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环志关注迁飞的精灵
媒体:原创 作者:王胜男
专业号:dchn
2009/6/20 5:24:49
春季南雁北飞,秋季北雁南归,候鸟的南北迁徙自古以来就激发着人类的无限遐想。候鸟到底在哪里越冬,在何处繁殖,如何长途跋涉、飘洋过海,哪些因素影响着候鸟的迁飞?
环志鸟便是帮我们揭晓谜底的使者。
按照《全国鸟类环志管理办法(试行)》规定,鸟类环志是指将国际通行的印有特殊标记的材料佩带或植入鸟类身体对其标记,然后将鸟放归自然,通过再捕获、野外观察、无线电跟踪或卫星跟踪等方法获得鸟类生物学和生态学信息的科研活动。
据统计,我国从1982年开展鸟类环志至2008年底,已累计环志鸟类700余种230多万只,自2002年以来连续7年位居亚洲第一。鸟类环志为研究鸟类生活规律积累了宝贵的资料,也为保护鸟类资源、制定合理的生态措施以及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我国鸟类环志尚处于初级阶段
鸟类学界认为,全球候鸟特别是水鸟有8条主要的迁徙通道,其中3条通过我国,分别是东亚—澳大利西亚、中亚—印度和西亚—东非迁徙通道,纵贯我国西部、中部和东部。
我国现有环志单位41家,大多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候鸟通道。在去年的鸟类环志中,东北和黄海、渤海湾地区环志鸟类28.9万只,约占全国环志总数的93.5%。
中国鸟类学会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正旺说:“欧洲、北美地区开展鸟类环志已有上百年时间,而我国还不到30年。目前,我国鸟类环志的数量不少,但质量有待提高,回收率仅有万分之一左右,西部地区很多地方甚至还没有环志站点。”
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相关负责人说,我国鸟类环志总体投入不高,环志人员在按环志规程操作和环志鸟识别上都有欠缺。
环志一只鸟相当于保护了几十只鸟
环志的最基本原则是对鸟类尽可能不造成伤害。
《鸟类环志技术操作规程(试行)》对环志鸟的捕捉、保存和运送,环志的操作程序和原则以及环志信息表格的填写与呈报、鸟体测量等都作出了具体规定。
多年来,通过学习培训和技术指导,我国鸟类环志水平已有较大提高。鸟类环志不仅没有伤害候鸟,反而为它们的迁徙起了保驾护航的作用。全国鸟类环志中心主任陆军说:“环志一只鸟,相当于保护了几十只鸟。”
在云南省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过去,每到候鸟迁飞季节,保护区周边不少村民就会上山打鸟。开展环志后,环志站的工作人员一天24小时都呆在山上,加之宣传加大,村民公然捕鸟的已经见不到。
在山东长岛、黑龙江新青林业局、上海崇明东滩、云南新平等地,过去一些经验丰富的捕鸟能手被聘请来参加鸟类环志。经过教育、培训,捕鸟人变成了护鸟人。
云南大学教授王紫江介绍说,云南鸟类环志10年间发现了13种云南省鸟类新纪录。
陆军说,鸟类环志与回收,不仅可以获得很多关于鸟类资源的科研资料,还可以通过人与鸟的近距离接触和观察,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提供依据。在2006年禽流感的防控战役中,青海斑头雁等鸟类的很多信息都从鸟类环志与回收的积累中获得的。
亟待建立全国鸟类环志网络
我国目前的鸟类环志站还是点状的,各站点间的配合和协作也显不足。因此,要想持续、系统地研究候鸟迁徙规律,就必须把这些点连成网,组建全国鸟类环志网络。例如,采取固定网场、统一编号、同时布网等方式,充分利用捕捉和环志的信息,再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对特定鸟种的迁徙路线和规律等开展系统的对比研究。
我国鸟类环志目前尚没有专项经费支持,资金由各站点自筹或利用中日、中澳候鸟保护协定的履约资金。2007年,全国鸟类环志中心已申报全国鸟类环志体系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正在为鸟类环志工作争取专门立项。
黑龙江新青林业局副局长费鸿崑说,尽管鸟类环志只有资金投入、没有经济回报,但意义重大,与生态保护和建设紧密相联。新青林业局每年要投入10多万元,安排30多人开展环志。
为了得到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各地纷纷别出心裁宣传鸟类环志。上海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环志人员冯雪松说,他们把鸟类环志与爱鸟护鸟宣传结合了起来,开展了“放飞心愿”活动,让有兴趣的市民参与环志鸟的放飞过程,既拉近了鸟与市民的距离,也提高了市民对鸟类环志的认识和爱鸟护鸟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