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顾俊)时而东奔西跑,时而依偎在妈妈身边……在溱湖湿地麋鹿散养区西北角,刚出生两天的小麋鹿毛色橘红,特别显眼,为这个特殊的种群增添了生机。 小麋鹿和母亲形影不离,母子不远处,一只雄鹿机警地监视周围。一位游客靠近栅栏,举起相机对焦时,雄鹿警惕地竖起耳朵,嘴里“嗷嗷”叫着,警示外人不要靠近。 “繁殖期,尽量不要干扰它们。”饲养员周亚珠今年60多岁,在这里养麋鹿已有十多年时间,他提醒游人最好备个望远镜,远远地观察。 麋鹿属于鹿科,又名大卫神父鹿,因为它头脸像马、角像鹿、颈像骆驼、尾像驴,因此又称四不像。麋鹿是中国国家濒危物种、一级保护动物,也是世界珍稀动物。 随着气温持续升高,溱湖国家湿地公园的麋鹿迎来了新一轮繁殖季。目前,溱湖湿地麋鹿园有成年麋鹿100多头。今年以来,已有11头小鹿降生,估计近期还有8头母鹿产仔,麋鹿总量将达120头左右。 姜堰地区曾出土众多麋鹿化石,被考证确认为中国麋鹿的故乡。上世纪90年代,溱湖湿地保护区引进四头麋鹿实行保护放养,使得这一珍稀动物在故乡重新繁衍生息,麋鹿园也成为溱湖景区最有吸引力的景点。 “以前,麋鹿都是在观赏区圈养,2007年底,新添了散养区。”公园宣教中心工作人员钱捷说,散养区面积已发展到600多亩,完全是原生态的环境,河流、草地、树木到处都是。麋鹿在这里自由采食,一般在冬季才补充牧草。 “在动物园豢养麋鹿并不能很好地延续这个物种,拿北京南海子麋鹿苑来说,它以前是皇家鹿苑,但在人工驯养方式下,麋鹿无法恢复野性。”钱捷告诉记者,目前,八成左右的麋鹿都放在散养区,近乎野生的生长环境,增强了麋鹿的体质和抗病力。 “以前主要是圈养,麋鹿产仔容易发生死胎,繁殖成功率极低。”饲养员周亚珠说, 可喜的是,今春以来还没有发现死胎。 据介绍,麋鹿孕期一般在270天左右,每年四五月份生产,而且每胎只产一仔,初生幼仔体重为12千克左右,出生后半个小时就能奔走。幼鹿一般由母鹿照顾,不需要工作人员特别关照。 “麋鹿是一种具有很强生命力的物种,但繁殖时受干扰易造成难产。”周亚珠提醒游人,近期到景区游玩,请不要靠近麋鹿,更不要大声喧哗,尽量不打扰它们安静的生活。(顾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