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保护 > 经验研究 > 理论研究 > 正文

一次搁浅带来的思考 | 2020国际减少灾害风险日

媒体:红树林基金会  作者:MCF
专业号:红树林基金会
2020/11/5 1:30:54

提到灾害,你们都有什么样的了解和记忆?
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谈之色变的自然灾害。比如干旱、雪灾、台风、洪涝、地震;以及严重的次生灾害,如高温带来的林火、地质运动带来的海啸、风灾水灾引发的泥石流等。
但天灾以外的“人祸”却很容易被忽略,比如危险物质泄漏、工业污染、过度砍伐导致的荒漠化等。
当然还得算上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二者兼有的复杂情况,比如瘟疫(恶性传染病)等。
那么,到底什么才算是灾难呢?
灾害的形式比我们想象中更多

 

在印度洋海啸发生后,各国于2005年在日本城市兵库通过了联合国减灾行动纲领《2005-2015兵库行动框架》,勾画出全球十年减灾防灾的蓝图。《框架》中对灾难有一个明确定义——指“具有潜在破坏力的、可能造成伤亡、财产损害、社会和经济混乱或环境退化的自然事件、现象或人类活动。包括可能将来构成威胁、可由自然(地质、水文气象和生物)或人类进程(环境退化和技术危害)等各种起因造成的潜在条件”。
由此可见,在人类活动越发频繁而多样的今天,灾害的源头已不能单独指向大自然。许多由人引发的问题,也可能对我们熟知的一切造成重创。
正如近几个月,毛里求斯这个美丽岛国遭受的一次环境灾难。
▲当地环保组织表示:“这是毛里求斯历史上最严重的环境灾难!”图 / GMA
7月25日,一艘日本货轮在毛里求斯东南海岸约一海里的珊瑚礁搁浅。船体被卡住并逐渐解体,随着船侧开裂,装载的4000吨燃料中约1000吨泄漏到印度洋水域。
和狭义上的“灾难”相比,这个事件并未造成人员伤亡,但也只是不幸中的唯一幸运——被摧毁的不仅仅是毛里求斯的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还有当地居民赖以生存的旅游业和渔业。
更令人揪心的是,搁浅点附近有两个拉姆萨尔国际重要湿地:蓝湾海洋公园(Blue Bay Marine Park)以及埃斯尼角湿地(the Pointe d’Esny wetland),那里以美丽的珊瑚礁、红树林而闻名,而它们即将消失——稠厚的油污将会使动植物窒息死亡,同时让水质和土壤遭到难以逆转的、长期的毒害。
这场环境灾难,对全球海洋与湿地生态是一次沉重打击,负面影响将非常深远。而根据最新的调查结果显示,这次搁浅本是可以避免、甚至不该发生的“人祸”。
大自然,是我们面对危机时的后盾

 

危险真正来临时,要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积极投入抗灾救灾、修复重建的工作。但在威胁来临前,我们总会提到“防灾减灾”。
这四个字可以变得更通俗易懂:提前准备!
除了做好应急储备,学习避险知识,我们还需要把目光往前放:如何科学地减缓、抑制环境退化、恢复生态平衡,利用技术带来正面的影响而非危害。以降低灾害发生的频率或强度等风险,或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从而达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
如前文提到的红树林湿地,它们一直为人类和其他各种生物提供了庇护,同时也是我们面对各种威胁时伙伴。
湿地里储存了大量的碳,对抑制温室效应、减少气候环境变化带来的自然灾害有着巨大作用。其次,在面对台风、洪涝灾害时,红树林也能为岸堤提供保护。

和人类进行储备一样,湿地是一个天然的自然资源宝库。不仅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同时还具有储存水资源的生态功能。

湿地为我们提供了食物,同时还带动着当地社区的产业发展。

可以说,大自然是我们的有力后盾。但这样的后盾被打破的时候,可能就是灾难到来的时候,而且远比我们想象中要快和猛烈。

 

什么才是抵御灾难的正确姿势?

 

世上的偶然,总是在环环相扣的必然间诞生,灾难同样如此。印度洋上的油污是个刺眼的提醒:明明不应如此。

有些灾害在法律的语境中被划归“不可抗力”,但那是它们到来之时。在此之前,有些事情仍是可把控、可计划、可完成的。而我们做过的事情,也会在将来呈现出相应的结果。

 

抵御灾难,要从小事做起

 

比如对垃圾的分类和回收利用,虽然老生常谈,但深刻地影响着土壤、水源和空气。如果世界布满填埋场,水上飘满污染物、塑料废品和因而死亡的动物,还呼吸着焚烧垃圾带来的刺鼻空气,这与一场看不到头的灾难无疑。
比如随手关闭水龙头、关闭电源。看似举手之劳,实际是对资源的最大限度的利用和留存。这些生活的基本保障如果消耗一空,也将是无法挽回的灾难。
比如一片小小的红树林,可能是无数候鸟、鱼类和螃蟹等动物的家园,一旦被破坏可能就无法再复原。当它们面临灭顶之灾,其他生物也无法在随后的岁月中独善其身——包括我们。

再比如:不论巨轮是否满载燃油,注意安全行驶应该是最基本要做到的事情。

 

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在2020年致辞中提到:今年的国际减少灾害风险日主旨是要加强灾害风险治理,建设更安全和更有复原力的世界。

 

治理风险,是未雨绸缪;安全,意味着拥有保障;复原力,前提是不将其破坏殆尽。

 

保护自然,实际上就是治理风险——既能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同时还能提高我们在遭遇灾患后,拥有足够重建和恢复的保障。这种模式可持续,让资源也可持续;而破坏自然,要么可能演化成下一次灾害,要么可能让我们面对灾害时失去依靠和后备,怎么看都是一个双输的、得不偿失的局面。希望毛里求斯的遭遇不再发生,后续的救灾、环境修复工作顺利完成。

 

也希望我们和自然能够继续和谐共处,生生不息。

 

-本文关于毛里求斯部分信息引用自GMA官网新闻-

 


红树林banner

 

阅读 2711
推荐
网友评论

发表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更多精彩在首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