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林区全面奏响生态建设主旋律
媒体:大兴安岭日报 作者:记者 孟庆海
专业号:大兴安岭湿地
2011/8/16 10:41:22
近年来,新林区以生态战略统领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有力激发了区域内资源、管护、森保、防火、营林等战线工作动力和创新活力。森林管护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林政管理力度不断加大,森防工作向着“预防为主科学型防火”转变,营林生产走上了振兴之路,生态建设主旋律在新林区全面奏响。
这个区致力于资源管护体系建设,构建“远封近包”和“管、育、用”一体化森林经营管理新机制。通过科学合理的设置管护站、检查站及管护人员,巩固和深化近山管护承包经营、家庭外站管护承包经营、远山机动管护三类管护形式。截至目前,该区安排管护人员1969人,设置家庭式管护外站16个、永久性检查站22个,做到了资源管护的全覆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行以森林经营、林下种养采、林政防火为一体的家庭森林管护承包责任制及以“林冠下资源转让承包经营”、“野生蓝莓集约化经营”、“三统一”管理为内容的新型林冠下资源管理模式,使资源管护与发展经济相结合,提高了森林的多种效益。
以创新引领森防工作,推动森防工作由“被动扑救经验型防火”向“预防为主科学型防火”根本性转变。通过宣传教育与身边生活相结合、集中宣传与日常宣传相结合、突出对野外作业单位宣传教育力度,有效拓宽了宣传教育载体,增强了宣传教育实效。深化“三包三保”闭合式防控体系和“火险因子数字化动态管理系统”建设,完善火源管理机制,火险因子数字化动态管理经验得到了国家、省、地的认可,并已在全地区推广。
坚持教育、惩治并重的工作方针,形成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扎实开展以“保护森林资源,建设生态文明”为主题的生态教育活动,对北山原林园、南山生态公园和林业局野生动植物资料室3处生态教育基地进行改造升级,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培育生态情感。强化源头管理,把资源管理纳入政治目标考核体系,实行了经营人林权责任制、资源管理连带责任制等一系列机制及制度。组织“兴安三号”及“金雕行动”,采取对重点林场蹲点进行死看死守、实行重奖举报人、不定期抽查重点支岔线等方式,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活动。加强规范木材加工企业经营管理,抽调了20余名科级干部入驻各加工企业监督生产,有效遏制了涉林案件的发生。
实施营林系列改革,开启营林生产振兴之路。在营林生产队伍组建上,确立了以营林大队、营林生产作业小队为主,木材转产人员、林场富余人员及家庭式营林作业小队为辅、森林消防大队和森调队在转产期间从事营林生产为补充的多渠道生产力量组织体系。在资金使用上,制定了生产工序最低工资标准,并实行生产成本动态管理。在育苗工作上,对碧洲苗圃进行租赁,引进了民营体制。在生产管理上,依托新修订的营林生产管理办法,严格落实主管领导抓面、科级领导包片、技术员驻场上山跟班作业等责任体系,并全面推行局、场、队三级主管领导巡视检查制度,打造营林优质工程。截至目前,2009年的补贴抚育全部通过地级验收;2010年补贴抚育完成任务量的92.6%,常规抚育完成任务量的92.9%;2011年完成春季造林266.7公顷、补贴抚育1586.13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