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保护 > 湿地新闻 > 湿地保护 > 正文

我国首次大规模科学考察江豚种群 江豚已成“极危”动物

媒体:扬子晚报  作者:佚名
专业号:鄱湖人家
2013/1/1 8:44:13

 

  13台望远镜44天搜寻长江江豚仅出现380次

  我国首次大规模科学考察江豚种群,江豚已成“极危”级动物

点击图片查看下一页

王小强拍摄到的鄱阳湖江豚。

  2013

  我们继续关注

  生态

  我们中国不仅有舌尖的美味,更应该有让人放心的食材、空气和水

  2012年11月至12月间,作为我国首次大规模科学考察江豚种群项目的一员,世界自然基金会项目官员张新桥博士与科考队一起,44天往返宜昌、上海在长江里搜寻,初步统计的结果发现,江豚的种群数量锐减,其生存现状已极不乐观。

  “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如果说长江已经不适合江豚生存了,这也就预示着:终有一天它将无法支撑人类自身的生存。”张新桥对记者说。

  扬子晚报记者谷岳飞

  44天搜寻

  江豚仅露面380次

  此次科考由农业部、中科院水生所和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组织。这是继2006年中、美、日等六国科学家联合在长江流域对白鱀豚科考之后,中国首次启动的大规模科学考察江豚种群的行动。

  2006年白鱀豚科考本报“扬子行动”曾深度报道,那次考察宣布“长江精灵”白鱀豚已经功能性灭绝。本次对我国特有的江豚考察,也是在一片不祥的预感中开始,两条科考船于去年11月11日从武汉出发,两条船一南一北、一先一后考察,路线是先从武汉顺江而上,抵达宜昌,然后由宜昌往下直达长江出海口,再从上海返回武汉。

  张新桥博士介绍,本次考察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观察江豚种群的数量,主要依靠目视观察,两条船每天早上7点半开船,至下午4点结束当天的考察,两条船上共设13名观察岗,13名队员通过先进的望远镜不间断监测长江江面;其次是科考船载有世界先进的声学仪器,通过江豚发出的声学信号监测江豚的数量;第三是长江重要位点的水质、底泥采样,以研究江豚的生存环境;第四和第五部分则是通过长江噪音监测以及鱼探仪监测长江鱼群分布的情况,以研究两者和江豚生活的关系。

  经过44天3400公里航程的搜寻,此次科考队总共目视发现长江江豚380头次,声学考察发现172头次,与2006年考察相比,此次发现的江豚种群数量下降趋势明显。考察发现江豚分布的区域与2006年大致相同,但呈现分布相对集中、日益“斑点化”的趋势。

  据科考队副总指挥、中科院水生所的王克雄博士介绍,以声学考察结果为例,去年宜昌号考察船在宜昌至上海的单程航行中总共发现91头次江豚,而2006年科考一号船在同样的航程中发现了177头次。去年比2006年的发现减少一半。有专家估计,长江现存的江豚只剩下千头左右。

  因为需要分析、统计庞大的数据库,此番考察的最终结果在数月之后才能得出,但初步统计的结果显示,江豚的生存现状已极不乐观,专家建议将其列入“极危”级动物。

  其实早在2006年,科学家对白鱀豚种群进行大规模科考后便判断,江豚种群数量正在步白鱀豚后尘,可能每年以5%-10%的速度下降。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科考队总指挥王丁说:“这一判断目前已初步得到证实。如果没有好的保护措施,15年内可能在野外很难再见江豚。”

  保护江豚你也可以

  -如果你是江边居民,不要用迷魂阵、电打鱼、拖网等方法捕鱼,以免误伤江豚;

  -你可以在捕鱼时避开江豚活动频繁的水域;

  -在发现江豚受伤、搁浅或死亡的时候,你可以积极救助,并及时报告给当地渔政、保护区等相关部门。

  -如果你只是普通市民,你可以减少生活污水的排放,保护水环境;

  -你可以拒绝乘坐高速客船;

  -你可以通过网络等渠道宣传江豚保护的紧迫性,支持江豚升级为一级保护动物;

  -你还可以参加保护江豚的志愿者活动。

  去年上半年,有30多头江豚陆续死亡

  白鱀豚和长江江豚是仅有的生存于长江中的两种珍稀鲸类动物,均是用肺呼吸的胎生哺乳类动物。只可惜,前者已经在当下灭绝,而后者看起来正一步步追随白鱀豚而去。

  提及江豚,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江豚的微笑——江豚的嘴巴天然上扬,似乎在向每一个看着它的人微笑。很多生活在长江边上的人,对它有着美好的记忆,老百姓俗称它为“江猪”,它也被尊为河神,在暴风雨来临前,江豚会频繁跳出江面“拜风”——因为气压较低,它跳出江面透气。所以,看到江豚拜风,渔民们自知天气恶劣,就不会出船。而江豚吃鱼,因此有江豚的地方鱼一定也多,渔民会跟着它们打鱼。

  可别小看江豚,在专家的眼中,它甚至比白鱀豚还聪明。此番考察,科考队员经过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入到观豚区后,远远望见一位师傅用长竹竿击打水面,“我们都很疑惑,这么大的噪声不会吓跑江豚吗?”保护区陪同人员也不解释,只是让耐心等待。结果,不一会儿,一头头江豚跃出水面,由远处慢慢游了过来。科考队员这才明白:原来这竟是江豚开饭的讯号!

  张新桥博士第一次真正接触江豚是在中科院水生所的江豚馆,那是一头幼小的江豚,几次接触下来,小江豚似乎就认识了他。只要他出现在池边,小江豚便会游上前来,有的时候,小家伙甚至会故意往人身上喷水,显得特别调皮、可爱。

  通过此次考察的情况来看,在整个长江流域,安徽江段生活的江豚数量最高,这与当地自然条件较好,航运不太发达,污染不多以及人类活动干扰较少有关。但长江的其他区域,江豚的数量分布较少。

  而仅仅在20年前,长江内的江豚还不似当下这般稀有,彼时人们在长江边常可看见江豚成群结队经过——江豚是群居动物。

  张新桥博士介绍,上世纪90年代在鄱阳湖,每天早上都能看见有100多头的江豚大群体通过,但随着长江上方公路桥、铁路桥等设施的增多,江豚的大群体很难被发现。现在,在长江上能看见3头江豚在一起,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与之相关,在2012年前,每年都会接报20~30头江豚死亡。去年上半年,江豚死亡的消息来得更加频繁,半年就已经接报有30多头江豚死亡。

  江苏段仅发现18头次,镇江可能是最后“避难所”

  由于航运发展,江豚自然栖息地破碎化、退化甚至丧失的情况严重,尤其是南京以下江段,码头连片,几乎没有连片的自然栖息地,发现的江豚也比较少。张新桥博士介绍,此次考察长江流域江苏段仅发现江豚18头次。

  这位豚类研究者表示,江豚依靠声呐在长江里觅食生存,但随着航运的发展,长江内繁忙的交通对其堪称是致命的威胁。再加上污染的增加、人类渔业活动的干扰等等,江豚的生存空间一步步被挤占。

  “南京以下全部是码头、船只,我们曾经半个小时就数到了88艘船,这样高密度的区间,自然不利于江豚的生存。”张新桥博士介绍。因为先前悲观的预测一点点得到印证,科考队员的情绪一直不是很高。但此番考察中,在长江下游,他们还是发现了一片少见的“江豚乐园”——江苏镇江长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顺长江而下时,科考队在这一江段发现8头次江豚;从上海返回时,在此地发现5头次江豚。

  江苏镇江长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负责人高成洪介绍,该保护区是唯一没有被开辟为长江主航道的长江干流保护区。原来,长江到达镇江段后,经此地分成南北两汊,南汊丹徒直水道很早就开辟为主航道,两岸码头林立、航运轮船穿梭不息;保护区位于北汊,2002年起开始设立,一年后升格为省级。

  保护区设立之初就确立了“不通航”、“不打鱼”的原则。2006年和2009年,省、市政府又进行两次转产安置,保护区以及上下游3000余名渔民全部收网上岸。作为一片回水区,这里吸引了大量鱼类,是江豚天然、丰富的饵料场。根据长年的观测数据,这里生活着20头江豚,堪称长江下游江豚最后的“避难所”。

  但就是这片江豚难得的“乐园”也面临存亡之虞。据高成洪介绍,准备建设的沪宁深水航道,已经将保护区列入规划之内。对于江豚而言,一旦保护区通航,此地对江豚的保护将名存实亡。

  考察虽然结束了,但队员居涛却一直记得一头江豚。那是科考船从宜昌回武汉经过洪湖的途中,他发现了一头正在过江的怀孕母豚。母豚腆着肚子在拱水,一游一泳,一进一出,出没于江面间,“我们的船渐渐地远了,还是能看到那个黑色的身影,然后是渐渐变成了黑点。在那里、在那来来往往的大船里,(母豚)恬静地颠簸着”。

  居涛在自己的科考日志中深情地落笔:“母爱的壮美,生命的力量,让我很多次心驰神往,却又若有所失。”

  江豚锐减意味什么?

  长江终将有一天 无法支撑人类生存

  江豚越来越少意味着什么,记者也就此对话了世界自然基金会项目官员张新桥博士。

  记者:江豚果真会消失吗?

  张新桥:2012年6月,农业部一位官员同科学家讨论如何保护江豚时,他忧心忡忡地说,现在江豚的现状,说“保护”已不太准确,应该是“拯救”。农业部即将出台的《长江江豚拯救行动计划》,其背景正是缘于江豚数量在急剧下降。

  记者:我们为什么要保护江豚?

  张新桥:江豚是一个有2500万年历史的非常古老的物种,人类历史只有100万年,但也因为人类的活动造成这个古老物种濒临灭绝。江豚数量的急剧下降,反映了长江生态系统的恶化。江豚是长江顶级捕食者,它的趋向灭亡,反映了长江的生态系统已经无法支撑这一物种的生存,而这也就预示着终将有一天,长江也无法支撑人类自身的生存。

  江豚为何频频死亡?

  水域污染机械损伤等 都影响江豚生存

  2012年5月,南师大生命科学学院陈炳耀博士曾告诉扬子晚报记者,江豚频频死亡,主要是江豚的保护特别困难,受到太多人为活动因素的影响。

  “江豚现在面临的威胁太多了,比如机械性损伤;江面上大量作业的船只;再比如长期的环境变化,还有一些诸如污染、有机农药等对水域的破坏,改变了它原先的生存环境,导致江豚无法适应,数量正在急剧减少。”陈炳耀博士称。

  综合

 

阅读 699
推荐
网友评论

发表

我也说两句
游客于2013/1/4 13:22:47写道:
经济野蛮发展的时候谈大范围的自然保护是一种奢望,还是抓紧时间,利用野外还有种源的时候捕捉并进行人工增殖繁育,防止野外数量一旦下降到难以生存的时候,想人工增殖都没有办法,看看白鳍豚、华南虎的下场,等我们想人工增殖的时候已经找不到可以利用的野生种源了,再看看东北虎,同样是濒危物种,人工增殖的早晚是当前环境下决定物种是否可以延续的决定性因素!
游客于2013/1/3 14:34:19写道:
无语,个人的力量太小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更多精彩在首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