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旱让多少矛盾“水落石出”
媒体:文汇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懿
专业号:鄱湖人家
2011/6/5 7:15:26
夏风拂过,长江口陈行水库碧波荡漾,一派宜人景象,丝毫看不出上海这处重要的原水水源又将迎来挑战——根据这几天的监测分析,上海水务部门认为,未来几天,新一轮咸潮很可能来袭。
在上海,往年咸潮来袭只在冬春季的长江枯水期。但今年,长江中下游遭遇了近50年最严重的旱情,以致时值夏天,东流的江水都不足以对咸水西进形成足够抵抗。
长江向来不缺水。在眼下的大旱之中,一些原本不那么突出的矛盾“水落石出”。昨天,一批刚刚考察了长江中下游流域的环境和生态专家大声疾呼:我们亟需统筹长江全流域,对水资源进行科学管理。他们说,长江是“中国水资源最后的防线”,必须守住。
大旱让人痛心疾首
陈行水库库容约950万吨,每天供应市北地区的自来水,就从这儿抽取原水生产。按规划,水库每天供应原水130万吨,也就是说,如果不从长江取水补充,库容能支持7天多。
以往,冬春季咸潮来袭时,城市对水的需求量正好处在低位;而一旦入夏,耗水量急升,水库的运行弹性就非常小了。
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以来最紧张的时候是4月,那次咸潮持续了9天半,创下4月份的历史纪录。许多人为此几天几夜没合眼,时刻关注长江水监测情况,一旦盐度下降,就赶紧取点水补充,哪怕只能让水库水位升高1厘米。
用水紧张何止长江口!本周,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牵头,一批专家走访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昨天于陈行水库举行的“河口站”研讨会上,参加走访的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学雷出示了一组旱区照片:干涸的湖床成了一片草原,捕鱼的围网突兀地立在一片黄土上,一条搁浅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江豚正在接受抢救。
据民政部5月27日统计,此次长江旱情影响到3.7万平方公里的农作物,423万人和107万牲畜处于缺水状况,财政损失达150亿元。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朱建荣说,去年此时,长江大通水文站测得的径流量是每秒4.3万立方米,今年只有1.6万立方米。一般来说,只要流量低于2万,长江口就可能出现咸潮,低于1.5万,咸潮就会比较严重。
WWF在长江中下游设了100多个项目点。中国区副总监王利民重点关注的是此次旱情对生态的影响。他告诉记者,现在洪湖干涸,恢复生态原状至少需要10年。在江豚出没的天鹅洲保护区,水位线已直逼4米的江豚生存底线。王利民用"痛心疾首"形容自己的心情。
脆弱的生态加剧灾情
专家们讨论认为,这次大旱的主因是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不过,长江流域生态系统的脆弱,导致了旱区迅速扩大。
WWF发现,近60多年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湿地面积减少了40%,人工围垦导致湖泊面积缩小,自然环境对水的调蓄功能严重下降。而各地无序取水、水资源管理落后、抗旱设施不足等因素叠加,也加剧了此次旱情。王利民说,现在的长江就像是"破碎的小水缸",一水就涝、一干就旱。
朱建荣表示,根据他的多年研究,过去大通水文站的流量哪怕比今年再低5000,咸潮也没这么严重。他认为,咸潮危害加重可能是因为沿江取水量大幅上升所致。
上游的种种问题累加起来,就造成了上海的咸潮。王利民说,上海用水要"看人家脸色",是水资源的"弱势群体"。
该为长江水通盘算账
此次长江旱情,让一个曾被搁置许久的提案"重现江湖",那就是在长江中下游的几个大湖上修坝。但专家认为,此举无论从生态角度,还是从地区平衡发展的角度,都不可取。专家们尖锐指出:这是地方保护主义的一个"水资源版本"。
中科院湖泊所的姜加虎告诉记者,他曾当面向某省官员指出,在大湖上修坝"损人不利己":"他们自己其实几乎不从湖里取水。"而新蓄积的人工湖面积可能大到数千平方公里,将淹没沿岸大片湿地,不仅让鸟类失去家园,还会切断水系之间的联系--"难道让鱼去跳大坝?"专家们认为,当务之急,是由国家出面,推动长江全流域的水资源立法,优化调度、科学管理。切不可任由地方从各自利益出发,无序、无偿、掠夺性地用水。"国家应该对用水量、水质和用水效率,都设定红线。"姜加虎说。太湖流域管理局的退休教授陈荷生说,在统筹协调方面,长江不如黄河。在黄河流域,各地每年都轮流做东,商谈用水方案。
WWF的王利民则说,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利用它的抵抗力和回弹力来抗灾,是国际公认的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方法。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协调人和生态对水资源的需求,从全流域层面,综合调水和配水。比如由国家协调,由中央财政划拨资金给上游省份,作为生态保护和恢复的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