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本报特派记者团前往位于通榆县境内的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向海自然保护区)采访,记者有幸成为其中一员。4月的向海,虽还未花团锦簇、碧草青青,却似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孕育着希望,成千上万的鸟类在这里繁殖、生活,在记者不禁为大自然的美景感叹时,这里的人们同样深深感动着记者。 瞬间感动 坚定了他义无返顾的步伐 在向海,提起赵俊,人人都会竖起大拇指。这并不是因为他是向海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而是因为他对鸟类、对向海、对自然的真情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人,感染着身边的人们。 1997年3月,工作调动,学习农业机械的赵俊来到了向海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任副局长。虽然向海这个未知的环境使他感到陌生与好奇,但也正是这样使他与向海、与自然结下了这段不解之缘。向海自然保护区四种地貌并存,主要是鸟类的栖息地,这在全世界都是非常罕见的。由于科研工作的需要,1998年赵俊开始到野外观鸟,随着对鸟的不断了解,渐渐的他对这些小生物由喜到爱,他告诉记者,“只要一看到鸟,我全身的兴奋细胞就都被调动起来了,什么烦恼杂念都抛到了身后。”因为科研工作需要留下资料图片,管理局派专人负责拍摄照片。刚开始,赵俊看着这一张张记录着小鸟瞬间的照片爱不释手,闲暇时间他便经常跑到负责摄影的工作人员那里欣赏照片,看照片他认识了很多珍惜的鸟类。1998年8月,从世界各国来了很多国际友人,他们都是鸟类爱好者,他们来向海的目的是为了寻找一种叫“栗斑腹”的鸟,这种鸟在欧洲几乎绝迹,好多年都看不见了。在向海虽然这种鸟也非常罕见,但两年来,赵俊每年都会看到它。为了证明这种鸟在向海存在着,他背起照相机和科研人员一起来到了“栗斑腹”经常出现的地方守候。这种鸟似乎通灵性,像是为了证明自己真的存在,很快他们便“遇到”了几只,他告诉记者,没想到他第一次用相机给鸟类拍照,居然就有这么大的收获。当外国友人看到他拍的“栗斑腹”照片时,都兴奋地鼓起掌,争相观看,有的人说,“即使看不到真实的‘栗斑腹’,看了这些照片也非常欣慰,终于没有白费力气,在向海真的发现了它。”看着他们兴奋的神情,他也非常激动,那一刻他突然冒出了一个想法,他要给这些可爱的小生命拍“写真集”,让更多的人认识它们、喜欢它们。 虽然对摄影也不是一窍不通,但若真的下定了决心,赵俊对自己的“手艺”还真没了底气。为了尽快的给自己“充电”,他不仅买来了各种摄影的书籍,还拜了一个单位的同志为师学艺,那段时间,人们经常会碰见背着相机的他跟着“师傅”一会问这儿一会问那儿,谦虚的就像小学生一样,老师也不遗余力地教他,并且经常在工作之余带着他实战演练。很快,他便能独当一面。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野外拍摄对照相机的要求非常严格、专业,家庭用的相机根本达不到要求,而单位的相机是公有财产,买一套相机又非常昂贵,就在他为相机发愁时,一位外国友人有感于他对鸟类的热爱,主动借给他一套相机,虽然不是最好的设备,但当时对于赵俊来说也可谓是雪中送炭,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倾囊付出 自费数十万只为心中的梦 2000年,向海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出版了一本鸟类的摄影集,其中一部分照片就是赵俊提供的。这些照片都是他利用休息时间拍摄的,为了不影响正常的工作,他早上有时二三点钟就起床,晚上下了班还要去观察鸟,八九点钟才回来,早饭晚饭基本上都是在野外吃,这些年他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向海自然保护区里度过的。回忆当年刚拿到摄影集时的情景,他说,“看着摄影集,我激动得一夜没合眼,反复问着自己‘这是我照的吗?’‘这小鸟怎么这样好看哪?’第二天,我逢人便问对摄影集的意见,听的时候心怦怦地跳得厉害,现在想起来都觉得挺可笑的。”随着拍摄技巧越来越成熟,为了更加真实的展现鸟类的生活环节,赵俊不再满足于远景拍摄。他现有的设备无法扑捉到一些细腻的画面,必须更换一套更加高级的设备,但一套摄影设备的价格数万元到数十万元不等。为了买一套顶级设备,赵俊倾其所有,善解人意的妻子也非常支持他,2001年8月,他低价卖掉了家里的130头牛,2002年9月用家里卖房子的钱先后两次购买了价值15万多元的设备。 有人对他这种做法非常不理解,暗笑他傻,可更多的人则被他这种执着所感动,深深地敬佩他。向海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刘毅告诉记者,他经常陪着赵俊一起去拍摄,有时赵俊为了拍摄到理想的画面要钻到水下,慢慢的靠近鸟,趴在水里几个小时观察鸟,选取最佳的角度来拍摄;有时又得在几米高的树枝上搭棚子,守在里面拍摄鸟窝;有时为了拍摄一个画面、一个动作,他要守候数日连续拍摄。2004年的1月,大部分的候鸟都已南迁,有人发现十几只斑翅山鹑还没有离开,为了拍摄它们离开,赵俊每天天不亮便起床赶到斑翅山鹑出没的地方,蹲在地上等候它们离开,五六天过去了都没有拍到理想的画面。有一天晚上天气预报说第二天将会降下第一场雪,根据经验,最后一批的候鸟也将飞走。第二天一大早,赵俊在雪地里等候了3个多小时,终于拍到了这群斑翅山鹑南迁的情景。回来的时候,他的手脚都已经冻肿了。 向海人人都知道赵俊对鸟的痴情,有很多人自发地帮他观察鸟,当他的通信员,哪天在哪里发现什么鸟了,多少只,什么鸟有什么活动……都给他打电话,而赵俊的电话也成为向海的热线电话。除遇到特殊情况,7年来赵俊从来没有间断过拍摄,为此他和家人相聚的时间少之又少,因此对妻子特别歉疚。有一次,已经近一个月没有回家的他,吃过晚饭准备陪妻子散散步,还未等出门电话就打了过来,有人发现了天鹅,数量很多。听到这一兴奋的消息他马上要赶过去,已经是晚上9点多,妻子担心安全没有让他走,可第二天早上妻子还未醒来,他早已踏着清晨的第一滴露水离开家了。 鸟语花香 万张照片拼出天然向海 7年来,赵俊共拍摄了一万多张鸟类照片。2004年,他将所有的照片分门别类,从中挑选出得意之作,准备将它们出版成册。为了给这些照片起好名字,他翻阅了许多古籍,搜集各种关于鸟类的神话、故事,还专门邀请了一个朋友帮忙添加图片说明。2005年3月,深圳出版社同意给他出版画册,但前期的费用必须由他自己承担。为了能够达到最佳效果,对照片的处理费用十分昂贵。为了摄影,他花费了20多万元,现在还住在10多年前的老房子中。因为他工作走不开,妻子代替他到深圳协商出版一事,为了节省路费,妻子坚持坐火车去,而他担心旅途过于劳累妻子的身体吃不消让她坐飞机,妻子开玩笑地说:“我可不坐飞机,我身上带着的可全是你的宝贝照片,这万一飞机掉下来了,我牺牲了不要紧,你的照片可不能没呀!” 2005年3月,这个凝聚了赵俊所有心血的摄影集终于出版面世,国际鹤类基金会主席吉姆·哈里斯为他作序。他告诉记者,大自然感动着他,他到向海工作后,对向海知之愈深,就爱之愈切,他要通过他的手和眼睛,拍出更多美丽的照片,让更多的人了解向海、热爱向海。同时,中国的野生动物摄影刚刚发展起来,他觉得能够以鸟类摄影这一独特的视角为野生动物摄影做出一点贡献是他的责任。 末了,他自信地告诉记者,他的这些照片虽然摄影技巧不是很成熟,但得奖是不成问题的,因为这里面融入了太多的心血,包含了太多人对他的关心。他要把这本摄影集作为礼物献给向海、献给所有帮助他的人们。 (记者 王丹,编辑:刘伟)
|
我也说两句 |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