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时节,北方地区一片寂寥萧索,黄河岸边的三门峡却因成千上万只白天鹅纷至沓来而显得灵动、浪漫,富有诗意。
河南省三门峡市是闻名遐迩的“中国大天鹅之乡”。每年入冬到次年初春,都会有大批白天鹅从遥远的西伯利亚飞临三门峡黄河湿地栖息越冬。三门峡市委、市政府抢抓重大国家战略机遇,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三门峡市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到此越冬的白天鹅数量逐年上升,白天鹅栖息地也由点串线、由线成面,逐步增多。 
如今,在黄河湿地三门峡段上,王官湿地、黄河公园、三门峡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桥头湿地、大王湿地后地天鹅湾等地,水面辽阔,浅滩密布,林草丰茂,处处闪耀着白天鹅的身影,形成一幅令人赏心悦目的自然画卷,“天鹅之城”的魅力尽显无遗。 冬日阳光洒向湖面,一群群白天鹅或嬉戏凫水,或交颈摩挲,或引吭高歌,十分惬意;岸边游人三三两两驻足观看,不时拿出手机拍照留念。这是2021年1月8日上午,记者在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看到的动人一幕。 随着“天鹅之城”的美名日益远扬,冬季来三门峡看天鹅的游人越来越多,游览首选地大多都是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2020年10月14日,首批白天鹅比往年提前一周飞抵天鹅湖,目前,湿地公园里栖息的白天鹅有4000多只。”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高级工程师高如意关注、保护白天鹅已有30余年,提及白天鹅与湿地公园的故事,他如数家珍。 2001年,三门峡开始建设天鹅湖景区。2007年,天鹅湖景区被原建设部命名为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成为河南省首家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当时,飞抵湿地公园的白天鹅数量并不算多,后逐年上升。 为了吸引更多天鹅驻足,为它们提供更加适宜的栖息环境,多年来,湿地公园工作人员坚持在景区湖中栽植荷花、睡莲、芦苇、蒲草、水葱、水生鸢尾等水生植物,共计20多万平方米,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净化了水质,也为白天鹅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每年春天白天鹅飞走后,工作人员会对湖里残余的水生植物进行采样、化验、分析,了解数量面积和营养价值,掌握白天鹅的口味喜好,为今后栽植水生植物提供科学依据。每年10月,工作人员还会在湖中投放鲫鱼、鲤鱼、鲶鱼等鱼类,增加水生生物数量,进一步丰富白天鹅食物种类。 “我们有专业人员时刻关注天鹅情况,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性,在充分保留白天鹅野性的前提下,为它们‘量身定制’合适的生活环境。”高如意称,白天鹅喜欢栖息于浅水、滩涂,湿地公园多次实施人工堆土造岛、营造浅滩等改造提升工程,白天鹅分布区域由青龙湖(即天鹅湖)逐渐扩大至苍龙湖、砚湖等,越冬白天鹅数量逐年增多,2014年最高峰时有7000余只。 2015年5月25日,两只经过救治后一直栖息在湿地公园的白天鹅,成功繁殖孵化出6只天鹅宝宝,创造了野生大天鹅首次在黄河流域成功自然繁殖出后代的奇迹。如今,每年都会有约4000只白天鹅飞临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越冬,据鸟类环志研究发现,其中有许多是年年固定飞来此处的白天鹅。此外,每年还会有40余只白天鹅选择留在天鹅湖度夏,它们早已适应了天鹅湖的生存环境,天鹅湖也成为白天鹅名副其实依恋的“家”。 白天鹅在天鹅湖惬意越冬,国内外游客纷纷赶来一睹芳容,节假日和旅游旺季,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游客高峰期每天近10万人次。 从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出发,驱车沿三门峡百里黄河生态廊道向西南方向行驶约20分钟,就到达位于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王段后地村天鹅湾。 大王湿地东西长10.8公里,面积约8000公顷,涉及大王镇北村、北营、后地、老城4个村。近几年,因三门峡沿黄生态廊道整治后形成的崭新生态局面,大批白天鹅陆续飞抵大王湿地栖息越冬,后地村段湿地的白天鹅数量尤其多,因此这里被人们亲切地称作“天鹅湾”。 
采访时,几千只白天鹅游弋在天鹅湾的水面上,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引人注目。大王镇主管农业的副镇长孔令华表示,白天鹅最初与大王湿地结缘,要追溯到2003年。当时大王湿地沿线土地多为农田,老百姓在此栽种农作物,土地蓄水量小,不足以承载大量天鹅栖息,飞临大王湿地的白天鹅只有几十只。近几年,黄河流域湿地生态环境逐渐向好,愈发适宜白天鹅生活,到此的天鹅数量逐渐增多,大王镇政府流转了湿地沿线上千亩土地“退耕还湿”,统一设立护栏,成立巡护队进行白天鹅监测、巡护工作。同时,以往滩涂上农户种植大豆、玉米、花生等农作物的遗留物,也为白天鹅提供了丰富食物,吸引更多天鹅到此越冬。 2019年,大王镇专门制定并印发了《大王镇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治理方案》等条例方案,把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治理工作摆上重要位置。 在保护黄河湿地的工作中,拆除违章建筑是重中之重。为此,2019年以来,孔令华和大王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范镇江两人常在几个村庄中奔波。范镇江说,保护区内有大大小小的鱼塘、羊圈和餐饮船等,是不少村民的经济收入来源。拆除工作实施之初,一些村民产生抵触情绪,孔令华和范镇江就挨家挨户走访、谈心,向村民耐心宣传恢复湿地、保护环境的益处,不厌其烦地做工作,设身处地地讲道理,久而久之,村民们理解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主动配合进行违章建筑拆除。据统计,2019年至今,大王镇先后拆除清理了一个1000余亩的大型鱼塘、一个100余亩的香菇基地、一个30余亩的大型熏枣厂以及由几十艘餐饮船组成的餐饮区等,为大王湿地生态修复、环境改善起到重要作用,白天鹅数量随之增加,最多时有8000多只,约占同时期三门峡地区越冬白天鹅总数的三分之二。 如今,天鹅湾作为大王湿地最大的白天鹅聚集点,成为大批白天鹅越冬的新去处,白鹭、大雁、红嘴鸥等鸟类也纷纷在此安家落户。每当节假日,驱车到天鹅湾看天鹅的人数不胜数,青山、绿水、林田、草木与白天鹅相互交融,组成一幅自然和谐的美好画卷。 “环境好了,天鹅来了,我们看着高兴,心里也骄傲!”采访时,后地村68岁的农户李美霞道出了普通群众的心声。 黄河万里长,白天鹅格外钟情三门峡,正是由于这座城市拥有的独特魅力。 三门峡森林覆盖率50%以上,湿地面积2.85万公顷,自然生态环境良好,非常适宜鸟禽类栖息越冬。为从制度上保护白天鹅,2010年12月13日,三门峡市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白天鹅保护工作通告》,规定每年10月15日至次年3月15日为白天鹅越冬保护期;2014年10月13日,三门峡市政府印发《三门峡市白天鹅保护区管理办法》,划定了16万亩白天鹅保护区;2017年11月1日起,三门峡市施行《三门峡市白天鹅及其栖息地保护条例》,这是全国首例以保护白天鹅为主的地方法规,为保护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持续向好的生态环境为白天鹅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 杜杰 摄
白天鹅是极具灵性的生物,对空气质量和水质十分挑剔和敏感。三门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实施百里黄河湿地修复、千里城市绿廊建设、万亩矿山修复的生态建设“百千万”工程,加快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白天鹅栖息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黄河湿地修复中,三门峡市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黄河湿地开发区段、陕州区段、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段开展生态修复,清渣覆土,栽种树苗,播撒草籽。坚持“谁批准谁监管、谁矿权谁负责、谁污染谁治理、谁设障谁清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清退与自然保护区重叠矿权14家,清理违规企业13家,清理整顿黄河河道违法违规船只463艘,总恢复湿地面积4900亩。 黄河生态廊道建设中,三门峡市分三期实施建设,总投资40亿元,总长度约190公里,第一期为陕州区至函谷关段和王官至大坝段,长度共计约44.7公里;第二期为函谷关段至豫灵段,长度共计约58.2公里;第三期为大坝段至渑池,长度共计约86公里。通过实施绿化美化,全面构建沿黄生态景观廊道,串联起沿黄生态景观地,提升三门峡沿黄生态环境品质,筑牢黄河生态屏障。 如今,三门峡黄河岸边,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飘带”已然形成。据监测发现,白天鹅及其栖息地生态功能得到了全面恢复,新增白天鹅及野生动物栖息地4块,还发现大鸨、黑鹳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小天鹅、疣鼻天鹅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三门峡黄河湿地越冬,黄河湿地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三门峡以绿色生态为呼唤,引得白衣仙客年年如约而至。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三门峡境内白天鹅数量已达到1.3万只以上,活动路径遍布三门峡境内黄河沿线。实际上,随着三门峡整体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自2018年起,每年冬季都会有白天鹅飞临三门峡市区涧河水域越冬,最多有30余只。美丽圣洁的白天鹅与高楼大厦、车流人群交相辉映,为闹市增添了一道灵动亮丽的风景线,这也是三门峡环境保护、生态治理成效显著的有力证明。 如今的三门峡,一幅幅生态文明的浪漫画卷徐徐铺展开来,古老灿烂的黄河明珠正因白天鹅的眷恋,焕发出新时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熠熠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