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市海湿地灰鹤越冬生境的选择研究
彭贵鸿
云南丽江拉市海高原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云南 丽江 674107
摘要:拉市海湿地是灰鹤的越冬地之一,从2003年越冬期开始对拉市海湿地保护区的灰鹤越冬种群进行了研究,对其生境的选择进行分析研究,灰鹤在拉市海湿地保护区越冬期间的主要栖息生境为农田,占记录个体数的87%。
关键词:灰鹤、生境选择、农田、越冬、拉市海保护区
我国是世界上拥有鹤类资源最多的国家。全世界目前生存的15种鹤中,在中国分布有9种,在我国拥有的鹤类中,灰鹤(Grus grus)的种群数量为最大。到目前为止,我国对灰鹤的具体繁殖区域分布情况了解不祥。据郑作新(1987)记载,灰鹤仅在我国新疆的天山和内蒙东北的呼伦湖有繁殖。而王岐山等(2000)认为,灰鹤在我国的新疆、青海、甘肃、四川、内蒙古、黑龙江和吉林均有繁殖分布。
灰鹤在我国的繁殖情况,鲜有报导。以新疆、青海、内蒙为主要的繁殖分布区。灰鹤可以说是在我国境内越冬分布最广的鹤。北至辽宁,南及海南,西到云南,主要的越冬地在黄河和长江周边的湿地,一般认为在我国越冬地灰鹤约有10 000只左右(王岐山等2000)。
云南丽江拉市海自然保护区是灰鹤在云南的一个重要越冬地,在过去的考察中常能见到灰鹤在该区域成群出现(杨岚等1995,李纯等1997,权锐昌2000,刘宁2005),该保护区建立于1998年6月,其主要目的是保护越冬水禽及比较脆弱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近10年来到保护区越冬的水禽的种类、数量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李纯等2000,彭贵鸿2005),然而水禽与当地居民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当地居民常到有关部门投诉水禽给庄稼造成的破坏。灰鹤,以其较高的频率和较大的种群出没于农田,是他们投诉的焦点,为了缓和保护区居民与越冬水禽之间的矛盾,提升保护区管理水平,以及有效地关注这一在很多地区数量都急剧下降的物种,我们对在拉市海越冬的灰鹤的生境利用进行研究。并希望通过研究,对灰鹤非繁殖地的保护管理提供帮助。
1. 研究地点
本次研究在云南丽江拉市海高原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进行。拉市海(100°05′~100°13′ E , 26° 44′~27°00′N)位于滇西北横断山南段,面积10.02km2,年平均气温11.8℃,冬季湖面不结冰,湖周为冲积土壤和农业土壤,是云南境内一个重要的候鸟越冬场所,近湖生境为草地,草地之后为视野开阔的农田区。拉市海环湖近水处有4个较大的村庄,大约有3000余名纳西居民居住于此,这些居民对湖周土地的利用主要是农耕和放牧。当地越冬灰鹤日间在农田中觅食,偶尔会到湖边的草地或滩涂处进行一些梳理、洗浴等保养活动,夜间栖息于农田中高草丛生的农闲地。
2研究方法
2.1生境的划分
我们将灰鹤在拉市海可能会利用到的生境,按照湖心到农田的顺序,划分为五个不同的类型,浅水区生境、泥滩沼泽区生境、草地生境、农田生境、休耕地生境,因为拉市海湿地是一个季节性湖泊,各类生境在不同的时期的面积也会随着不同的时期湖面授水位高程的改变面发生相应的变化。
浅水区生境:集中于近岸水位较浅的区域,水深在0.5m以下的区域。
泥滩沼泽区生境:随着水位下降,在12月以后才逐渐出现,并在冬末开始向草地过渡。
草地生境:位于泥滩沼泽区以外,农田区以内,长满草的那部分区域,优势植物有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葱状灯心草(Juncus allioides)、水沙草(Juncellus serotinus)、两岐飘拂草(Fimbristylis dichotoma)、白颈早熟禾(Poa acroluca)、水麦冬(Triglochin palustre)、辣蓼(Polygonum hydropiper)、棒头草(Polypogan fugax)、饭包草(Commelina benghalensis)等。
农田生境:位于草地之外,在冬季种植的作物主要有: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大麦(Hordeum unlgare)、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 var. oleifera)、蔓菁(Brassica rapa)、白菜(Brassica pekinensis )、蚕豆(Vicia faba)、豌豆(Pisum satuvum)、苜蓿(Medicago sativa)等。
休耕地:靠近湖边,在冬季暂不耕作的农田,到春季(4月)才有耕种行为。
2.2 记录方法
环湖设置了7个分界明确的观察区域,由7人运用10×的双筒望远镜,每天上午08:00—09:00对各自区域内的灰鹤进行同步的直接计数并汇总。其间抽样调查集群中的亚成体数量。运用16~50×的单筒望远镜,扫描取样(scan sampling)记录灰鹤群体中个体数量及成幼比例。
3.结果
从2003~2004年越冬期至2006~2007年越冬期,经过四个越冬期的观察记录。2003—2004年越冬期记录131天,2004—2005年越冬期记录132天,2005—2006年越冬期记录135 天,2005—2006年越冬期记录126天,得到有效数据12341个,记录灰鹤个体37846只。
3.1灰鹤种群数量的变化
通过几年来的观察,在拉市海湿地越冬的灰鹤在农历寒露(前后不超过两天)到达拉市海。随后数量持续增长,到十一月下旬数量达到最高,约定430只左右(高峰期最高数量为432),在十二月后有部分灰鹤会离开拉市海,数量维持在50只左右的水平。到三月底灰鹤北迁完全离开拉市海(灰鹤数量变化情况见表1)。
在越冬期的前期中,灰鹤数量变化较大,这与在拉市海湿地周边的文海、文笔水库、吉子水库等几块适合于灰鹤栖息的湿地有关较大关系,灰鹤为适应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在这几块湿地间进行不断的迁移。
3.2灰鹤越冬生境的选择
通过对监测数据用Eccel软件进行处理,可以得出灰鹤在拉市海湿地越冬期间以农田为主要栖息生境占87%,其次是草地6%,其余栖息生境依次是休耕地、浅水、海边,分别为3%、2%、2%(见图2)。
图1拉市海湿地灰鹤数量变化曲线
图2.拉市海湿地灰鹤生境选择饼图
王有辉等人在草海对灰鹤进行食性研究,研究表明灰鹤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越冬期间以残留在农地的各种豆类、玉米、蔬菜、块茎作物等,动物食物主要为软体动物。在拉市海区域的土地大多作为农田耕种,灰鹤在此地的食物多为农作物的种子或嫩的根茎。从生物量上符合灰鹤选择的管理干部较多,因此除生物量外,灰鹤取食的难易程度上影响了灰鹤对生境的选择。灰鹤在不同的生境特征下具有不同的选择性,在植被高度的选择中,灰鹤偏好选择植被高度在300MM以下的植被,植被太高影响灰鹤的取食和警戒,太低则会将自己完全暴露;在植被盖度选择中灰鹤偏好选择盖度在40%——60%或选择10%以下的生境中活动。具有高盖度的生境中难以寻找食物,面低装置度生境植物稀少,生物量也较少,但结果中出现灰鹤选择盖度小于10%的生境,原因是在翻耕过的农地中大量的植物根茎和小昆虫被移到地表,灰鹤的食物也相对较多。
在人为干扰因素中,灰鹤选择在距离道路或人为活动大于600M的生境内活动。拉市海社区的居民多为纳西族,信仰藏传佛教,不捕杀涉禽,灰鹤对人的畏惧心理仍然并不强烈,但保护区内过密的公路网和游人频繁的骑马观光仍影响到灰鹤的活动,干扰因素仍然存在。
4.讨论及小结
生境选择是动物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基本关系,影响最为强烈的因素仍为动物生存的最基本因素——食物、安全、水。但这三个基本要素在特定的环境中有其特定的组合方式,各自的重要程度并不相同。
由于拉市海湿地地势平坦,灰鹤对生境的选择与地形地貌关系不明显。但生境内其它因子则影响到灰鹤的偏好,结果表明食物因子是灰鹤选择生境的首要条件,其次是隐蔽因子,作为灰鹤的隐蔽条件不影响到其寻求食物,在灰鹤越冬期内,环湖农地由于播种了庄稼,各种因素使庄稼长得参差不齐,农田中有未发芽或在未实植株完全吸收的作物种子,干扰因子作为影响灰鹤生境选择的第三主要因子,仍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在拉市海湿地,由于其特殊的湿地环境,使得水资源在灰鹤的生境选择中并不十分重要,由于灰鹤在越冬期间需要储存大量的能量,食物因子在灰鹤的生境选择中就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与之相应的农田就特别适合灰鹤的越冬需求。
5.管理建议
灰鹤在拉市海湿地越冬期间,其主要生境为农田,这样灰鹤与当地社区之间形成了相当大的矛盾。为此社区居民在维护自己利益的同时,在不伤害候鸟的情况下,采取了诸多措施以缓解这些矛盾,如在农田中布设稻草人用以惊吓驱赶候鸟、频繁的巡护等到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效果并不明显。
5.1加强灰鹤生境的生态研究
到目前为止,有关灰鹤栖息地的研究仍旧较少,通过对灰鹤栖息地更为深入的研究,如灰鹤在空间尺度上生境选择的研究、灰鹤不同生理时期对生境的选择、不同地理条件下生境的选择等,弄清灰鹤在这些不同状况下对生境的不同选择,以此制定出相应的保护管理对策。
5.2加强保护区的管理力度
当地社区与灰鹤的矛盾突出,每年在保护区越冬的候鸟数量大,种类多,除一部分在湖区水体活动外,还有很多鸟类(包括灰鹤)在沿湖周边的农田活动,并以农作物为食,对当地社区构成了相当大的损失。很多时候社区居民的损失得不到及时补偿,因此人鸟矛盾突出且难以缓解。建议设立人工投食点,减少鸟类对农作物的破坏,及时巡护,蔬散鸟群,防止鸟类集群过大对农作物造成集中破坏。
5.3规范旅游管理
保护区内有多个社区开展旅游活动,旅游旺季旅游者对灰鹤的惊吓较大,规范保护区内及周边的旅游活动,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及旅游者的保护意识教育,防止因游客的好奇引起对灰鹤的过度惊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