尕海湿地的开发是趋势
作者:吴川雄 苏炜 董璇
指导老师:安文娟
(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院,兰州,邮编 730000)
摘要:2009年8月7日兰州大学达尔文协会湿地使者甘南队来到尕海-则岔自然保护区做有关湿地保护与湿地知识宣传的活动。该活动旨在加强当地居民与来访的游客对湿地的了解。在活动过程中,我队发现当地对尕海地区开发与否存在矛盾,为此,我队走访了秀哇村政府,碌曲县保护区管理局,并对游人做了湿地保护的调查。从三方面的出的结果是经济原因很大程度上促使尕海湿地必需开发。我队希望通过此次尕海之行的调研,能够对某些保护区的保护政策有所启发,以调整保护策略,更好的治理保护区。
关键字: 经济 尕海 湿地核心区 保护区 旅游业
前言:尕海湿地是若尔盖高原湿地的组成之一,属于湿地的核心区,也是国家明文规定的自然保护区,根据国家自然保护区法规定:保护区的核心区不允许开发。然而,由于尕海保护区独特的风景,和尕玛公路的竣工。尕海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面对游客的压力,尕海保护站简陋的条件已无法维系保护区的安宁。在再加上保护区管理局与旅游局对尕海湿地的不同性质定义和尕海周边居民较大的经济压力,尕海已面临被开发的边缘。由于尕海的开发与否是近几年出现的话题,没有前人的相关资料,本论文的资料主要来源于已走访的村县政府,甘肃省野保局和已经做好的问卷分析。
尕海湖位于甘肃省甘南自治州碌曲县境内海拔3400米的尕海草原上,湖水面积为2100公顷是甘南州第一大淡水湖。尕海湖的四周为优良的牧草,河流纵横,植被生长良好,有各种珍贵的鸟类栖息于湖畔。尕海湖是泥炭湿地的典型代表,具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项目的专家测定,尕海地区泥炭地的最大深度可达15米!2003年1月8日尕海-则岔自然保护区正式挂牌成立。虽然保护区成立了,但保护力度毕竟有限,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为促进经济发展政府筹资开通了尕玛公路,该公路恰好进过了尕海湿地核心区,由于公路的开通伴随而来的便是人为活动的增加,自然而然,湿地也逐渐的遭到破坏。在1995年、1997年、2000年,尕海湖甚至干涸见底!好在政府采取措施进行筑坝,引水等工程才是尕海湖碧波重现。
尕海湖作为湿地的核心区自有其独特的重要性。首先,尕海湖是湿地水源的源头,许多泉眼分布在尕海湖边,泉眼流出的水一部分流进尕海湖,一部分流入地下,成为地下水。而地下水正是补给尕海周围草原溪流的源头。尕海湖还和许多河流联系在一起,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尕海湖对于草原溪流,以及周围的洮河都和很好的蓄洪补水的作用。第二,尕海湖作为甘肃最大的淡水湖镶嵌在甘南高原上为许多候鸟提供了暂时的栖息地,每年都有许多候鸟来此繁殖捕食,其中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黑鹳和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天鹅等珍贵鸟种。第三,除了生态效应,尕海在藏民心中的宗教地位也是极其崇高的。尕海湖被藏民称为“圣湖”。关于它的传说更是藏族文化的体现。至今,许多宗教仪式仍需要在尕海举行,例如投瓶,放生等。
虽然,尕海保护区是不允许游客游览的,但是由于其美丽的风景人仍然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到来,主要的原因是甘肃旅游局和保护区管理局对尕海-则岔自然保护区没有准确的界定。尕海-则岔自然保护区是有尕海湖和则岔石林共同组成。尕海主要以湿地景观为主,而则岔石林则是以石林景观为主。虽然二者同是保护对象,但性质却不同。尕海湖是湿地的核心区,国家明文规定核心区是不予以开发的,但则岔石林却处于保护区的过渡带,是可以开发的。现在旅游局已经界定则岔石林为风景区,对于尕海的界定却还未有定论。但是这种复杂的关系对于外人却是很难知晓。由于尕海和则岔往往是连在一起被公众所知,在甘肃许多旅行社上,对于尕海的界定也就顺理成章的归在了旅游景点里。时值信息爆炸的时代,当尕海被搬上网络宣传,以讹传讹。普通民众对于尕海的定义也就渐渐的成为“旅游景点”了。来到尕海的游客以川、陕居。他们大多驱车,或是乘坐旅游大巴而来。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当游客来到尕海湖畔时,才发现尕海湖不许进入。我队曾对游客进行了问卷调查,从结果来看,只有19到29岁的人群较为了解湿地,其他年龄段的游客对于湿地的了解几乎为零!游客对湿地的不了解增加了保护区的保护难度,有许多游客常不经意间进入了湿地,那些游客看完美丽的湿地景观后,常有感叹这块宝地没有开发。在我们队伍实践期间,有半数以上的游客希望开发,其中还有一位北京的先生对保护区修建了观鸟台却不让游人进入的规定很是不满。无疑,这些游客不仅有可能破坏湿地,同时产生的社会压力也是难以估量的。我曾经计算过,天气晴朗的时候,每天至少有6到7批客人会来尕海保护站找站长,要求进入保护区。这些还只是从正门来的客人,如果加上从保护区的破口处或是翻越围栏的,那就更多了。试想,保护区面对较重的游客压力,必定会向上级反映,上级知道了游客的压力,只要游客压力不是短时间的,政府就很有可能考虑开发尕海保护区。据悉,在我们走的前几天,保护区上级已经同意保护区可以公开买票允许游人进入,票价为每人20元。而且保护区内正在施工建 设人工栈道以方便进入湿地中心。这一系列的施工目的是很明显的。可以想象游人的压力有多大!
除了游客的压力,经济的压力也对尕海的开发起着更关键的作用。以离尕海最近的秀哇村为例。秀哇村有60到70户居民,全部是藏民,世代以放牧为生。早在80年代以前,所有的牧民共用一个公共牧场,后来制度发生了变化,政府重新划分了牧场。以一户一户的牧民为单位,每户可分到128亩。按说从公有过度到私有应该是表现出经济的发展。但是问题出在牧民的牧场有部分处在保护区内。我队曾访问过秀哇村的大队书记乡尕。据乡尕所言,牧民的主要收入来自每年宰杀牛羊得来的收入,由于语言的不通和当地教育水平的较低,几乎没有牧民出外打工挣钱,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在小学毕业后就留在牧场放牧,儿童与老人则留守家中料理家常。本来,每年的收入还是很可观的,但是近年来鼠害猖獗,加上过度放牧导致的草场退化,使得现有的牧草无法满足现有牛羊的要求,再加上草场已按户分配,牧民难以组织有效的集中灭鼠行动。最重要的是有些牧民的地处于保护区内。近年来,国家要求尕海地区减少牛羊数量以防止草场退化,同时不允许牧民挖采冬虫夏草的名贵藏药,这使得牧民的收入很大程度的减少了。乡尕书记说,一户牧民一年如果可以采挖冬虫夏草的话,就能有至少5000元以上的纯收入。可见牧民收入减少的程度。在我们临走时乡尕还告诉我们,秀哇村2010年要搬至尕海北面,这已是40年内牧民第3次乔迁了目的是规划保护区。在牧民收入减少的同时,国家应该要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才行,但从乡尕书记口中了解得知,国家只在居民迁居时每户提供3.5万元的补助。而乔迁所需的费用是8万多元!可见牧民经济压力的重荷。
面对较大的经济压力,牧民可能的挣钱办法便是开发尕海湖。如果尕海湖得到开发,必将裨益周围的村子,村民可以依托尕海湖搞旅游衍生的产业,众所周知,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是可以吸纳对多劳动人员的。在乡尕书记向上级申请发展资金的报告里,我们发现了一条是“修建尕海大宾馆”。具我队调查,尕海乡的村民并不多,而且经济收入还不足以在宾馆级的消费场所消费。那么,这些宾馆是为谁而建呢?很显然是给游人建的,这说明尕海自然保护区很有可能开发。另外,我队在活动前期到甘肃省野保局走访时,曾得到一份湿地会议的讨论稿。在稿件的最后,有明确的若尔盖湿地发展规划(包含尕海-则岔自然保护区)。稿中明确指出,湿地有着巨大的景观价值。目前的尕海湿地没有长远的旅游规划,所以在稿件中尕海的旅游开发是属于后期计划。但是不管怎么说,政府已经从不开发的态度转变到考虑考虑开发的态度,这一点事毋庸置疑的。
从游客的压力,再到民众经济的压力,尕海的开发问题已经不是简单的迫于游客压力的无奈之举,这已经成为解决社会矛盾的一个途径。但是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尕海湿地,如果开发又牵扯到法律问题,这只会让未解决的问题更复杂。所以,如果国家再不采取有效的措施扶植保护区,那么,经济的原因必将使尕海保护区的开发成为现实。
特别鸣谢:
(1)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尕海保护站
(2)尕海乡乡政府黄乡长及团干旦正加
(3)尕海乡秀哇村委会主任及乡尕书记
(4)碌曲县草原站杨彦东站长
(5)尕海乡热情友好的牧民
参考文献:
[1] 杨德保,王式功,尚可政.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J]. 科学.经济.社会 , 2000,(02) .
[2] 武锁庆,鄢和琳. 生态旅游资源管理初探[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 2001,(03) .
[3] 徐首青. 提高旅游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J]. 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1,(06) .
[4] 杨德保,王式功,尚可政 甘南碌曲县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 科学.经济.社会 2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