位不断强化
*我国湿地维持着约2.7万亿吨可利用淡水资源,占全国总量的96%;
*我国仅沼泽湿地碳储量就达47亿吨,仅若尔盖高原湿地就有919亿吨;
*我国有3亿以上的人口直接或间接依赖湿地生存和发展
记者:中国人均拥有淡水资源仅为2200多立方米,是世界水平8840立方米的四分之一,被列为世界上最贫水的 13 个国家之一。为什么说保护和发展湿地资源,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健康是保障我国水资源安全的根本途径?
马广仁:中国淡水资源总量仅占全球的6%,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增长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之一。湿地具有强大的降解污染和净化水质功能,它通过其复杂结构产生过滤、沉积和吸附作用,通过其微生物转化和降解水中的污染物,通过水生植物从污水中吸取营养物质使污染水质净化。因此,湿地是清洁淡水的来源。
湿地还具有强大的水文调节和循环功能,可以贮存、滞留降水和地表径流,并补充地下水。中国三江源地区是亚洲许多江河水源的源头,长江、黄河和澜沧江水量的25%、49%和15%来源于这一地区,是中国和亚洲许多国家的生命线。我国湿地维持着约2.7万亿吨的全国可利用淡水资源,占总量的96%。因此,保护和发展湿地资源,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健康是保障中国水资源安全的根本途径。
记者:湿地在控制或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的作用正逐步显现,与森林资源等相比,湿地在应对气候变化上的优势作用在哪里?
马广仁:据研究,每公顷沼泽湿地固碳能力为343吨,是同等面积森林固碳能力的两倍。与森林资源相比,湿地植物具有重复收获和容易维护的巨大优势。随着国际社会对湿地重要功能和效益认识日益提高,湿地在应对气候变化上的巨大潜力正在逐步显现。
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约储存了2.48万亿吨碳,而占陆地面积不到4%的泥炭湿地就储存碳达到5000亿吨。中国沼泽湿地碳储量达到47亿吨,仅若尔盖高原湿地就有19亿吨。
记者:一只野生丹顶鹤从俄罗斯至我国盐城湿地的迁飞途中,要在24块自然湿地觅食和停歇,如果其中某些湿地遭到破坏,将给丹顶鹤这样珍稀濒危的野生动物带来致命威胁。湿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作用可见一斑。怎么理解湿地也是维护国家生物安全的基础阵地?
马广仁:我国湿地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孕育着2200多种野生植物和1770多种野生动物,它还是许多珍稀濒危鸟类唯一的越冬地或迁徙的必经之地。
自然湿地为许多物种保存了基因特性,使得许多野生生物能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生存和繁衍。我国科学家袁隆平院士发明的高产水稻,累计产生了约6000亿元人民币的巨大经济效益,其基因就来源于自然湿地的野生水稻。因此,湿地也是维护国家生物安全的基础阵地。
湿地为人类提供粮食、肉食、药材、能源及工业原料,被誉为“资源宝库”。中国3亿以上的人口直接或间接依赖湿地生存和发展,全世界依赖湿地生存的人口达到15亿。
此外,湿地还具有美学、教育、文化、精神等功能,孕育了宗教、民俗、音乐、绘画、摄影等多种湿地文化。当今世界,代表着现代文明的都市,基本上都坐落在湿地周围,经济繁荣的区域也多分布在三角洲和沿海地区。
搭建湿地保护规划体系,推进湿地制度建设
*在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总的战略目标下,近、中期国家优先选择以湿地保护为重点,在湿地保护中优先考虑对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
*目前,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等多种保护管理形式并存的保护管理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记者: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工作,不仅成立了专门保护机构,而且从战略上制定了我国湿地保护的目标和重点,请介绍下这方面的情况。
马广仁:1998年特大洪水后,国务院提出“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等治水与湿地恢复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方针,标志着中国湿地保护政策进入新阶段。
近年来,国务院批准实施《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和《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5-2010)》。同时,湿地保护作为重点建设内容之一纳入了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城市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水生生物保护、水污染防治等一批国家和区域的相关专项规划,已初步搭建起国家、区域、地方和项目区的四级多专项的湿地保护规划体系。
国家“十一五”规划将加强湿地保护作为“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的重要措施予以强调,一个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湿地保护局面正在逐步形成。目前中央政府已经投入了8亿元资金专项用于实施国家湿地规划。
我国湿地保护的总体目标:通过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管理,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污染控制、土地利用方式调整等措施,全面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使我国自然湿地的下降趋势得到遏制;在国家自然生态体系中确保有广泛、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和效益,为人类健康和福利作出贡献。
在总战略目标下,近、中期国家优先选择以湿地保护为重点。在湿地保护中优先考虑对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即以保护自然湿地为主(预防为主),辅以对退化湿地进行示范性的生态恢复、重建(治理为辅)以及建立湿地合理利用示范,作为近期国家湿地保护战略重点。
记者:长期以来,除部分地方法规外,我国在湿地保护立法方面一直处于空白状态,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湿地保护的进程和力度。目前我国湿地立法进展如何?
马广仁:上个世纪末,国家林业局就组织力量对中国湿地保护立法进行了系统研究,根据湿地保护工作现状,确定“全面保护、生态优先、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为湿地立法的基本方针,确定以保护为核心,注重将湿地作为特殊生态系统从整体上予以保护。
目前,湿地立法的起草工作已经完成,正在做好条例审批的各项按程序积极推进此项工作。省级湿地立法有序展开,已有黑龙江、甘肃、湖南、广东等7个省区完成了省级立法。与湿地保护有关的《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水法》等,都在湿地保护和功能恢复上发挥着应有的作用。
同时,强化了保护管理体系建设,目前全国共建立470多处湿地自然保护区,18处国家湿地公园,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等多种保护管理形式并存的保护管理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开拓湿地履约与国际合作新局面
*湿地公约新任秘书长在访华时说:“中国湿地保护和履约工作可作为全球的样板。”
*保护好湿地和野生动植物,发挥其良好的生态、产业和文化功能,是生态文明建设对保护工作的本质要求。
记者:自2005年我国政府批准成立了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以来,在履行《湿地公约》和国际合作方面有哪些举措?
马广仁:我国是1992年1月3日加入湿地公约。目前,有黑龙江省扎龙等36块湿地被列入《湿地公约》的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国际重要湿地面积达380万公顷。在第九届缔约方大会上,我国当选为湿地公约常委会成员国。
近年来我们利用公约国际合作机制积极筹措国际资金用于湿地保护,共争取国外资金近2亿元,用于湿地保护、恢复、合理利用示范和能力提高等多项工作。开展了多个国际重要湿地监测试点,积极实施部分国际重要的生态补水工作,主动参与了联合国组织的“千年生态系统评估”,率先推动“加强高原湿地保护决议”,分别在乌鲁木齐、三亚、昆明组织召开了“高原湿地保护国际研讨会”。
积极高效的工作成绩,使我国湿地保护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肯定:2002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将年度“献给地球的礼物”荣誉奖颁发给了国家林业局;2004年,湿地国际将“全球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杰出成就奖”授予中国;2005年,中国科学家蔡述明教授还获得了“湿地科学奖”。
2007年,在国家林业局组织召开的“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国际研讨会”上,来自11个国家和众多国际组织的专家们联合发布了《洞庭湖宣言》,呼吁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进湿地保护的主流化,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湿地公约新任秘书长在访华时说:“中国湿地保护和履约工作可作为全球的样板”。
记者:下一阶段,我国湿地保护工作将有什么新的举措?
马广仁:良好的生态是生态文明的基础。保护好湿地和野生动植物,发挥其良好的生态、产业和文化功能,是生态文明建设对保护工作的本质要求。下一阶段,我们将着力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工作推进湿地保护工作:
一是将湿地保护纳入土地利用规划,努力实现自然湿地用途变更的零增长。土地利用规划应当满足国家生态安全需求,用地类型的配置应当以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为底线;开辟“生态保护用地”,给予特殊的用途管制;尽快实行自然湿地用途转化许可制。
二是湿地保护与水资源及河流流域综合管理结合。水控制和调配工程及其效果评估必须考虑生态环境影响;减少水开发项目对湿地健康的负面影响;建立湿地保护与河流流域相结合的综合管理机制;建立湿地生态环境用水的国家保障机制。
三是在政策设计中建立有效的经济调节机制。湿地可持续管理策略中应当注重经济手段的选择,鼓励性与惩罚性、市场和经济契约性手段并用;建立合理的补偿制度促进湿地资源权益的统一。
四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湿地保护管理秩序。构筑法律框架,给予自然湿地以特殊保护的法律地位;建立管理规则;建立湿地生态风险评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