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策划 余永坚 专题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邝凝丹
保护生态多样性需要每个人从身边小事做起,少吃野生动物、慎吃受污染带子,用无铅汽油、减少旅行中队自然环境的破坏,都有利于各种物种在自然中平衡发展。近来发生的“毒带子”事件,就是因为海洋工业污染增加和受到赤潮的污染,导致珠三角地区多人食用带子中毒。从这些自然反馈的信息看来,人与自然的平衡共存,还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陆地
自然保护区物种恢复迅速
来自广东省林业部门管理的自然保护区数据显示,1999年广东省有各级自然保护区50个,占国土面积1.71%,到了2009年,全省自然保护区增至265个,占国土面积6.41%。现在的自然保护区中,森林生态类型的有230个,湿地生态类型19个,野生动物类型10个,野生植物类型6个。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研究中心副教授彭友贵介绍,现在全省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700多种,维管束植物(体内具有维管束的植物的总称,多指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7000多种,其中野生植物6000多种,栽培植物1582种。现在广东省的自然保护区拥有全省93%的维管束植物、91%的野生陆生动物和野生脊椎动物。目前省内自然保护区生态丰富,植物群落丰富。
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专家吴慧健介绍,其中在自然保护区鸟类保护情况较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在南澳岛、湛江红树林和深圳福田保护区这方面所做的工作比较出色。其中南澳的乌屿岛吸引了大批来自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鸟类从5月来此繁殖,10月又会飞回故乡,南澳岛只有小小的4公顷6亩地,却每年能聚集一两万只候鸟。从这些自然保护区可考察到重要候鸟的迁徙路线和重要国际鸟类的保护路线。
山林人渐少野生动物增加
另一方面,吴慧健提到,在广东省内的山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出外打工令山里人口越来越少,人们不需要在山里大量斩树斩柴,对于保护山林野生动物有益。近年来在茂名、云浮难得一见的野猪和黄猄多了起来,尤其是野猪,打动物的人少了,加上吃野猪的豺狼、豹子数量没有相应增加,导致其数量大大增加。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研究中心副教授彭友贵也认同这一观点,他提到,在偏远的粤北地区韶关、清远一带,许多居民外出打工,对自然生态的人为影响减少了,这一带的物种也多起来,植被恢复得比较好,野兔、野猪等少见的野生动物数量逐渐增加。
存在问题
城市化周边农田生物受损严重
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专家吴慧健说,值得注意的是,城市化进程对一些以农田为生的动物影响非常大,房地产侵占农田,令跟农田相伴的动物踪迹消失的现象非常明显。例如肇庆的江西村就是全国最大的水雉分布地,2009年以前,有约1000多只水雉在村里100公顷的茨实塘里生活。每年4月,茨实生出,水雉就过来,到了10月茨实收割,水雉又飞走。自从2009年后,当地人为追求经济利益,把茨实塘改造为溪塘,从此,塘里完全看不到那1000多只水雉的身影了。又如,过去常见大批野鸡、秧鸡在花都和增城的水田里,每年四五月更是鹭鸟飞来水田的时候,但现在经考察,在这些水田里都难见这些水鸟了,偶尔在山里面的水沟里看见几只。另外,近年在省内一些水田里新建的水电站就等于把整个水系裁掉了,对水生生物的影响也非常明显。例如车八岭下面建起了一个个水坝,近年来,每年都能找到许多鸟、蛙、蛇的尸体。
彭友贵也说,城市化进程确实对野生动植物有较大的影响,在繁华的地区大型动物难活动。目前在城市,生物多样性问题突出,在经济发达地区如东莞,大型哺乳类动物就比较少。
过度生态旅游破坏生态
近年来,号称促进人们关注生态平衡的“生态旅游”走红一时,省内不少自然保护区先后被开发为旅游景点。然而吴慧健认为,生态旅游对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山里的水泥路多了,很多天然的石子路被改造为水泥路,在石子路上容易发现动物的活动痕迹,而水泥路则没有动物痕迹。”他认为,目前省内的生态旅游点太多,石子路被改造为水泥路,许多动物之间的交流通道被阻隔,而且经过的车辆发出的震动和人来人往对动物的影响非常大,动物就不愿来了。所以,应尽可能减少自然保护区里的水泥路。
吴慧健建议,对生态旅游的开发利用应有节制,而建水电站也应该将其明渠变成暗渠,且不能100%取走山泉水,而应为动物留一部分水源。彭友贵则建议,应合理规划生态旅游,按规定,生态旅游只能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内开展,但目前部分省内的自然保护区在开发旅游过程中,游客的活动并不仅局限于实验区,而是进入缓冲区和核心区,对环境和物种都造成破坏。
经济发展减少动植物土地面积
彭友贵说,目前广东环境气候方面的变化对活体植物和动物的分布造成威胁,这个问题相当难处理。全球气候变化,温度升高,植物分布的纬度海拔也会相应提高,对动植物的影响比较大。出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本身就要建立工厂和道路,占去了不少土地,造成环境污染和空气污染,排放废水,对动植物自然保护产生影响。同时供动物生长的土地面积大大减少。
海洋
八成贝类受污染 红树林剧减上千公顷
现在,我省已建海洋自然保护区近50个,其中惠东港口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雷州珍稀海洋生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被吸纳为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保护对象涵盖中华白海豚、儒艮、江豚、海龟、文昌鱼、鲎等国家Ⅰ、Ⅱ级和省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以及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滨海湿地等典型的海洋生态系统。初步建成了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龙头、省级自然保护区为骨干、市县级自然保护区为通道的自然保护区网络,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工作继续走在全国的前列。
海洋污染残害生物
不过,在海洋自然保护区工作做得越来越好的同时,一些如何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研究员李仲钦指出,由于海洋综合管理不够健全,目前仍存在政出多头、力量分散,海洋法规还不完善,海洋执法力度不足,海域开发更缺乏规划和配套,无序、无度、无偿,滥采滥捕、乱抛乱倒的情况司空见惯,致使海域污染日趋严重,生态坏境日益恶化,生物资源和渔业资源日渐枯竭,生物多样性锐减,海域功能明显下降,再生资源和可持续利用能力不断减退。
据调查,近年来南海三省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是构成海水污染的威胁之一。重金属污染主要来自砷的污染,受砷污染较突出的是珠江口,北海附近局部海区也受到了砷和铅的污染;营养盐污染只出现在三亚港局部海区。海洋生物是海水环境和沉积物环境污染的直接受害者,我国沿岸80多个地点自然生长或人工养殖经济贝类的检测结果表明,有近八成贝类有害物质残留偏高。
近岸经济生物受污染较普遍和范围较广另一的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烃,其次为砷,然后是铅等,而深圳附近海区贻贝体内石油烃含量为沿海大中城市之首。而且南海区陆源排海污染物中有机污染物排海量占绝对优势,主要排污城市是湛江、汕头、深圳、珠海、北海、中山、钦州。
赤潮增多 红树林减少
另外,由于营养盐和有机污染逐年加重,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近海赤潮发生的频率加大,10年间累计发现200多起,平均每年达20起,珠江口海域是我省幼鱼、幼虾保护区和海水增养区密度最大地区,其中又以珠江口受灾最重。以南海为例,2005~2009年,南海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从11200平方公里增加到30750平方公里,严重污染海域面积从1420平方公里增加到5220平方公里,污染海域面积显著增加,水体中的主要污染物为营养盐。广东近岸海水中无机氮和磷酸盐的含量多年处于较高水平,且呈上升趋势。另一方面,广东红树林遭破坏的事故也接二连三。以珠三角海域面积最大,以高度开放和文明发达的珠海市为例,这里素有“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美誉,曾是全国第三大红树林分布区,但15年来,因围海蚕食剧减上千公顷,重点分布区香洲、斗门、三灶和高栏的天然海堤,如今几乎荡然无存。很多天然水体中的鱼类和水生物正濒临灭绝或已经灭绝。广东鼎湖山泉有限公司特约报道。
专家献策
不吃野生动物
作为普通老百姓,可以怎样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出一分力呢?吴慧健建议,应该不吃野生动物,积极举报捕猎野生动物的非法行为。“如果没人吃野生动物的话,就没人非法捕猎野生动物了,这就是最好的保护方式!”彭友贵也呼吁道。彭友贵还提到,当市民进入自然环境里,不要做诸如斩树、打鸟等的破坏性活动,同时在林区内要注意防火,不要吸烟。在山里若见到野生动物,不要大喊大叫,以免惊吓动物。
政府应加大补贴力度
彭友贵提到,现在能产生经济效益的自然保护区不多,省内只有鼎湖山等少数自然保护区能做到。最重要的是,自然保护区作为公益事业,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和经费支持。但矛盾的另一方面是,追求经济效益、开发自然保护区的同时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应对生态旅游做好总体规划。
同时,要处理这一矛盾关系难度较大的地方在于门户问题,许多自然保护区内仍住有居民,例如车八岭的核心区仍住有居民,他们的生产活动和生活对保护区造成很大影响,盗伐和采挖药材会破坏保护区环境。对此,彭友贵建议,政府应加大管理力度,让这些居民逐步迁出保护区,这样对保护区的发展才有好处。但另一方面,保护区是属于集体的,里面的林田属于集体或国家林田,这些林田被政府划为生态公益林后,许多农民不能砍木了,也失去了一些经济来源。虽然政府会给予当地居民一些生态公益林补偿金,但标准很低,一亩一年才十来块,每年只增加一两元,对此当地居民就会有意见。从政府层面上说,应对自然保护区加大投入,维持稳定。
做好污水处理 推广无铅汽油
对于海洋污染影响生物多样性问题,李仲钦建议,应加强污染源控制,尽快建立并实施重点海域排污总量控制制度,确定主要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指标。同时,必须大力提高工矿企业废水处理和达标排放水平,把污染物的排放浓度和排放量控制在规定范围内。并且,在工业较集中的工业区建设大型的废水综合处理厂,将各企业的污水集中,实施闭路循环处理,提高水的回用率和污染物的回收率。另外,还应大力推广使用无铅汽油,逐步以无铅汽油取代含铅汽油,降低铅的排放量。
保护区核心地带严禁入内
自然保护区分为核心区、实验区和缓冲区。其中保存完好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应划为核心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经批准外,可以进入从事科学研究活动。而核心区外围可划定一定面积的缓冲区,只准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缓冲区外围划为实验区,可以进入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通过保护后,对其风景进行改造,对自然保护区进行严格管理,防止对自然保护区的人为干扰破坏,不许外人进入核心区,而缓冲区也严禁人为活动。在整个广东的自然保护区中从未出现过某种物种消失的情况,生物个体数量也增加了。例如1998年,广东省曲江罗坑鳄蜥省级自然保护区建立,就通过鳘殖放归了大量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鳄蜥,鳄蜥数量不断增加,这是自然保护区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的成功例子。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