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作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湿地保护已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1992年我国加入《湿地公约》,2000年国家林业局会同外交部、国家计委、教育部、科技部、公安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环保总局、中科院、轻工局和海洋局等十多个国家部门,编制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为全国今后一个时期实施湿地保护、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提出了行动指南。而后国家林业局又分别于2002年、2005年相继编制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5-2010)》等湿地保护规划,指导全国湿地保护工作。2004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4]50号),要求各省市抓紧编制本地区的湿地保护规划,明确奋斗目标、建设布局、重点项目和政策措施,并将其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认真组织实施。
浙江省政府十分重视生态环境建设,2005年下发了《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浙政办发[2005]44号),在湿地保护和利用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但在人口和经济的双重压力下,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以及人类生产生活对湿地资源依赖程度的提高,直接导致了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不仅直接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并导致湿地生态功能下降,湿地的多种效益得不到正常发挥。在一些天然湿地集中分布地区因围垦、污染、泥沙淤积及过度开发利用造成的湿地破坏仍在增加,原集中于大中城市的水质污染现正在沿河流流域扩展,过渡渔猎、张网或毒杀水禽、盲目开沟排水开发沼泽等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威胁到湿地资源以其野生动植物的多性保护。从总体情况看,全省天然湿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功能退化的趋势仍在继续,湿地生态系统依然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如果不采取强有力的保护措施,湿地资源的破坏将严重威胁当地经济发展和居民的生存环境,保护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已是刻不容缓。
一、湿地资源概况
1、湿地面积、类型及其分布
我省地貌类型复杂,海岸线曲折,沿海港湾、岛屿众多。全省水域面积比重较大,素有“江南水乡”之称,加上气候的南北过渡和地貌的东西转折而形成的差异,使我省湿地资源丰富,且呈现湿地类型多样性的特征。
根据对全省面积8公顷以上湿地资源调查,全省湿地分布有5大类27型,湿地总面积2467775公顷,占全省区域总面积的22.7%。扣除水田后的湿地面积为1176664公顷,占全省区域总面积的10.8%。湿地总面积中:天然湿地891083公顷,占36.1%;人工湿地1576692公顷,占63.9%。
浙江省湿地面积分类型统计表
类型名称 |
湿地面积 |
类型比重 |
全省合计 |
2467775.30 |
100% |
近海及海岸湿地 |
612762.72 |
24.8 |
河流湿地 |
267481.51 |
10.8 |
湖泊湿地 |
10346.42 |
0.4 |
沼泽湿地 |
492.57 |
0.02 |
人工湿地 |
1576692.08 |
63.9 |
其中:水田 |
1291111.00 |
52.3% |
2、湿地生物资源
(1)湿地植物资源
浙江湿地植物种类繁多,共有高等植物1182种,隶属于158科513属,其中:苔藓植物24科36属79种,蕨类植物20科30属44种,裸子植物2科4属6种,被子植物112科443属1053种(包括双子叶植物90科306属650种,单子叶植物22科137属403种)。浙江湿地种子植物以亚热带分布、北温带分布、世界分布3种分布型占绝对优势。有国家保护植物11种,其中一级的有中华水韭、水蕨、毛茛泽泻、莼菜等4种,二级的有野菱、中华结缕草、珊瑚菜、野大豆、野荞麦、莲、香樟等7种。
浙江湿地植被类型丰富,共有129个群系,隶属于11个植被型。其中有森林沼泽、红树林沼泽、野生莼菜、睡莲等珍稀植被群落。
(2)湿地动物资源
全省共有湿地在14目42科209种(其中水鸟9目26科155种),湿地两栖类2目9科44种,湿地爬行类3目10科33种,湿地兽类6目16科30种,鱼类动物44目176科645种(不包括深海鱼类),软体动物24目147科661种,甲壳动物4目58科312种。其中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有1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有58种,省级重点保护的有21种。湿地鸟类中列入IUCN濒危等级的鸟类有36种,列入《中日候鸟保护协定》鸟类115种,列入《中澳候鸟保护协定》鸟类58种。
3、湿地非生物资源
全省湿地非生物资源种类较多,主要包括水资源、农地储备资源、港口航道资源、矿物资源、景观资源等。
二、湿地保护规划与目标
根据省政府《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浙政办发[2005]44号)精神,我厅组织开展了全省湿地保护规划,规划期为2006年至2020年,分近期(2006-2010年)、中长期(2011-2020年),规划的实施期限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保持同步。
总体目标:通过规划实施,建立完善的湿地保护及其管理体系,全面提升湿地保护、管理和综合利用水平,使我省湿地面积下降的趋势得到遏制,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征和基本功得到较好修复,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步入有序的良性循环,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和效益,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近期规划目标:建立省湿地保护协调机制和管理体系,初步形成湿地保护体系,建立湿地保护管理、法制、监测、宣传教育和科研体系。规划续建或升格湿地自然保护区10个、新建湿地自然保护区4个、湿地自然保护小区20个,建设湿地公园示范工程13个,并通过重要鸟类栖息地恢复等一系列措施,使重要天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湿地面积萎缩和功能退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天然湿地和重要湿地受保护面积分别达到50%、70%以上。
中长期规划目标:建立和完善湿地保护的法制法规体系、管理体系、监测体系、科研体系,全面提高我省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进一步加强我省湿地保护体系建设,形成以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主,集湿地功能恢复、湿地公园、海洋特别保护区、湿地污染整治为一体的湿地保护网络体系。规划新建湿地自然保护区6个,湿地自然保护小区30处。使全省70%以上的天然湿地、90%以上的重要湿地得到良好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得到明显好转。
三、总体布局
根据我省地形地貌特征、湿地类型及区域分布特征、湿地功能及其利用途径和威胁与干扰湿地保护因子等因素的差异性,将全省分为浙北水网平原、浙东滨海及岛屿、浙西南内陆等3个湿地保护类型区,针对各类型区的湿地资源分布特点、湿地主要功能及主要威胁因子,规划湿地保护重点工作,并分别列出重点保护湿地和一般保护湿地。
1、浙北水网平原湿地保护类型区。本区湿地面积30.67万公顷,占全省湿地总面积的26.1%,湖泊和平原河网湿地是该区域的最大特色。湿地的主要生态功能是控制洪水、调节水流和降解污染物,是我省湿地淡水养殖率最高的区域。湿地污染是该区湿地保护中最大的威胁因子,其保护重点工作主要是水污染整治,发展淡水生态养殖,利用区域经济发达的优势,以湿地公园等多种形式保护湿地生态环境。
2、浙东滨海及岛屿湿地保护类型区。本区湿地面积56.34万公顷,占全省湿地总面积的47.9%,是我省湿地分布面积最大的区域,近海及海岸湿地是该区域湿地分布的最大特征。湿地主要功能是滩涂围垦、海水(滩涂)养殖及港口建设。湿地保护的主要威胁是滩涂围垦超过淤积速度,导致潮间海滩面积稳剧下降;潮间带和近海海域水质污染加剧;湿地生态质量降低,海洋生物和候鸟栖息地减少。湿地保护工作重点一是控制滩涂围垦速度;二是加大陆源污染物和海洋污染物的控制与治理;三是加强湿地生物多样性和红树林的保护。
3、浙西南内陆湿地保护类型区。本区湿地面积仅占土地总面积的4.8%,分布面积小、湿地类型单一,是湿地资源最为稀缺的区域,人工湿地面积较大。湿地的主导生态功能为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和调节源头径流能力和水源涵养。湿地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水土流失和河流水质污染严重,湿地保护工作的重点以水土治理为根本,加大水环境污染治理,控制污染源和排放量;对森林沼泽、草本沼泽及地热湿地等特殊类型进行重点保护。
四、重点工程建设规划
一是突出湿地公园湿地建设,增加蓄水还泽和湿地植被恢复等工程内容,体现浙江特色;二是侧重新建项目,避免工程重复建设。
保护重点工程建设简述如下表:
工程名称 |
工程类别 |
近期规划工程量 |
中长期规划工程量 |
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 |
续建或升级 |
国家级3个、省级7个,保护湿地面积7555公顷 |
|
|
规划新建 |
国家级1个、省级2个,保护湿地面积94000公顷 |
国家级3个、省级4 |
|
小区建设 |
建设湿地保护小区20处,保护湿地面积约2000公顷 |
建设湿地保护小区30处,保护湿地面积约3000公顷 |
湿地恢复工程 |
红树林保护与发展 |
红树林海洋特别保护区1个、保护小区1个、育苗基地2个 |
辅助恢复秋茄林234.6公顷,营造红树林1275.8公顷 |
|
栖息地恢复工程 |
国际环境保护基金援华湿地恢复项目1个,面积4500公顷 |
在沿海重要鸟区恢复栖息地4处,面积约400公顷 |
|
蓄水还泽工程 |
对景宁望东洋等6处高山湿地进行蓄水还泽,恢复高山湿地自然生态系统 |
|
|
湿地植被恢复工程 |
结合城市污水处理工程,恢复湿地植被5处,面积500公顷 |
|
湿地公园建设 |
|
国家级4个、省级9个保护湿地面积14893公顷 |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推广 |
能力建设工程 |
资源监测体系 |
建设由总站、监测站、监测点等多部门、多层次构成的湿地资源监测体系 |
增加设备及技术能力投入,进一步完善湿地资源监测体系 |
|
宣传教育培训基地建设 |
建设野外培训基地1处 |
建设宣传教育培训基地5处 |
|
科研与技术支撑 |
依托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自然保护区等技术力量,通过增加设备等措施提升科研与技术支撑 |
建立多部门、多层次信息网络体系,构建湿地管理综合信息平台。 |
规划建设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7个。其中续建或升级南麂列鸟海洋自然保护区、泰顺雅阳热矿泉地质遗迹保护区、景宁望东洋高山湿地自然保护区等3个;新建杭州湾河口海岸湿地自然保护区、象山港海岸湿地自然保护区、乐清湾三眼徒水禽湿地保护区、舟山群岛重要经济生物自然保护区等4个。
规划建设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13个。其中续建或升级定海五峙山鸟类自然保护区、象山韭山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青田鼋自然保护区、长兴扬子鳄自然保护区、宁波镇海棘螈自然保护区、岱山秀山岛官山岛自然保护区、三门蛇蟠青蟹原生地湿地自然保护区、丽水市大山峰高山沼泽及大鲵自然保护区、千岛湖水生生态自然保护区、温州湾滩涂水岛湿地自然保护区、淳安千亩田山地沼泽湿地自然保护区等6个。
规划建设湿地公园13个。其中在建有杭州西溪湿地公园、绍兴镜湖城市湿地公园、德清下渚湖湿地公园等3个;新建宁波东钱湖湿地公园、湖州长田漾湿地公园、长兴仙山湖湿地公园、南浔南双林湖湿地公园、诸暨白塔湖湿地公园、温州三洋湿地公园、京杭古运河(杭州段)湿地公园、嘉善汾湖湿地公园、象山蟹钳港湿地公园、桐乡乌镇湿地公园等1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