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12月30日,水利部原顾问林一山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
作为革命家,他征战十二载;作为水利建设者,他潜心钻研半辈子。他传奇而辉煌的人生历程,吸引着我们追寻的目光,更值得我们来深深地追忆。
山水相连。林老虽然远去,但山未倒,水长流。
他说,古代文化,源于河流;现代文化,改造河流。传承着前辈的光荣传统,现在,我们正走在新时代的治水路上……
有幸采访林一山,梳理他曲折波澜、跌宕起伏走过的道路,我的心也不由得激情澎湃。
他把个人得失置之度外,伟大的人格魅力和献身精神深深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他探索真理、追求进步,他崇尚科学、重视人才,他豁达大度、顾全大局,他讲究民主、集思广益,他严于律己、作风朴实,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在水利界赢得了崇高的威望和广泛赞誉。他的光辉业绩和精神风范,更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水利工作者永远敬仰和铭记。
传奇人生: 从求学到革命,戎马生涯十二年
1911年6月,在辛亥革命吹响成功号角、中华民国宣告成立的前夕,林一山出生在山东文登县的林村。他的幼年在农村度过,小时候,他就渴望上学。当时,他在村里的小学念书。由于学校时办时停,他就有时上学,有时辍学帮哥哥做些小买卖,有时再干点农活。哥哥希望他能做个洋店员,但是林一山并不这样想。他要求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放弃学习,学习包括农业、商业等各方面的知识,这些都极大地拓宽了他的知识面。从家乡走出来,林一山先后去了威海卫教会学校、山东省济南高中念书。
青年时代的林一山,思想发展受到当时重要历史时期的深刻影响。“九一八”事变后,他组成请愿团,领导罢课斗争,积极组织参与“一二·九”爱国救亡运动。在这期间,他考上北平师范大学,担任北平师大地下党中心支部书记,开始一边读书一边革命。
1937年“七七事变”后,9月,林一山受山东省委指派,遵照党的指示回到家乡胶东,创建根据地,开展抗击日寇的武装斗争。1938年,在山东牟平雷神庙一次激烈的近距离枪战中,林一山的右手腕被日本鬼子的子弹击中,几乎打断。1942年,面对日寇的铁壁合围,他按照八路军总部和山东军区的命令,积极组织反扫荡斗争,粉碎了敌人围剿胶东抗日根据地的图谋。
十二年的战争岁月,林一山历经数十次战斗,身上留下了多处伤疤和弹痕,至今还有弹片尚未取出。右手残疾后,曾多年用左手写字。
治江历程: 从革命家到水利建设者
新中国成立后,林一山被调到武汉工作,自此,武汉成为林一山一生的重要转折点。到达武汉的那年秋天,正逢长江大水,刚刚上任为中南军政委员会水利部副部长的他,开始忙于组织复堤救灾。
那时,林一山就认识到,必须尽快完成角色的转变。回忆起当时,他清楚记得毛主席写的一段话:在新的局势下,我们过去熟悉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我们不熟悉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我们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不要装懂,不懂就学,学它一年两年三年。
没想到,林一山在武汉一待就是30多年,而长江治理开发,成为他的终身职业。他说,只要一息尚存,就不会停止对长江问题的思考。
林一山没有食言,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着这个承诺。
组建长委会:为治江勾画蓝图
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央作出了“以流域为单位,组织流域性水利机构”的决议。1950年2月,林一山奉命组建长江水利委员会(现长江委),并接管了原国民政府的扬子江水利委员会。为打造一支新中国的治江主力军,林一山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当时,长委会分布在全流域的内外业职工只有2600多人,这些人员的专业构成、技术水平不能适应长江水利建设迅速发展的需要。为了改变这种局面,1951年初,他制定了“提高与扩大并重”的人事工作方针,决定通过广泛招聘、干部轮训、选送青年进校深造和招生招工的办法,增加人员,提高质量。当年就从上海、南京、南昌等地招收了一批水利、财会、技工、医务方面的专业人员和社会青年。其中,还有一些离职返乡的高级技术人员。在周恩来总理提议和批准下,林一山创办了长江工程大学并担任校长。学校1960年招生,“文革”期间停办。短短6年的时间,共为中国水电事业培养了400多名中高级技术人才,他把许多为长江治理开发的有志青年招到了他的旗下,李镇南、曹乐安、杨贤溢、文伏波、洪庆余……
林一山说,长江是个伟大的题材。要真正驯服这条东方巨龙并使之造福子孙万代,必须倾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1950年,长委会刚成立不久,林一山就带领大家提出了《长江建设五年计划》,并最终提出了“治江三阶段”的计划。这一计划为后来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从而避免了长江治理历程中的弯路,也为后来提出、论证、实施三峡工程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两项跨世纪工程打下基础,指明了战略发展方向。
毛主席六次接见: 萦绕一生的三峡梦
林一山与三峡工程的不解之缘起始于1953年2月19日。那一天,他奉中共中央中南局的指示,陪同正在视察长江的毛泽东主席。
在“长江”号军舰上,毛主席向林一山了解长江洪水的成因,问长江流域气象特点,暴雨区如何分布。林一山打开随身带的长江流域图,一一回答了主席的提问。第二天,毛主席把话题转入了长江流域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这个更大的题目上。林一山把已经做好的关于长江平原防洪工程的规划工作向主席作了汇报。当汇报到治理长江的第三阶段修建山谷水库时,林一山展开草图说,我们计划兴建一系列梯级水库来拦蓄洪水,从根本上解除洪水的威胁,同时开发水电、改善航道、发展灌溉,最大限度地进行综合利用。
主席凝视着祖国的万里江山图,从青藏高原的长江源头,莽莽昆仑,金沙江、大渡河、岷江……睿智的目光纵横万里,他将目光移向群峰竞立的三峡河谷,“修这样许多支流水库都加起来,你看能不能抵上三峡这个大水库?”
“从长江致灾洪水的主要来源说,这些水库都加起来还抵不上一个三峡水库的防洪效益。”
主席伸出手,指着三峡东口说:“那为什么不在这个总口子上卡一下,毕其功于一役?就先修这个三峡水库怎么样?”
接下来的几天,毛主席与林一山又就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的设想进行了多次探讨。
从“长江”舰回来后,林一山便全身心地投入三峡工程的准备当中,从实地考察,到技术,再到工程造价。这是一个难度罕见的世界级工程。其中,因泥沙淤积、水库淤死而带来的水库寿命问题,是一个世界范围内尚未解决的难题。毛主席对三峡最担心的就是水库的寿命问题。也许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毛主席在征求林一山的意见后产生了暂时搁置的想法。
与林一山的交流过程中,毛主席为他对长江的了如指掌所惊叹,称他为“长江王”。
1954年汛期,长江流域暴发了20世纪以来最大的一次洪灾,这次洪灾促使毛泽东下决心让三峡工程上马。
1956年,毛泽东再次视察武汉,在三次畅游长江后,写了《水调歌头·游泳》的诗篇,“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第一次把三峡工程的宏伟设想写进了他的诗篇。当林一山向毛主席汇报了三峡工程规划设计和长江流域规划工作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时,毛主席非常高兴。但后来,也因有人提出不上的理由,三峡工程再次被搁置下来了。
在“文革”中,林一山受到冲击,身体状况也一天不如一天。
1969年,毛泽东又想起了林一山。有人说,毛泽东忘不了林一山,实际上就是忘不了三峡大坝。在林一山心中更是如此,他一直认为三峡工程是治江的主体工程,对上可以调蓄,对下可以补偿。
1970年12月,中央在“文革”的特殊环境下,根据武汉军区和湖北省的报告批准兴建葛洲坝工程。此时,林一山,这个三峡工程的主上派却投了反对票。林一山的理由是,葛洲坝工程虽小,但从未做过设计工作,三峡工程虽大,但有很详细的设计方案。从技术上来说,葛洲坝工程比三峡工程要复杂得多。但中央还是批准了葛洲坝工程上马。1972年11月,周恩来抱病亲自主持葛洲坝工程会议,宣布成立葛洲坝工程技术委员会,指定林一山为技术委员会主任,并要求限期完成修改设计工作,具体设计交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承担等一系列决策。从此,林一山遵周总理指示,对待葛洲坝工程“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1985年,右眼视力几乎为零,左眼视力只有零点几的林一山一心牵挂着三峡工程。他给邓小平写了一封信,终于促使三峡工程进入实质性的论证阶段。
接手葛洲坝:受命于危难之中
葛洲坝工程上马后,陆续暴露出一系列的重大技术问题,两年后工程被迫中止。周总理撤下了原参加设计的单位和工程领导,指定林一山为葛洲坝工程技术委员会负责人。
正在此时,林一山却被查出患了眼癌。有人说,葛洲坝工程是三个癌症病人做起来的。这指的就是,当时湖北省省长、工程的总指挥长张体学(患肝癌)、工程的总决策者周恩来总理(患膀胱癌)。为了不辜负主席和总理的委托,在身患重症的情况下,林一山仍通宵达旦地研究影响葛洲坝工程的技术问题,起草了“开抽屉”方案(一种枢纽布置方式)。终于,大家齐心协力,将一个陷于困境的工程引向了成功。
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水利专家,在看了葛洲坝工程后都说,中国人能够设计和建设葛洲坝工程,就一定能够设计和建设其他任何水利工程,包括三峡工程。
南水北调: 心里装着毛主席的嘱托
从“长江”舰上回来,林一山心中除了装着三峡,另外一个就是南水北调。毛主席对他说:“你回去以后立即派人查勘,一有资料就给我写信。”
上世纪50年代初,他首先组织了引汉济黄线路的查勘。这次的成果,使得丹江口在与其上游其他坝址的比较中占了绝对的优势。丹江口水库也因南水北调这一伟大工程,从一个一般性的水库,在功能上得以扩展。更令林一山欣慰的是,汉江的防洪规划与南水北调计划在拟建的丹江口工程中得到高度的统一和密切的结合。
拷问历史,无独有偶,林一山发现,丹江口水库引水的路线与宋代人们的设想不谋而合。在研究丹江口工程时,同时进行了引汉工程渠首枢纽的选址工作。按照嘱托,他将这些成果写信告诉了毛主席。后来,林一山得知,信件毛主席都亲自看过,主席得知引水路线找到了,非常高兴。林一山也很是欣慰。
1958年他组织建设了丹江口水利枢纽,这是被周恩来总理视为五利俱全(即防洪、发电、灌溉、航运、养殖)的水利工程,也是新中国水利史上的又一次辉煌。该工程不仅在汉江流域发挥了重要的防洪作用,也为后来长江中下游防洪错峰起到了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作为今天南水北调中线的水源工程,丹江口水利枢纽初期工程为丹江口大坝加高作好了预留准备。南水北调中线引汉济黄也成为了汉江流域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汉江流域规划也因此更加完善,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林一山,1911年6月出生于山东省文登县。1931年在济南上中学期间,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4年6月参加革命工作。1935年9月进入北平师范大学读书,193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北平师大地下党中心支部书记,积极组织参与“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时任北平学生大军训地下党总支书记的林一山,受山东省委指派,于同年9月前往胶东组织领导抗日武装起义,历任胶东特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特委书记和胶东区游击司令员。1942年,面对日寇的铁壁合围,他按照八路军总部和山东军区的命令,积极组织反扫荡斗争,粉碎了敌人围剿胶东抗日根据地的图谋。
解放战争时期,林一山先后任青岛市委书记兼市长,辽南省委书记兼军区政委,辽宁省委副书记兼军区副政委,第四野战军南下工作团秘书长。新中国成立后,林一山先后担任中南军政委员会水利部副部长、党组书记,中南军政委员会财经委员会副主任,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党委书记,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主任、党委书记,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顾问,水利部顾问。1994年离职休养。
新中国成立后,林一山投身于治理长江的伟大事业。40年来,他负责并领导了长江流域规划、南水北调工程以及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等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的水文、勘测、科研、规划和设计工作,成功地建成了世界第一流水平的葛洲坝工程;负责并领导了平原湖泊蓄洪垦殖综合利用工程、荆江分洪工程、鸭河口水利枢纽及灌区工程、丹江口水利工程以及陆水水利枢纽试验工程等的勘测、科研、规划和设计工作;致力于黄河水沙资源利用的研究与实践,并对河道治理做了潜心研究,制定了若干干支河流综合利用规划方案;组建了一个专业门类齐全的水利机构———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建设了一支政治与技术都过得硬的水利科技队伍;先后完成了《葛洲坝工程的决策》《中国西部南水北调工程》《河流辩证法与冲积平原河流治理》和《林一山论治水兴国》等专著。
在半个多世纪的治水生涯中,林一山对水利工程技术理论和长江流域综合治理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当代水利事业专家,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的重要奠基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