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故事: “青山垸”变作“青山湖”
我们看到的汉寿县青山垸,没有一根迷魂杆,也没有一条捕鱼船(除了一艘护湖的工作船)。唐代钦说:“今年不捕鱼,才开头,什么事都难点,但以后就会好。”
但愿这样的话,不仅仅是一个故事里的光明尾巴。
★“退田还湖”以后的青山垸。微微荡漾的湖水之下,原是汉寿青山垸村民们的房屋、农田、池塘所在。1998年长江洪水之后,垸内5821人从这里全部迁出。
★80岁的刘师傅没有加入“社区共管”。他现在依然可在外湖打鱼。
★与青山垸一堤之隔的目平湖。WWF扶持当地居民进行网箱养鱼。
唐代钦很小心地拿起一块抹布,将保护区办公室茶几上的水推拢,吸湿,拧干。我很难想象,一年前,他就是保护区负责人高飞所说的,那个冲进保护区办公室,砸人家手上茶杯的“刁民”。
这是12月19日上午。汉寿青山垸。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
58岁的唐代钦,打了44年鱼,是青山垸“社区共管”渔业养殖合作组110户渔民的“头”。与我们同行的韦宝玉,是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长沙办事处工作人员,青山垸是他们实施“退田还湖”,“湿地恢复”的试点。这次,他带了一架双筒望远镜给唐代钦,唐代钦高兴地拿着它往湖里瞧,同时替我们遗憾,“今天天气太差了,要不很好看鸟的,前两天,我看到好多黑鸟,一群一群。”随后,唐代钦跑到保护区的宣教室,对照鸟类挂图,指认了这种“不怕人,可以走到离它几米远的距离”的鸟——骨顶鸡。
高飞告诉我们,“(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唐是青山垸打鸟队的。”
从“刁民”到湿地“共管”者,从“打鸟”到“护鸟”。
青山垸一定是个有故事的地方。
地理故事: “青山垸”变作“青山湖”
西洞庭风大。
我们乘坐的渔船在青山湖转了一圈。说是青山湖,实际就是原来的青山垸。船行处,水深1米多,1998年以前,这都是青山垸村民们房屋、农田、池塘所在。
“青山垸,位于常德市汉寿县,西洞庭湖南岸。1975年开始从洞庭湖里围垦而成,历年加高加固,到1998年大堤海拔高达37米。”
据我们的地理顾问童潜明教授介绍,围绕在赤山岛附近的一些垸子,正处于洞庭湖地质上升和下降的一个活动地带。这种垸堤容易溃口。
有资料称,青山垸围垦以来,每年用于抗洪抢险和堤防加固的资金约150万元,农民义务投工20万个,“1996年、1998年青山垸两次溃堤。1998年决口4处,水灾损失约3千万元。”
1998年6月,青山垸内五千八百多居民“退田还湖”,全部迁出。
1999年,青山垸划归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同时,青山垸成为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长江项目首个示范点。
2002年,此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20年的执拗争斗,人类终于让步,恢复了对大自然应有的尊重和敬畏。
如今,我们所看到的青山垸,波涛微漾。这个季节的青山垸,本应无水,但作为西洞庭自然保护区的一个蓄水留鸟功能区,它仍被保留了1-2米深的水域。
青山垸“社区共管”110户渔民的生计,也尽在此湖中。
渔民与保护区:相逢一笑泯恩仇
完全可以用“一波三折”来形容青山垸 “社区共管”的磨合过程。
唐代钦说,1998年刚从垸子里退出来时,转眼就成了无田无土无职业的人,大家都不习惯。1999年,青山垸划给了保护区。老百姓要生存,要去垸子里打鱼,保护区要保护,不允许,这一下,矛盾就大了。“为这事,抓了人,关了人,烧了鱼网,没有用”。
高飞称,那时青山垸“退田还湖”后,湖里的鱼类资源,包括来产卵的洄游鱼类,都多起来,但渔民们用迷魂阵、电捕船,“整天整晚在里面搞鱼”,他们去巡湖,渔民们就黑压压排了一溜渔船, “还拿鱼叉,拿炸药,要杀我们炸我们”,“我们清理迷魂阵,刚拔出杆子,一转身,他们上百号人又插上了”,“双方情绪很对抗”。
我也说两句 |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