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脊梁系列报道⑥
“生态脊梁系列”人物
感动我区干群
本报讯 (记者郭俊楼周亚军)昨日下午,郑晓强、马淑梅、于全旺等8位来自内蒙古森工集团一线的务林代表走进内蒙古人民会堂,为自治区直属机关、企业职工等千余名干部群众讲述了他们多年来默默无闻、以苦为乐的护林故事。深情的讲述、感人的亲身经历引起了现场干部群众的强烈共鸣,赢得阵阵热烈的掌声。
“岁月留给他的是满头银发,它留给人们片片绿荫……”听完83岁李庶坤老人的感人事迹后,场上又一次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不少人的眼里浸满泪花。正如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党委书记张学勤所言,“做林业生态建设脊梁,塑林业生态文明形象”成为大兴安岭20万务林人的共同理想。、
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孙炜东说,通过8位基层一线职工代表的讲述,使全区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到,在内蒙古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仍需要发扬这种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精神。他们管护好的是树木,沉淀下来的是精神。全区党员干部要崇尚、学习这种精神,践行这种精神,最终将这种精神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推动全区生态文明建设,继续推进全区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大兴安岭深处,有一支为营造绿色而拼搏奉献的红色娘子军,她们穿梭在荒山秃岭间,足迹遍及阿龙山林业局的生态功能区。她们就是阿龙山林业局营林处的女子造林队。38岁的吴百灵是这支近70人队伍中的普通一员。
造林队的队员,在外人眼中都是铁石心肠的女人。工作紧张时期,顾不了丈夫、管不了孩子、孝敬不上老人。吴百灵也是一样,每天早上5点起床离家造林,晚上八九点钟回家,三餐丈夫做,孩子病了她不管。就不能请个假?皮肤被晒得黝黑的吴百灵却笑着说:“舍不得请。”
掉进水里是常事
女子造林队成立于1988年,20多年来,女子造林队平均每年造林6千亩,累计造林近12万亩,当年成活率、3年保存率均高出国家标准10余个百分点,连续多年名列同行业榜首;共计整地10万亩,抚育面积达5万亩。而在这些数字背后,是难以描述的艰辛。
为了保证造林成活率,女子造林队在运送苗木时,把每盘幼苗都浇上水。而造林场地往往距离公路很远,车辆进不去,到达造林场地只能步行。队员们背着40公斤重的容器苗箱,扛着造林工具,还要走二三公里的山路,爬坡攀岭是常事。过独木桥时,背着沉重苗木箱的女队员,不小心掉进齐腰深的水中那也是常事。
“说实话,就是身强体壮的男子汉空手在山上行走,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每天扛着苗箱背着水和一天的干粮,一会儿过沟渠,一会儿过水湿地,钻杂树丛、绊跟头、磨破腿是家常便饭。”吴百灵说。
十几年的摸爬滚打,这些女人的肩膀、手掌、脚掌上堆满老茧。常年累月的爬荒山、过山路、造林地,一个队员一年平均要穿破八双胶鞋,磨烂10多副手套。
给小树裹上“棉衣”
“要说我们伺候那些小苗儿吧,就像伺候自己的孩子,看着它们绿油油的,从小苗长成大树,心里可有成就感了!”这个被人称为“铁石心肠”的吴百灵,瞬间流露出了母性的温柔。
去年开春的一天,女子造林队刚把苗圃里的小树苗运到造林地,就得到晚上有霜冻的讯息。到了傍晚,队员们不约而同地来到了造林地,你拿麻袋,我拿塑料布,甚至能从家找到的的包裹皮儿都带来了,给小苗穿上了厚厚的“棉衣”在旁边守候着。寒气袭来时,队员们点燃一堆堆篝火,保护小树苗不受伤害。第二天一大早,守了一晚的队员们迫不及待地揭开树苗上的“棉衣”,发现它们棵棵都精神,女人们欣慰地笑了!
在10余年造林路上,每一棵树苗都饱含着队员们的血汗。眺望群山峻岭,满目翠绿,碧波荡漾,吴百灵有些感慨,17年的青春、汗水溶入荒地,就是为了如今的这片绿。
本报记者 郭俊楼
(本文来源:内蒙古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