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功能的独特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被誉为“地球之肾”。保护和发展湿地资源,维持健康、稳定的湿地生态系统,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山东位于东部沿海、黄河下游,是湿地资源十分丰富的省份。按照《湿地公约》分类系统,共有近海及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库塘湿地等5大类,分为浅海水域、岩石性海岸、潮间沙石海滩、潮间淤泥海滩、海岸性咸水湖、河口水域、三角洲、永久性河流、季节性或间歇性河流、永久性淡水湖、季节性淡水湖、草本沼泽、库塘等21种湿地类型。面积大于100 公顷的湿地总面积为178.5万公顷,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11.4% ,其中近海及海岸湿地 120.7万公顷、河流湿地30.6万公顷、湖泊湿地16.5万公顷、沼泽湿地0.4万公顷、库塘湿地10.3万公顷。
山东湿地不仅类型多样,面积广阔,而且资源丰富,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
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全省湿地多年平均淡水保有量为222.9亿立方米,占全省淡水总资源量的69.7% 。山东海岸线全长 3121公里,占全国的1/6 ,近海岸湿地年渔获量达100余万吨;沿海滩涂面积82万公顷,是我国最大的海盐、盐化工、氯碱和纯碱原料基地,其中海盐产量占全国的1/3。黄河三角洲及毗连的莱州湾地下卤水资源达130亿立方米;石油地质储量达60-65亿吨;分布芦苇3.8万公顷、柽柳4.3万公顷、野大豆5000公顷、天然草地5.5万公顷。
保存了高度的生物多样性。山东湿地生活着超过40%以上的生物物种,共分布高等维管植物70科277种、苔藓植物12科24种;分布浮游植物381种、浮游动物334种、底栖动物520种;分布兽类5种、两栖动物10种、爬行动物9种、鱼类272种,分布有鸟类11目30科160 种,是我国最重要的水鸟栖息繁殖地之一,黄河三角洲、南四湖、荣成海岸等湿地有23 种水鸟超过全球总数量的1%,是具有国际重要意义的湿地。
具有巨大的调控环境的功能作用。山东湿地具有巨大的调蓄洪水、防止灾害、降解污染、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除淤造陆等多种生态功能。例如鲁北海岸湿地位于陆地与海洋的过渡带和黄河入海口,是我国乃至世界面积最大增长最快的新生湿地,构成了山东北部的生态安全屏障;南四湖面积1266平方公里,入湖河流53条,承担着鲁苏豫皖4省36个县的生态安全。据“泰山学者岗位”承担的《山东省森林与湿地资源价值核算研究》,山东湿地年服务总价值为1243亿元。
富有独具特色的生态景观。山东湿地多数具有很高的美学、文化和艺术价值,是开展生态旅游、宣教与科研的基地。青岛、烟台、威海、日照等地,由于具有丰富的滨海湿地旅游资源,已成为国内外著名的生态观光、休闲胜地;南四湖、东平湖湿地水域辽阔、翠岛点缀、风光秀丽,因铁道游击队、水浒传的故事更使其闻名遐迩,成为令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黄河三角洲地处黄河尾闾,区内分布有广袤的新生河口湿地和海河交融的自然景观,其潜在的旅游资源价值正被挖掘和利用。
二、山东湿地保护管理现状
2000年省政府机构改革,确定由省林业局负责组织、协调全省湿地保护管理工作。近几年,山东各级林业部门按照“林业牵头、综合协调、分部门实施”的原则,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做了大量的湿地保护和恢复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湿地保护意识。
以“国际湿地日”、“爱鸟周”和“野生动物宣传月”为契机,集中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宣传活动。先后在南四湖开展了以“同在蓝天下,人鸟共家园”为主题的万人签名活动;在黄河三角洲湿地发起了大规模的“繁荣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科普教育活动;在东平湖开展了以“保护湿地,共创美好家园”为主题的摄影、书画比赛;在青岛发起了“挽救海鸥”行动等,参与行动的群众达20多万人。分别联合中央电视台、省、市电视台摄制了《风光独秀黄河口》、《人与自然》、《千姿百态的鸟》、《南四湖湿地保护区》、《映日荷花别样红-滕州滨湖湿地》、《碧海蓝天观海鸥》、《黄河口珍禽的乐园》、《天鹅的故事》等多部专题片,连续组织山东电视台、大众日报等新闻媒体深入黄河三角洲、长岛、荣成、南四湖等地,就群众普遍关心的湿地生态问题采访报道。
近几年,全省各地从实际出发,精心组织了图片展览、知识竞赛、科普讲座、文艺演出、夏令营、野外观鸟、湿地论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新颖、影响面广、实效性强。黄河三角洲、长岛国家级保护区和滕州国家湿地公园以保护区和湿地公园为窗口和基地,经常举办野外考察、教学实习、专题讲座等活动,他们还分别建起了湿地博物馆、鸟展馆和湿地文化馆,集中展示了湿地功能、生物多样性、湿地生态和湿地文化,分别被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命名为全国和省、市科普教育基地。东营、荣成等市成立了湿地观鸟协会,吸引社会上鸟类和摄影爱好者、新闻工作者广泛参加。一些地区还利用湿地资源优势,突出湿地特色,挖掘历史文化内涵,举办了各种节会活动,把丰富的湿地资源打造成提升地方知名度和竞争力的品牌。如东营市提出建设“湿地之城、生态之称”,聊城、枣庄市提出建设“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的创城口号;黄河三角洲国家级保护区成功举办了首届湿地文化节;滕州市已成功举办了五届湿地红荷节,连续举办了两届湿地保护发展高层论坛。这些活动极大地增强了群众保护湿地的意识,营造了“人人关爱湿地、人人参与保护湿地”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抓好湿地规划的编制和科研工作,促进了湿地保护的科学健康发展。
经省政府同意,省林业局、省发改委等9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的通知》,编制下发了《山东省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1-2020年)》。我局还主持或参与制定了《山东省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2008-2020年)》、《山东省湿地和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山东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规划》、《山东省碧海行动计划》、《山东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计划》、《山东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计划》、《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山东段水污染防治规划》等一系列规划。先后进行了《山东湿地资源调查》、《山东湿地生物多样性研究》、《滨海湿地造林技术》、《黄河三角洲鸻形目鸟类研究》、《中国东部沿海猛禽迁徙规律的研究》等许多项课题,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近几年,全省各地共完成50多项湿地保护区、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生态旅游规划的编制和湿地可研项目的申报。2006年,国家林业局批复了南四湖、东平湖湿地保护项目可研报告,2007年又分别批复了滕州滨湖、马踏湖、滨州海岸、庙岛群岛、东昌湖、莱州湾湿地建设项目可研报告。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保护区先后与北京师范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科学院等2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联系和合作,与荷兰政府合作开展了“黄河河口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该研究成果已得到国家水利部和黄河水利委员会的认可,并运用到2008年黄河水量调度工作中;承担了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课题“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综合整治技术与模式”、山东省十大可持续发展课题之一的“黄河三角洲新淤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等课题。南四湖、东平湖保护区分别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国际鹤类基金会、中国科学院、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等开展了合作和交流,先后完成了南四湖、东平湖湿地资源和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开展了环湖水禽同步调查、迁徙鸟类的环志等专题研究。长岛、青岛鸟类环志站共环志鸟类20多万只,占我国环志鸟类数量的50%以上。
三、建设完善的湿地生态保护体系,有效地改善了湿地生态环境。
通过植树造林、退垦还湿、流域综合整治等一系列工程和技术措施,有效地改善了湿地生态环境,防止了湖泊、河流和库塘的淤积和退化。近几年积极实施了包括湿地保护在内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平原绿化工程、封山育林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等。同时,省里还下大力气实施污染物达标排放,调整产业结构,对污染严重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严格控制湿地各种污染和富营养化。南四湖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调蓄地,水质安全至关重要,济宁、枣庄、泰安3市积极实施退田还湖、污染控制、湿地恢复重建、流域综合整治等措施,有效地改善了湿地生态环境。济宁市政府按照“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思路,坚持“治、保、用”并举,实行退耕退池、还湖还湿工程,恢复自然湿地11.5万亩,在微山、任城、鱼台3个濒湖县区引进优质芦竹、芦苇、菱、莲、芡、马蹄等,种植9600亩,实施了人工湿地水质净化试点工程,今后几年还将规划实施30万亩的湿地恢复工程。枣庄市境内65公里的运河河滩和境内的界河、城郭河、北沙河,大沙河,伊家河、新沟河等120公里河道两岸已实现退垦还湿和全部绿化,滕州市推广上林下渔模式,改造滨湖涝洼地2.6万亩,开发红荷湿地1.1万亩。滨州市着力利用拥有广阔的沿海滩涂湿地的优势,已将退化的盐碱地改良成8万亩芦苇湿地,并开始利用芦苇湿地净化工业废水。东营市通过投巨资修筑防潮大堤、围堰蓄水、在重盐碱地培育柽柳和芦苇等措施,使6.35万亩湿地恢复了原貌,全市还实施了13万亩柽柳林、50万亩芦苇、20万亩牧草种植工程。黄河三角洲保护区针对近年黄河来水偏少、湿地缺水的实际,开展了湿地生态补水工程,恢复和重建湿地15万亩,保护区还建立了3处面积1400公顷的食物补给区,主要养殖贝类和种植小麦、谷物等,适应鸟类取食和数量增加的需要。
在湿地保护工作中,一些地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了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如东营市成立了以常务副市长为主任的保护区“联合保护委员会”,较好地解决了保护与油田开发、区域发展的矛盾,油地双方达成了30万亩湿地恢复工程协议,油田支持湿地恢复工程资金6000万元。无棣县海岸古贝壳堤是世界罕见的海洋地质遗产,贝壳储量达3.6亿吨,而这项资源也是制造上等瓷器的原料,国内外不少厂家希望与该县合作,无棣县放弃了巨大经济利益,保护了这一珍贵资源。
四、以保护区、湿地公园建设为重点,加快了湿地的保护和恢复进程。
全省已建立湿地类型保护区15处,总面积62万公顷,占全省湿地面积的35%。其中国家级保护区3处,省级保护区2处,市、县级保护区10处;建立湿地公园11处,其中国家湿地公园1处、省级10处(建设系统批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5处);建立湿地示范区2处,基本构建了适合区域特点的湿地保护总体框架,一批亟需保护的典型湿地生态系统和濒危物种得到了有效地保护,发挥了巨大的环境和生态效益。主要成绩和经验为,一是加强了对湿地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林业部门作为湿地保护的牵头部门,能够认真做好组织协调工作,一些市、县党委、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湿地保护纳入工作职责和考核范围,如东营、烟台、济宁等市把湿地保护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解决了湿地保护区的机构编制、经费等问题,促进了湿地保护区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强化了对湿地保护区的依法管理,各地普遍建立起了较完善的执法监督和定期检查制度,部分保护区受林业部门委托能够独立行使执法权,黄河三角洲、长岛、南四湖等湿地保护区还根据需要单独颁布了管理办法。三是做好湿地保护区的科学有效管理,多数保护区进行了确权定界、登记发证和标桩立界工作,依法明晰了土地使用和资源权属,黄河三角洲、长岛、南四湖等保护区还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编制了总体规划。四是增强了保护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一些保护区在立足保护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增加了保护区的实力。
三、存在的问题和下步工作思路
近几年,我省的湿地保护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全省天然湿地数量、面积减少、质量下降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对湿地盲目开垦和改造依然存在,湿地污染尚未根本好转,过度利用相当严重,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在保护管理上有以下几点:一是对湿地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一些地方的政府和部门不能正确处理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存在只顾眼前、不顾长远,重视局部、轻视整体的现象。二是湿地缺乏立法保护。管理力度不够,除位于自然保护区内的湿地相对得到较好保护外,对其它湿地开展的保护管理、恢复改造、执法监督等都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多头管理,责任不清、管理不到位等现象还很严重。三是湿地保护资金匮乏。湿地保护没有固定的投资渠道,很大程度上束缚和制约了工作的开展。
针对上述问题,根据实际,下一步将着重加强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加强宣传,增强全社会对湿地保护的认识。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和形式,大力宣传湿地保护在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弘扬生态文明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经济发展与湿地保护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长远与短期、局部和整体利益的关系,摒弃重用轻养和破坏湿地的狭隘短视行为。
二是实施工程带动战略,逐步建立起布局合理的湿地保护体系。在典型湿地生态系统类型和生物多样性富集地区,有目标、有重点地抢救性建设一批湿地保护区,进一步完善湿地保护区网络。对暂时难以建立保护区或不具备条件的地方,通过建立保护小区、保护站点、湿地公园等保护起来。以生态省、生态市建设为契机,积极争取将湿地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三是严格执法,健全湿地保护法规体系。认真贯彻《野生动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法规,依法加强对濒危物种和保护区内湿地的保护管理。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对自然湿地的监管,坚决遏制肆意侵占和非法破坏湿地的行为,尽快扭转湿地不断减少和生态环境破坏的局面。全力推进湿地、保护区法制建设,争取尽早将湿地保护列入省立法计划,进一步做好前期的起草调研工作。
四是科学管理,充分发挥湿地的功能和效益。加强与省编委等部门的联系和沟通,争取尽快成立全省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理顺管理体制,组织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进一步做好各湿地保护区的确权定界,登记发证和标桩立界工作,依法明晰湿地权属,解决好机构、编制、经费和管理权限等问题。积极开展人员培训和科学研究,为湿地保护管理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五是广筹资金,增加湿地保护建设的投入。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不断增加湿地保护的公共财政投入。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在统一规划指导下,鼓励社会团体、企业或个人建立湿地公园、保护小区和保护点,多种形式发展湿地保护事业。湿地保护区可在立足保护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对湿地资源开展适度有序、科学合理的利用活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