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保护 > 湿地新闻 > 综合动态 > 正文

为湿地教育点亮一盏“引路明灯” | 中国湿地教育中心创建指引发布会

媒体:红树林基金会  作者:红树林基金会
专业号:红树林基金会
2020/12/17 21:22:15

图片

12月16日,由保尔森基金会、老牛基金会和红树林基金会(MCF)联合主办的中国湿地教育中心创建指引发布会暨湿地教育发展研讨会以线上形式举行,会议由红树林基金会秘书长闫保华博士主持,约52万观众收看了本次大会线上直播。

作为本次会议的重磅环节,主办方共同发布了中国第一本湿地教育中心建设指南——《中国湿地教育中心创建指引》,为中国湿地教育中心的发展提供了首套兼具前瞻性和指导性的工作指南。

会议还围绕湿地教育中心相关议题,邀请国内外6位湿地环境教育方面的专家参加了研讨会,分享了他们在湿地环境教育方面的经验和心得。

湿地教育中心——人与湿地的邂逅与沟通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湛江、深圳、北戴河、盐城、海口等湿地美景

湿地是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是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种生物赖以生存的家园。我国湿地类型齐全,是世界上湿地数量较多的国家之一。多年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湿地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全面保护湿地已经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湿地保护率已经提高到52.19%,湿地保护区和国家湿地公园总数超过1500个。

图片

▲习近平总书记出席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的重要讲话。图片来源:新华社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4月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提出:“要倡导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绿色价值观念,让天蓝地绿水清深入人心,形成深刻的人文情怀”,2020年3月在西溪湿地考察时又强调:“让湿地公园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意空间”。

在此背景下,推动各类型湿地保护地的湿地教育中心顺利建立,开展系统的科普教育和丰富的体验活动,引导公众正确认识湿地,培养其对湿地的认知和情感,塑造人与湿地关系的正确价值观,成为湿地保护至关重要的环节。

图片

▲2018年9月第二届湿地教育研讨会,“中国沿海湿地保护网络湿地教育中心项目”正式发起

2018年9月10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司(原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保尔森基金会、老牛基金会和红树林基金会(MCF)共同发起“中国沿海湿地保护网络湿地教育中心项目”,项目旨在通过发起建设中国湿地教育中心行动,整体推动中国湿地宣教工作的专业化发展,为湿地的有效保护奠定公众支持和社会化参与的基础。项目目标之一,便是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湿地教育中心创建和运营技术指南。

历经三年打磨,中国第一本湿地教育中心建设指南——《中国湿地教育中心创建指引》(以下简称《指引》)终于面世。

 

《指引》能为大家提供哪些方面的支持?

 

图片

保尔森基金会顾问石建斌博士在致辞中表示,“《中国湿地教育中心创建指引》的编写和发布,凝聚了众多专家、机构和项目团队成员的努力和智慧,为在中国创建和运行湿地教育中心提供了一整套既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又结合中国国情的指南,有效推动湿地教育事业在中国的发展”。

发布会上,编写组主要成员、红树林基金会(MCF)公众教育首席研究员胡卉哲对《指引》进行了详尽解读,全书核心内容由“一定义、二范围、三步骤、四要素、五原则”构成。

湿地教育中心的定义:湿地教育中心是由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湿地保护地基于各自的保护目标、自然和文化资源等本地特色而设立,面向各类访客开展湿地自然教育活动,引导人们走进湿地、体验湿地,感受湿地生态之美,提升湿地保护意识,参与湿地保护的场所。

图片

适合创建湿地教育中心的场域可归纳为两大范围,包括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在内的所有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地;具有湿地生态资源及保护价值的生态农场、风景名胜区、城市公园、博物馆、学校等。

图片

规划一个湿地教育中心,需要三大步骤:首先需明确长期愿景,包括分析限制与挑战、确定原则与价值观;随后通过分析场地资源、利益相关方及主要访客,制定访客学习策略;基于以上环节,规划三至五年工作目标和逐年工作计划。

图片

创建湿地教育中心,离不开场地、人员、方案和可持续发展这四大要素

图片

并且始终遵循保护优先、公益服务、注重体验、基于本地、开放平台这五大原则

图片

 

Q&A精选

 

我们是自然教育中心主办方,想寻求多方协作,请问这本指引中提到的收入结构,有政府政策支撑的部分吗?

 

在《指引》中的可持续发展部分,对于湿地教育中心的收入结构做了一些简单的分析,例如寻求收入多元化。即资金来源多样化的程度越高,收入结构就越健康,抵御未来风险的能力也就越强。政府的支持固然非常重要,但除此之外,像研学教育、生态旅游、社会公益筹款的收入也非常重要,在我国已有不少成功的案例,可供大家参考学习。

 

我们营地旁边有一片枫杨次生林,从生物多样性来说其实没有天然湿地那么典型,我想问一下这本书从活动实操上是如何指导不同类型的湿地开展活动呢?

 

我们创建湿地教育中心时所面对的,就是各类型不同的保护地。大家可能会觉得比如国家公园或者自然保护区,它的自然资源是最好的,生态系统也是最丰富的。但实际上根据我们的经验,大部分和城市接触比较多的地区,例如自然公园这个类型,它交通便利,反而成为访客使用最多的空间。所以利用好优势,明确保护目标,挖掘自身特色,更科学、更重要。

 

《指引》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你们会有相应的培训吗?会进行哪些方面的培训?

 

我们现在有做相关的培训,主要是跟规划和计划有关。希望引起大家在湿地教育中的对规划工作的重视。我们在观察中发现,过去大家在实际教育中,可能容易陷入一些执行层面的泥潭,反而导致无法跳出框架思考。规划和设计,能有效帮助大家理清思路,分析已有的资源,和加强对于目标访客的理解,而不是纠结在一些细枝末节里。

 

这本《指引》是你们经过实践的,具体都在哪些场域进行过实践?

 

红树林基金会从2012年开始就在湿地区域进行自然教育活动,现在我们在深圳有三个自然教育中心,分别是福田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以及深圳湾公园,它们代表了不同类型的湿地保护地。我们还有幸和其他城市的湿地保护区和湿地公园进行了合作,包括北戴河国家湿地公园、盐城珍禽保护区、海口五源河湿地公园,还有崇明东滩保护区等,这些是我们合作得比较多场域。

这个过程中,非常感谢各地的湿地伙伴能够让我们了解他们的工作,他们的经验分享,让我们学习到了很多。未来我们也希望能够基于中国现有湿地教育中心的工作实践,摸索出一套清晰的、在中国进行湿地教育工作的一条道路。这些实践经验,包括成功的和失败的,我们很愿意跟大家分享,也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伙伴来跟我们一起讨论和探讨,共同提升。

 

我们会组织学生和观鸟爱好者去当地湿地公园做公益观鸟活动,可以和咱们的项目结合吗?

 

鸟类是湿地重要的、判断环境优劣的指标,也是我们重要的保护目标,尤其是迁徙水鸟。几乎所有我们了解的湿地,对于鸟类及其栖息地的保护都特别重视。如果具备开展观鸟活动的条件,几乎就是必选项,这对湿地自然教育有很大的帮助和支持。

湿地教育中心不是由单次、或者单一活动来构成;活动也需要有相应的观鸟设施、观鸟介绍去辅助。务求在新奇感过后,让大家明白保护的重要性。最重要的是整个湿地的环境能够提供一个很好的支持,这是在湿地教育中心的创建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必须完成的基础任务。

所以,一是妥善发挥资源优势,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到湿地来观鸟、认识鸟;二是通过合作,各个湿地保护地联动起来,共同搭建平台,让更多的公众从认识到爱护,多角度地参与到湿地保护中来。

 

 

寻找新方式,积极应对困难

 

在研讨会环节,六位湿地教育中心的专家分享了他们所在湿地教育中心在面对今年疫情的特殊时期,采取的各种积极有效的举措。

图片

Connor Walsh

■ 英国野鸟与湿地基金会(WWT)

新冠疫情后,我们可能最迫切的需求就是得提高监测与评估活动:我们的项目到底有没有效,效果有多大。比方说平时我们会统计有多少小朋友们参加某一个活动,更重要的是,他们行为因此有什么变化,所以我们正在学习社会科学领域的监测与评估方式。

在隔离期间,我们更多选择在互联网进行教育工作,比如网络直播和视频制作,为家长提供教育资料,或是告知公众湿地中心当下的状态以及生态价值。如果有需要进行面对面的课程,也尽量采取户外课堂的方式。另一个方向是高科技,我们的游客中心使用VR虚拟技术,来为公众提供多一种在不打扰野生动物的前提下,认识它们的方式。

图片

森田茉莉子

■ 日本北海道雾多布湿地中心

因花闻名、被誉为“花之湿地雾多布”的雾多布湿地位于北海道东部一个叫做浜中町的小镇。我们的使命和目标是保护这个湿地,将它更好地留给未来的孩子们。以此为愿景我们开展三大类的活动。一是开展湿地环境和动植物的调查、研究,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受到破坏的湿地进行修复;第二是对雾多布湿地进行保护和利用;第三是让人们爱上湿地和浜中町,并产生保护自然的想法——所以我们希望通过湿地中心,为雾多布湿地增加它的粉丝。

自3月起,雾多布湿地中心的运营状况急剧下降,但我们仍然制定了指导手册,并积极采取各种应对措施。比如提前与家长等活动参与者联络、向对方明确防疫措施(包括活动前一天会再次确认);听从政府指示,必要时取消活动以减少聚集;坚持严格测温登记、设置排队间距、减少访客与设备的触碰等,哪怕让对方感到不便。我们要思考的不止是因为疫情我们做不到什么,而是我们还能做、更要做什么,灵活应对。(翻译:中日公益伙伴秘书长  朱惠文)

图片

梁恩铭

■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香港分会

2003年的时候,我们在香港经历过非典型肺炎的疫情,那时候已经非常严重,然而这一次新冠疫情从各个维度来看,影响相对更大、更久。因为知道学生不能回学校上课,也不能出来做任何教育活动。所以我们有两个担心,第一就是收入没有了,因为我们非常依赖教育活动,才有这个收益;第二是,如果学校跟我们一段时间没有见面的话,他们会不会忘记我们呢?这些是我们非常关心和紧张的问题。

所幸通过了几个月的努力,我们在无法进行户外教育的“新常态”下,通过科技力量的支持,找到了让学生接触自然的可能性——米埔自然保护区虚拟导赏教育活动,我们借助VR技术和短片放映,进行一种“巡礼式”的导览——尽管VR虚拟永远不能代替实地,但通过“巡礼”,能激发并留存参与者对米埔的兴趣,我们试着邀请过去合作过的学校参与这个30分钟的活动,收效不错。另一个是网络课堂,通过自然常识问答比赛、科普视频两部分,来让孩子们有对湿地一个初步的理解,也便于传播和分享。

图片

陈仕泓

■ 台北市野鸟学会

疫情下,湿地中心有序经营的第一个原则,就是守护自己、保护他人。对于场域经营者来讲,这是铁律:你要先把自己照顾好,然后保护好来访的游客或者是参与者。第二个原则,场域设施安全第一,一定要坚持所有的疫病防护规定,这个我觉得不能马虎,必须要去坚守、坚持。

然后就是发挥各自优势。例如我们的湿地教育中心,它是一个开放式的、舒适的空间,反而很适合现阶段大家对于健康的需求。我们举办了很多能让民众来参与的、直接体验的活动,尽可能地把人与大自然在外部空间做连接,因为现在大家担心的是在室内聚集,比方说室内活动或者是观影等等,我们就相对减少,让工作尽量在户外进行。

冯宝莹

■ 广州海珠湿地自然学校

疫情期间,很多的机构受到各方面的压力,比如不能正常开展课程、营收减少、人员流失等问题,甚至会导致停运。坚持下来的机构,他们会有更深入的一个思考,也会谋求更多的发展方式。大家都发现了一些自身存在的问题,反思短板,转而尝试探索新的一些模式,比如开展线上的课程。

建议大家要开源节流,积极地争取多方的资源,很多资源不去争取的话,确实就是需要用的时候方恨少,如果有多元化的收入或资源的支持,就不至于遭遇突发情况——比如疫情的时候,措手不及。另外要不断地去优化业务结构,不断地去创新,保持在行业的领先位置。加强自身的发展规划、课程梳理以及团队培养,提升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在困境里,也能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

黄芳

■ 红树林基金会(MCF)

今年上半年我们几乎没有开展线下活动,但这段特殊时期也给了我们一个契机——有更多的时间,围绕以下方面去思考、并做更细致的一些工作。首先是人员方面,人员是创建或运营教育中心的核心。在专业能力培训这一块,我们基于本土的情况,设计了一套湿地教育人员能力光谱,明确了八项基本的专业能力,同时梳理出三个发展方向,包括基础执行、研发与评估,拓展与规划。通过对机构员工的现状评估,来制定个人的专业学习计划,有针对性的提升员工的专业能力。

第二,在我们专业的教育团队,以及长期陪伴、支持我们的志愿者和专家团队的努力下,盘点场地资源,打造为访客提供深度体验的学习空间。并基于场域特点,来面向不同的目标人群,研发不同的课程内容。

第三,尝试用各种线上的媒介来增进大家对于自然以及湿地动态的了解,通过在线互动和直播课程,持续吸引关注。线上传播可能触及到的人群会更广,大家对于这种简单的、直观的呈现方式接受度也较高,未来我们将持续利用这种方式,扩大影响人群。同时也有机会将这一批关注者转入我们线下的活动里面。我们希望这些关键的要素能结合到一起,有机地的运作。

 


 

大会最后,为发挥湿地教育对湿地保护的支持作用和群众动员作用,与会嘉宾共同发起三大倡议:

湿地教育中心坚持保护为先,深挖自身特色

善用场域资源,传递正确保护理念

湿地教育中心坚持体验为核,推进课程研发

优化活动运营,有序开展教育工作

湿地教育中心坚持开放为重,发挥桥梁作用

串联多方合作,争取社会关注支持

 

希望这份指引在发布后,能够为湿地教育点亮一盏“引路明灯” ,让更多的公众走进湿地教育中心,了解湿地,亲近自然。

愿人与湿地,生生不息

 

 

图片

End

 

保尔森基金会

由美国前财长亨利·保尔森于2011年创建,是一家无党派、“知行合一”的独立智库,致力于在快速演变的世界格局下培育有助于维护全球秩序的中美关系。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基于这一现实,保尔森基金会的工作主要聚焦中美在经济、金融市场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交叉领域开展工作,推动平衡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保尔森基金会总部设在芝加哥,并在华盛顿和北京分别设有办事处和代表处。

 

老牛基金会

全称为内蒙古老牛慈善基金会,是由蒙牛乳业集团创始人,前董事长、总裁牛根生先生携家人将其持有蒙牛乳业的全部股份及大部分红利捐出,于2004年底成立的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基金会。老牛基金会以“渡人渡己,心怀感恩;树人树木,责任天下”为宗旨;以“教育立民族之本、环境立生存之本、公益立社会之本”为使命;以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及行业推动为主要公益方向。

 

红树林基金会(MCF)

中国首家由民间发起的环保公募基金会,致力于保护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践行社会化参与的自然保育模式。目前已启动“守护深圳湾”、“拯救勺嘴鹬”、“重建海上森林”三大战略品牌项目。2012年7月,基金会由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热衷公益的企业家以及深圳的相关部门提倡发起。王石、马蔚华担任创始会长(理事长),深圳大学前校长章必功、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会长艾路明担任荣誉理事长,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教授雷光春担任理事长。

 


红树林banner

阅读 2637
推荐
网友评论

发表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更多精彩在首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