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公园不只是一个风景区

媒体:云南网  作者:刘晓颖
专业号:灞上人家
2015/11/5 9:24:10

云南湿地是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但由于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生态系统脆弱。随着人口增加,历史上不合理的湿地利用方式和外来有害生物危害,使一些湿地生态不堪重负,自然湿地面积萎缩、污染,“高原之肾”面临生态破碎化。湿地公园是专门针对抢救性保护湿地资源,探索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有效途径的一种保护地管理方式。但目前,我省批准试点的国家湿地公园仅有11处,其中通过验收颁牌的1处,这与云南类型丰富的湿地资源,与其他省份相比建设速度和建设水平都存在距离。究其原因,一些地方对湿地公园还存在认识误区。

五年磨一剑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把这句话套用在湿地公园建设上,恰如其分。

2015年8月,国家林业局专家组对我省大理的洱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进行了试点建设验收评估,如果通过,该公园将成为我省第二个通过试点验收的国家湿地公园。

此时,距离2009年12月洱源西湖湿地公园被国家林业局批准试点建设过去了近5年。而我省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红河哈尼梯田国家湿地公园,从2007年申报获批试点到2013年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授牌,经历了更长时间。

建设一个功能完备的达标的湿地公园为什么要那么长时间?

“5年试点期是国家林业局颁布的《湿地保护管理规定》的要求,以便各公园根据总体规划扎实有序开展建设。”洱源县湿地保护管理局局长杨润辉数着一个个规定动作: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开展科研监测,进行科普教育,发展生态旅游。单是有效保护这一项工作,就需要“发展生态种植业,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的集中处理”“进行奶牛养殖外迁规模化集中养殖”一套组合拳发力。经过近5年建设,洱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在生态恢复、外来物种控制和污染源治理方面成效显著。这个亚洲最大的紫水鸡种群栖息地,水鸟种群数量大幅增加;国家Ⅱ级保护植物野菱分布范围得到扩大,洱海源头荡漾着清亮干净的水。

自2007年以来,我省在国家湿地公园范围内相继恢复退化湿地近4000亩,拆除违规建筑近百处,完成2处湿地公园管理站、所建设,即将完成1处和正在开展2处湿地公园科普宣教馆和科普设施建设,完成湿地汇水区陆地区域植树造林1000亩,开展了近30个村庄的污染防治。

省林业厅湿地保护管理办公室负责人说,建设湿地公园第一要务是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科学恢复退化湿地,充分发挥湿地的生态功能;其次是开展科普宣教,提高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同时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建立社区利益共享机制,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发展的双赢;开展生态监测和科学研究也是湿地公园的重要功能。“但有些挂着湿地公园名称的项目,显然没有相应考虑,既没有政府批准,也没有按照湿地公园的理念和方法进行管理、开展建设,甚至出现与湿地公园要求相悖的做法。”

该负责人认为,如果在方法上缺失、不规范,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湿地公园了。

需要赶上的距离

根据云南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2012年底,我省面积在8公顷及以上的天然湿地面积为39.25万公顷。虽然它们仅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02%,但60%的湿地分布在人口密集区,不仅是流域生态安全屏障,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比如洱源湿地之于大理,滇池湿地之于昆明。

这些人口密集区域的湿地是一项稀缺自然资源,而目前国家的湿地保护资金尚未覆盖到全部湿地,所以,兼具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湿地公园成为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管理的一种探索。鉴于在生态保护恢复和科普教育方面所具有的公益性,国家将国家湿地公园的保护建设作为政府公益性事业纳入国家财政补助范围。

普者黑湿地——丘北县的“生命之水”。这个在季节性干旱明显的喀斯特地区发育的湖泊湿地,其净化水质、调节径流的生态服务功能体现得更为明显,对维系珠江水系水文平衡和流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过去曾因垦湿造田、面源污染导致生态恶化。现在,当地在原有的自然保护区外围开展了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把湿地、城镇生态环境工程和旅游产业规划结合起来,开展退耕还湿、退塘还湖和水源头生态恢复治理,加速了丘北县的旅游业发展。

截至2014年底,除了通过验收的红河哈尼梯田国家湿地公园,我省共向国家申报建设了洱源西湖、普者黑喀斯特、普洱五湖、鹤庆东草海、蒙自长桥海、盈江、石屏异龙湖、通海杞麓湖、晋宁南滇池和沾益西河等10处国家湿地公园试点,保护面积近3万公顷。但这个数字还不能完全体现云南具有的自然禀赋——我省拥有国内最丰富的内陆淡水湿地类型。据了解,到2014年底,全国已批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569处,云南占全国的不到2%,数量低于周边省区——四川有20处,贵州有30处。

从省内情况看,各地对湿地公园的认识存在较大差异。一种看法把湿地公园等同于“严格保护区域”,认为建立后会影响开发,束缚地方发展,不愿意申报;另一种正好相反,将国家湿地公园作为旅游品牌,重申报轻管理,重开发轻保护。“有的国家湿地公园5年的试点期限快到了,还有很多工作没有开展,距离验收要求还有较大差距。验收通不过将面临摘牌。”省湿地保护管理办公室负责人说。

引导和规范很必要

2014年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强湿地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力争在5年内建成一批集湿地科普教育、湿地资源合理利用、湿地文化展示和拓宽群众致富路于一体的湿地公园。

我国湿地公园有国家湿地公园和地方湿地公园的划分。国家湿地公园在申报审批、建设管理、评估验收等方面均有详细的规定和规范的管理。地方湿地公园的批准和管理则由地方政府确定,江苏浙江黑龙江湖北等省已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我省还没有启动地方湿地公园建设,也未出台相关地方湿地公园的批准和管理规定。为此,省林业厅在国家相关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出台了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进展评估办法,通过建立评估机制,督促加快试点建设速度。同时,建立技术支撑机制,实行一对一指导建设。

“现在的难题是如何引导各级政府正确认识湿地公园,跳出把"生态保护"当成发展束缚的认识误区和低水平引资的开发误区,转到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的可持续路径上来。”省湿地保护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说,“怕”源于对湿地公园建设的不了解,实际上“保护”为“开发”提供了可持续性的资源支撑。

杨润辉对此表示赞同,他说,西湖生态改善后游客多了,农民迎来了发展生态旅游的机遇,“优质资源才有开发价值,保护一定是前提”。

据了解,《云南省湿地保护条例》侧重划定保护生态的法律红线,而在合理利用这一块还需要构建协调各方利益的具体规范。省湿地保护管理办公室认为,下一步,政府应根据关于“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实行许可制度”的规定,制定具体办法,引导和规范湿地公园的合理利用行为。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目前,我省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制约其发展的基础设施和设备滞后、经费不足、合理利用机制体制落后等瓶颈还需逐一化解,特别是湿地公园保护管理工作在能力和队伍建设上还存在短板,生态监测能力就是其中之一。湿地保护的成效决定着湿地资源利用的质量,湿地保护管理的科学决策,又直接影响湿地的保护成效。如国家湿地公园的湿地生态监测工作,通过客观掌握人为干扰下湿地资源消长特征,科学评估湿地生态承载力及其演变途径、规律,及时掌握湿地资源的消长情况,才能为湿地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同时也可为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关键技术及其发展模式。

据省林业厅湿地保护管理办公室介绍,今年7月,省林业厅编制完成了《云南湿地生态监测规划》,如何做好湿地生态监测,确保湿地保护的方向不偏,路子不弯,解决好国家湿地公园存在的监测科技支撑薄弱,监测规模和设施不足等问题,已经列入省林业厅湿地生态建设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

记者 刘晓颖

阅读 1586
推荐
网友评论

发表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更多精彩在首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