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保护 > 观点评论 > 历史评论 > 正文

灞河桥史

媒体:原创  作者:灞上人家
专业号:灞上人家
2015/7/19 22:24:59

灞河发源于西安市蓝田县灞源乡,全长109公里,流域面积2581平方公里。灞桥最早的桥建于春秋秦穆公二年(公元前658年)。当时水涨时便连舟撑木作浮桥,水落时就搭建便桥。“秦穆公欲彰霸业,改滋水为霸水。水上有桥,谓之霸桥”。 

汉代,在桥梓口村西浐河入灞处的北辰村附近灞河上正式筑建木桥。距古长安城东二十里,汉桥距现在的华清桥西北十余里。上设稽察亭,检查来往行人。 

西汉末年,王莽地皇三年二月,(公元前22年)灞桥被躲在桥下的贫民取火避寒所引着,可能是组织不力,没有预案,数千人用水扑火,竟然不能扑灭,大火从桥头东一直烧到桥西,后来“桥尽火灭”。王莽为取意吉祥将复修后的灞桥改名为“长存桥”。但后来长存桥还是因战乱被火烧毁。东汉迁都洛阳,长安失去京都地位,灞桥未得恢复。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王朝虽定都长安,但战争连绵,政权不长,国力不济,都未重建。

隋文帝杨坚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在汉长安城东营造新都大兴城,灞河成为运送物料的障碍,因此在今柳巷与灞桥街之间修筑“南桥”,(因新桥位于汉桥以南)次年完工。由于木桥易毁,这次改建为石桥。根据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从发掘的“隋灞桥遗址”实测“残存的桥墩桥洞都是用石条砌成,结构为一座多孔石拱桥。桥长400多米,宽7米。南北方向分布排列的桥墩,是用石条砌筑成船形,保留着“浮舟为桥”的原始浮桥风貌;东西两端呈分水尖状,为减轻洪水的冲击力,上部装饰有精美的石雕龙头。桥墩各宽2.53米,长9.25~9.57米,残高2.68米,四桥墩间的桥洞宽约5.3米,为石条砌成拱形。桥墩基础为密布深钉的木桩,上铺枋木,枋木上覆以宽1.7米石板,上承石条桥墩。此桥一直使用到元代才废弃。

1994 年发现的隋唐灞河古桥遗址是我省仅有的几处“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时间最早、规模最宏伟、桥面跨度最长的一座大型多孔石拱桥遗址,其结构设计科学,施工技术巧妙,为我国建筑史、桥梁史、科学史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实物资料,在世界石拱桥史也占有突出的地位,后被列为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根据史书记载,隋唐时天下共有11座大型的石桥墩、木柱桥和浮桥(舟桥),其中石桥有4座,有三座在洛河,一座就是灞桥,而现闻名于世的赵州桥(单跨37米)在当时应该算是小型桥且建桥晚于灞桥20年。由于隋唐古灞桥遗址所在的河段水位落差较大,河床下切程度十分严重,该遗址保护非常困难, 专家建议在遗址下游修筑水坝抬高水位,这样就能固定河床,让河水自然回填遗址,使遗址达到既能部分展示,又不被冲毁或冲走的效果。2005年2月17日,西安市领导召开现场会作出修筑水坝的决定后,有关部门多次召开论证会确定了筑坝方案,并于2005年完工。这个决定算是明智,也是对2004年炸拆明清古灞桥遗址的补过吧,炸拆明清桥后述。

唐中宗李显景龙四年(公元710年),在隋桥南建一桥,地址在今霸陵乡马渡王村附近,在桥头设驿站,曰“滋水驿”。到了睿宗李旦时,又在原桥基础上进行了整修。

宋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宋时桥圮(pǐ毁坏),韩镇重修”。该桥经至元初又为洪水淤沙淹没。

元代,驴友刘斌建桥。山东堂邑人(今聊城)刘斌自驾游,游历了关中准备回家时,恰逢灞河水涨,无桥可过,只好和其他驴友一起乘车冒险渡河。

刘斌的车侥幸到达对岸,后边的车却被汹涌的激流冲没。他目睹惨状,发誓要在灞水上建一座永久性的石桥。元代至元三年(公元1262年)刘斌告别家人,重返长安,临行前,他对家人说:“若石桥不成,永不东归!”到长安后,他在灞水岸边搭了一间简陋的草棚,开始了极为艰辛的造桥工程。

新桥桥址选在隋灞桥以西70步的地方。刘斌精于石工、木工,熟悉冶炼技术,算得上一位建筑全才。现代话讲是业主、设计、监理、施工一肩挑,他建桥不代表官方,全凭一股热情和精湛的建筑工艺以及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他召募群众“分采华原五攒之石,伐南山之木以为地钉”。刘斌修桥的事迹感动了官府,当时平章政事(相当于宰相)赛天赤行省陕西,听到此事他带头捐钱一千缗(mín,一千钱为一缗),又调用民工200人帮助刘斌。于是陕西地方官吏纷纷捐款,加上长安百姓的义工相助,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经过多个春秋的艰苦努力,一座坚固的大石桥终于在灞河上建成。新桥“宽24尺,长80步,共15拱,中分三轨,旁翼两栏”。560根栏杆上各雕石狮一尊,桥两端树立华表石柱,又沿河“筑堤五里,栽柳万株”。绿柳掩映下的灞桥更显得雄伟壮观,景色迷人。新桥落成消息传到朝廷后,皇帝召刘斌到大都(今北京),令他把灞桥绘成图样呈上并汇报了建桥过程。刘斌在汇报时没有提任何个人要求,只说:我能看到人们平安地在石桥上往来就是最大的满足,只请朝廷在灞桥桥头立一石碑,作为永久纪念。皇帝遂命尚书省翰林国史院撰写碑文。《安西府咸宁县创建灞桥记》由曾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张养浩撰写。

“元顺帝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灞桥大修葺。”

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布政使余子俊对灞桥增修,后不久,辄为沙石壅塞,遂废。

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改用舟渡与桥渡相结合的办法,涨水行舟,水涸则架土桥。

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总督席尔达重修灞桥”3年又毁。“然后河流浸涨,沙石填淤,桥工难就,冬春则架木成桥,夏秋则藉船以渡”。

清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又补修石墩木梁桥,水上24孔、岸12孔,共36孔,河岸砌石堤80丈,筑土堤30丈。

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大水泛滥,又遭冲毁,只得又采用舟桥相兼的办法,“知县陆维垣督工重加修筑”。 
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陕西巡抚毕沅奉旨砌造,亦祗相度地址,未复旧观。

清宣宗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陕西官绅征集桥匠民工,参照西南40里沣河普济桥的石轴柱建桥技术,依隋南桥故址督修木桥,结合灞河的实际进行施工,历时9个月,于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竣工。长80丈,阔4丈。后遭沙土淤塞,毁于山洪。 

清穆宗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咸宁知县易润芝督工对元灞桥改建。长380米,宽7米,72孔,408根砥柱,每跨6米左右不等。两旁砌石为栏,上雕花果鸟兽。桥下有卧水石龙一条,横在桥的中间,头向上游,尾出下游。桥栏两头有石兽一对。桥的两头建有三开门的古牌楼,斗拱飞檐,金碧辉煌,牌楼外额有楷书3尺直径大的“灞桥”两字;内额有光绪十二年进士宋伯鲁题书的“东接崤函”和“西通关陇”8个楷体字。牌楼楹联“诗思向谁寻?风雪一天驴背上;容貌销欲尽,云山万里马蹄前”为光绪年间陕西巡抚叶伯英书题。桥堍还建有馆舍、碑亭、神祠等属建筑物。 

此次所修葺的灞桥,直到建国后1957年重修时,仍完好未损,突破了“六十年一成毁”的说法,获得“以人事争”的实证。

1957年在原有桥址基础加高装配,仍按原样架设了钢筋混凝土板式重力桥,变为两车并行的大道,拆除了原桥两头的牌楼,并在桥两侧加筑悬空人行道和水泥构件栏杆,增置路灯杆。桥共64孔,全长389米,中间车行道宽7米,两边人行道各宽1.5米,桥高7米,桥墩与桥墩之间最大跨径7.8米,最小跨径5.5米。

2004年汛期被洪水冲毁明清桥护底,桩基损坏,铁路和市政部门非常短视的均提出在老桥原址上重建新的大桥,文物部门坚决反对,认为老桥的文物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保存了清代建桥的技术和遗存,二是保留了历史上的老桥址。表明了从秦汉时期起,灞桥就是在这一方位修建的,这一位置的保留和确定非常重要,对于研究中国桥的历史,桥的文化,以及历史上在这座桥所发生诸多事件都具有重大意义。

非常不幸的是2004年4月15日,灞河老桥仍被爆破拆除。灞河老桥及明清古桥遗址,从人们的视线中彻底消失,成为人们心中永久的痛,明清灞河古桥遗址在经历漫长岁月的历史长河中,永远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现代化的钢筋混凝土公路大桥。新桥于2005年7月建成,亦称柳亭路灞河桥,总长386米,13孔单孔跨径30米简支箱形梁桥, 全宽42.5米,行车道宽24米,双向6车道,人行道总宽5.4米。

1935年,在老灞桥北侧200米处修建一座灞河铁路桥,陇海线由此桥通过。原为木桩基础钢筋混凝土桥墩台,16孔中承桥梁,全长422.8米,1949年国民党军队用炸药将第6孔和第11孔炸坏。1965年11月至1966年3月又修成复线,加高桥台,加固了胸墙,改造成现在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桥梁,13孔×26.1米,全长368.1米,是陇海线复线桥梁。2002年6月9日 ,暴雨及野蛮河道采砂致使陇海线k1062-170米处灞河桥垮塌,陇海线中断运行。经过1个多月的建设,陇海铁路灞河桥于7月18日建成通车。

1967年,在灞桥以东南7里的安家村与田王村相对之间的灞水上修建了一座灞河桥。为板式钢筋水泥桥,长402.2米,行车道宽8米,两边人行道各宽1.25米,柱桩基础,共24孔,跨度15米,桥高3米。为市区通往河南等省的战备用桥,故名“战备桥”。后该桥因洪水冲蚀护底,梁体表层开裂严重而拆除,新桥于2005年11月建成,总长410.7米,为13孔单孔跨径31米简支箱梁桥,桥宽40米,行车道宽23.5米,6车道,人行道总宽5.3米。

新灞桥,位于老灞桥东1公里处。由陕西省公路勘察设计院设计,陕西省公路局第一工程处二队施工,1983年10月开始修建,1984年10月1日竣工,桥长439.26米、桥宽11米、桥高5.56米。新桥的修建大大减轻了老桥的交通压力,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污水渡桥,位于灞河右岸的新筑公社。1975年3月,西安市郊区革命委员会组织施工,1978年5月建成,主要是引入西安市污水至新筑地区,解决灌溉问题。桥面上可供小型车辆及行人通过,底下隧洞流入污水,该桥后因水源不足于1985年废弃。

新筑灞河大桥,位于未央区草滩镇以东,灞桥区新筑街道西航花园以西东风路跨越灞河处,1996年建成。桥宽26米,长486米,为双向双车道。2012年改建,2014年完工的东风路灞河桥由主桥和东西两侧引桥构成,其中主桥为两跨半中承式连续系杆拱桥,跨径2×89.25米,中墩在国内桥梁上,首次采用分离式、减隔震新型支撑体系。桥梁全长约537.3米,总宽度为53.5米,双向八车道,改名秦汉大道灞河桥。

广运大桥,位于东三环北段,南接安邸立交,北接谢王立交,2007年建成。总长961米、宽33米,跨越灞河,主要由主道桥和辅道桥组成。五跨钢管拱主桥跨越灞河,每跨为50米,最大跨度80米。主道桥梁全长837米,分左右幅,每幅宽16.5米,共双向八车道。起初命名灞河特大桥,后因位于广运潭风景区而更名为广运大桥。

灞河2号特大桥,位于浐河生态区,大桥东接广运潭生态风景区,西接浐灞半岛,是浐灞大道跨越灞河的控制性工程。建成于2008年3月,为扁平流线型混合式细箱斜拉桥、主长485米,桥宽29.6米,双向六车道。主桥长240米。最大跨径145米的钢筋梁,为双索面拱形单斜塔斜拉桥,半梁浮体系。桥塔为拱门式钢结构主塔,高78米,倾角75度。钢塔自重约1621吨,是我国第一主塔倾斜式斜拉桥,属西安市的“地标”建筑。

地铁3号线灞河大桥,位于广运大桥以西28米处,毗邻世博园。全长540米,宽10米,共有7个大型桥墩承台,最高处距水面15米,与广运桥平行为邻,2013年12月建成。此种模式不但可以节约施工成本,还可以与城市景观相融一体,增加看点,为西安首条高架地铁线。

灞河入渭特大桥桥全长1288米,采用公路I级标准设计,桥面净宽32米,设计行车速度60km/h,按双向六车道两侧人行道相结合布局。建筑采用汉代风格,由三组仿古建筑观景平台廊道及桥头两端的汉阙组成。桥梁在设计时将景观文化与交通融为一体,展示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特色,是全省渭河综合治理建设中跨度最长、投资最大、景观最美、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景观桥梁。

此外,灞河上较大的桥还有西安绕城高速路东西桥,南北桥,西临、西蓝高速路灞河桥,西康铁路“s”形大桥等。随着经济和建设的发展,未来的灞河上,将会根据需要,充分论证,续建更加靓丽、多功能的新桥。

阅读 17970
推荐
网友评论

发表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更多精彩在首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