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秦岭,往往要提及它的另一个名字“终南”,它似乎比我们熟识的秦岭更久,更广……这座莽莽的山脉在陕西终南学社首任秘书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赖伯年先生的心中,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堪称“五千年中华文化的一个浓缩。”他将终南文化置于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之下不倦研究,试图搞清终南文化确切的历史坐标,以及它在中国文化长河中的具体位置和历史角色。
“终南山地带是远古华夏始祖们的主要活动地和原始农业文明的滥觞之地,它不仅是华夏民族文化的主要源头和传承之地,并且是华夏民族传统文化构成核心要素的汇聚融合之地。华夏民族从终南山下走向神州大地,这里也成为华夏民族文化最主要的发祥地。”就让我们一起跟随赖先生的讲述,溯源而上,缓缓追忆。
盛山之名
“在上古时代,人是没有姓氏的。距今人约5000多年的伏羲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开始有姓的人。一直到周朝,只有贵族才有姓氏。姓氏代表人的地位与身份,平民和奴隶与姓氏无缘。人尚且如此,何况于山?而终南山是中国古代最早有称谓的少数山脉之一。”
赖伯年告诉记者,“终南山自古以来就有多种称谓。”《尚书》是我国古代史学的发轫之作,《尚书·禹贡》是我国最早的历史地理文献。《禹贡》已提到“终南”之名:“荆岐既旅,终南悖物,至于鸟鼠。”《汉书》曰:“太一山又为终南山。”《汉书·地理志》载:“扶风武功县有太一山,古文以为终南。”南朝宋雷次宗撰《五经要义》曰:“盖终南,南山之总名。”晋潘岳撰《关中记》曰:“终南山一名中南,言在天中,居都之南也。”……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其中多篇提及“终南”。《国风·秦风·终南》曰:“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小雅·南山有台》曰:“南山有台,北山有莱。”《小雅·节南山》曰:“‘仃彼南山,维石岩岩。”《尔雅·天保九如》曰:“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这些都说明‘终南’得名甚早,也反映了古人对此山的敬重。”赖伯年说道。
而终南山的范围也有多种说法,赖伯年表示,按其范围大小,大致可以概括为四种:
第一种说法称整个秦岭山脉为终南山。《汉书·方朔传》云:“犬南山,天下之阻也,南有江淮,北有河渭,其地从陇以东,商以西,厥壤肥饶。”这里说的终南山是指从黄河三门峡的南岸,向西沿着渭河,直到这条河的源头——位于甘肃鸟鼠山为止的所有山脉,长达800公里。
第二种说法是指秦岭山脉在陕西省境内的这部分,据《三秦记》载:“秦岭东起商洛,两尽千陇,东西八百里。”这里把“秦岭”与靠陕西省境南的终南山完全等同。第三种说法认为终南山主要指的是秦岭中段,西起武功,东至蓝田。第四种说法是狭义的终南山,即西安市南的长安、户县境内这一段,包括太兴山、嘉午台、翠华山、南五台、小五台、青华山、圭峰山、紫阁山、万花山等数十座山峰。
“按《三秦记》等较多历史文献和现代《辞源》的解释,以及考虑到该地区共同的自然地理特点和人文活动传承,广义的终南山以‘终南山秦岭山脉在陕西省境内的这一部分’之说较为合理。而‘终南山地带’指以秦岭山脉为轴线的南北两麓的广阔区域,包括山脉、河流与平地,主要则指秦岭山脉及其北麓渭水流域的陕西关中地区。”赖伯年认为。
众山之祖
终南为何如此受古人推崇?在赖伯年先生看来,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因为这一地区是华夏始祖黄帝和炎帝早期活动的主要地区。”赖伯年说道,《旧语·晋语》载:“晋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这是最早记载炎帝、黄帝诞生地的史料。其中“姬水”就是指从麟游流出而南流入渭河的漆水河,而炎帝所居的姜水,同属于终南山地带。
“古人对人类自身的产生颇具神秘之感,对人类的祖先乃至产生出人类的浩渺天地深怀敬畏之心。因此对衍生了人类先祖的终南山地带,自然怀着无限的虔诚与崇敬,唐高僧玄奘甚至誉终南山为‘众山之祖’。”赖伯年说,人们把浩瀚幽深的终南山视为天地之神的居地。汉元封二年(前109),汉武帝在翠华山口建太乙宫祭祀太乙神,历来在此烧香敬神者甚众。可见终南山在古代是与天地神明紧密相关的,在众山之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第二个原因是由于终南山千余年间临近帝都的优越人文条件,即唐柳宗元所云的“居天之中,在都之南。国都在名山之下,名山随国威而远扬。”在古代交通不发达的条件下,距离京城不远而又风景秀丽的终南山,最容易被封建帝王所瞩目。
秦、汉以来,这里既是历代帝王修建离宫别馆的首选之地,也是王公权贵们游猎消遣的理想场所。秦皇汉武建上林苑即在终南山。秦始皇建成上林苑之后,又兴建阿房宫,并自前殿下建阁道直通南山。汉武帝时更广开上林苑,将原来周至至宜春苑(今长安区南)间的田亩山林悉划归上林苑。隋唐两代在终南山中增建了不少离宫别馆,如凤泉宫、仙游宫、宜寿宫等。“皇家园林”的特殊身份自然赋予了她与众山不同的尊贵地位。
第三个原因是由于历代的风流名士们到终南山游赏娱乐,借此寄兴抒怀。从《诗经》到《全唐诗》,历代吟咏终南的诗作不下千首。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元稹等著名诗人,无一不留下了吟诵终南胜景的绝唱。随着这些诗文的广泛传诵,也使得终南山名声日盛,备受世人的青睐。
发祥之地
终南山地带具有得天独厚、适合远古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秦岭是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分界线,是黄河水系和长江水系的分水岭。这里气候适宜,物种丰富,景色优美。“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说明这里是炎帝、黄帝的诞生地和早期活动地。周族先祖后稷被认为是最早开始种稷和麦的人,他的主要活动地也在秦岭北麓,神农氏也是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
终南山地带大量的新石器遗址出土了黍粟的遗存实物。西安半坡、宝鸡北首岭等地都出土了粟遗存,临潼姜寨出土了黍的遗存。其发生的时代相当于距今6000年以上的仰韶文化时期。
“从有关炎帝、黄帝、后稷的典籍记载及至周秦时期的文化遗存,在终南山地带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链条。”赖伯年认为,无论是从历史遗迹、考古资料,还是从文献典籍、民间传说来看,都表明“终南山地带”是中国早期农业起源最早的地区,是中国原始时代由采集渔猎向农耕文明进步的重要发祥地。先祖们最早是从这里开始了农业生产活动和半定居生活,后来渐渐沿渭水东下,迁徙到中原一带,进而衍生了华夏一族。
“终南山地带的原始农耕文明,并不仅仅局限于农事生产,还表现在这一时期的社会组织形态和经济制度方面,包括部落官职的设置、实物分配、祭祀礼仪等;文化方面,还包括伦理道德观念、诗歌和音乐艺术创作等。”
“《庄子·盗跖》说神农氏提倡‘无有相害之心’。《商君书·画策》说神农‘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这些思想直接影响到周人的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周人在此基础上,提出‘和合’精神和‘无相害之心’等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周公姬旦辅佐成王‘制礼作乐’并吸收姜炎文化中的‘腊祭’、‘傩舞’及原始音乐舞蹈等因素,创立了‘郁郁乎文哉’的周代礼乐文明,为华夏文明走向成熟奠定了基础。”赖伯年表示。
说到秦人与终南的渊源,他告诉记者,秦人原为游牧部族,进入渭水流域后,学习周人先进的农业技术,大力发展农业,励精图治,日渐强盛,最终统一天下。正因为此,秦人对诞生于此的黄帝、炎帝等华夏始祖们深怀敬仰之心。《史记·封禅》记载:“秦灵公作吴阳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开创了以朝廷名义祭祀炎帝、黄帝的先例。
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称“赤(炎)帝之子”,设“畤”祭祀炎帝及黄帝。汉武帝亦曾多次到“雍”地(今陕西凤翔)设“畤”祭祀。事实表明,起始于终南山地带的原始农耕文明,在周、秦时期得到了继承,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终南山地带不仅仅是华夏文明的滥觞之地,也为开启先秦文化奠定了基础。漫长的历史文化传承,使其成为华夏民族早期文明的主要传承之地,为华夏文明的演进和渐趋成熟奠定了基础,对华夏民族的始兴和统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初贬官过望秦岭 自此后诗江州路上作】
白居易
草草辞家忧后事,迟迟去国问前途。
望秦岭上回头立,无限秋风吹白须。
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
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殿前欢·楚云闲】
赵显宏
楚云闲,任他孤雁叫苍寒。
去留舒卷无心惯,聚散之间。
趁西风出远山,
随急水流深涧,
为暮雨迷霄汉。
阳台事已,秦岭飞还。
诗颂秦岭
我也说两句 |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