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保护 > 湿地新闻 > 综合动态 > 正文

江西日报:生态变红利 山水淌金银

媒体:内详  作者:内详
专业号:鄱湖人家
2016/10/12 9:15:29

江西日报记者游静10月10日(A1版)报道:江西的生态之美,值得细细品味。

华东屋脊,风光无限。位于江西境内的武夷山主峰黄岗山,雄起东南,挺拔峻峭,它的魅力不仅在于2160.8米的高度,还在于它的生态“富矿”。它所在的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集中了全省50%以上的高等植物物种基因和60%以上脊椎动物物种基因,当之无愧为“昆虫世界、鸟的天堂”和“物种基因库”。

在江西,有年旅游人数超过千万的庐山、三清山,有不乏烟火气息的“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还有诸如黄岗山等一批“养在深闺”的原生态地区,“丰态万千、浓淡相宜”。什么是美丽中国?从这些缩影能够看到诠释这一概念的“江西样板”。

江西的生态之路,有序有力铺就。

“养”山有据。今年5月1日,正式实施的我省首部自然保护区管理地方法规《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为包括黄岗山在内的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执法及利用等方面提供了重要法律依据。

护水有方。以“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为效果,我省构建的区域与流域相结合的“河长制”系统,在全国已实施“河长制”省市中,覆盖面最广、规格最高、体系最完备。

大力补偿。我省在全国率先实行全境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覆盖全部100个县(市、区),首期筹集补偿资金20.91亿元,成为欠发达地区生态补偿资金筹集力度最大的省份。

列入考核。从2013年开始,我省对所有县(市、区)实行科学发展分类考核,建立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价体系,逐步提高生态考核权重。今年,我省再度完善这一综合考核评价方案,提高生态文明类考核指标的权重。

江西的生态之利,正在大力释放。

奋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省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实践。这份坚持绿色崛起的发展理念正收获着累累硕果,点亮了民生幸福。

蜿蜒的大龙山河穿过大余县的丫山风景名胜区,给景区增添了一份灵气。8年前,丫山只是一片布满荆棘的山头,山上混杂着养猪场、砖厂和采石场。村民们回忆,因为挖矿,大龙山河呈现米汤色,发展旅游后,生态得到保护,河水清澈见底。村民通过农家乐、农家旅馆、农副产品销售等,每户每年收入增加1万元以上。除此之外,景区还提供了2000个景区清洁工、服务员、保安等岗位,每月工资在1400元以上。不仅如此,村民还可以通过土地流转,盘活闲置土地,获得租金。

谁也想不到,如今“一江水,四面绿”宛如生态画卷的新余市欧里镇昌坊村曾经大力发展采矿业,历经近半个世纪的粗放式开采,给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直至2006年产业转型,昌坊鼓励村民参与乡村旅游,搭建了多种就业平台,帮扶解困致富。目前,全村的中老年人和中青年全部在景区上班,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还解决周边群众及市区300余人就业。

从“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江西历届省委、省政府对绿色生态高度重视,认识越来越清晰:绿水青山是生态之美,金山银山是经济之富,山水能淌金银,坚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从守护、保护、呵护生态,到如今的生态逐渐转化为发展的红利,转变为百姓幸福的笑颜,在“江西风景独好”耳熟能详的口号背后,是江西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自然资源,注重人地关系协调和谐,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从1983年开始的“山江湖工程”,江西30多年接续努力、奋斗不止;从打造生态文明的“江西样板”,到打造美丽中国的“江西样板”,江西以生态文明建设和体制改革的清晰路径,在从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到生态文明试验区的进程中,奋力先行。

阅读 2507
推荐
网友评论

发表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更多精彩在首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