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瓮河散记
媒体:大兴安岭日报 作者:微尘
专业号:大兴安岭湿地
2011/1/13 15:55:03
早就被南瓮河湿地的秀美风光所吸引,但是一直没有机会近距离的接触。这次随“走上高高兴安岭·穿行伊勒呼里山”新闻采访团一路采风,终于有机会一睹湿地芳容,感受她的独特与神奇。
雨中南瓮河
不知是湿地特殊的生态系统所致,还是因恰逢六月,刚刚还是艳阳高照,一会的功夫就是阴云密布了。只看见天边的云越来越厚重,越来越低沉,闪电隐隐的在天际闪现,也就一瞬间,一个雷就炸响在空旷的湿地,那种震撼让你觉得好像就在耳边,雷响过之后,心仍在狂跳不止。
“要下雨了!”随行的同事提醒我们赶紧上车。也就刚刚坐稳,一颗一颗豆大的雨滴就“啪啪”地敲打在车窗上。迎着突如其来的大雨,我们的车在保护区的沙石路上缓缓而行。“南瓮夜雨晚来急”,一位同行的才女脱口说出这样的诗句。也就十分钟的光景,雨势犹如瓢泼,从万里高空倾泻而下,一点没有商量的余地,车上的雨刷器忙得不可开交,但还是无济于事。风助雨势,雨借风威,路边的树木被风吹得东摇西晃,有的甚至被拦腰折断成为风倒木横卧路中央,目力所及的湿地都笼罩在一片雨幕中。
雨来得快,走得也快。我们的车队转过一个山头,雨势渐渐弱了下来,这大概就是古诗中所说的“十里不同天”吧!雨后的南瓮河显得格外的精神抖擞,树叶被冲刷得干净亮丽,每一片叶子都透着一种神采;路边的野花有的仍低着头喘息,有的已经扬起头寻找太阳了;湿地中的池塘、水泡都喝饱了水,透着一种滋润,欣欣然,充满了生机。是湿地成就了雨水,还是雨水造就了湿地,我们不得而知。
走进岛状林
地处伊勒呼里山南麓的南瓮河湿地,因其全国独有的岛状林而闻名遐迩。可以说对岛状林,我们是慕名而来。
沿着保护区修建的木栈道,蜿蜒前行,秀美的景色跃入眼帘,这边是一墩一墩的小白花,那边是几支高傲的马兰花,转过一个弯又会有一泓水面静静的等待你的光临和欣赏。就这样一行人停停走走,不知不觉间走近了一片桦木岛状林。如此近距离的欣赏岛状林,才惊觉天工造物之神奇。四周都是铺展开的绿毯,唯有那绿毯的中央矗立着这样一群白桦,他们穿着白袍子就那样静静的站立着,不言不语,只是用他们的大眼睛注视着我们——这群湿地上的不速之客。间或有那么几棵松树,客人一样远远的站着、望着。我们也变得拘谨起来,好像未经通报就擅自闯入了人家的领地,有些心虚,连拍照留念都小心翼翼的。
也就绕过一个弯,感觉风景与前面迥然有异,也有那么一片岛状林,但绝不是桦木,而变成了松树。这些松树就像一群伟男子,他们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巍然屹立,傲视苍穹,真有玉树临风之势。他们是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占领了这块领地,形成了自己的部落,谁又是这里的酋长?对这里的一切我们充满了疑问。若干年之后,他们又会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呢?还会不会有这样单纯树种的岛状林?是相互包容,和谐共处,还是分裂割据,自成诸侯?让我们等待时间来作答吧!
南瓮河渔趣
“棒打狍子瓢舀鱼,松鸡飞到饭锅里”这是对大兴安岭开发初期的生动描写,也是我们这些70后的一种期待和向往。所以深入南瓮河腹地后,我们一行中的钓鱼爱好者利用饭前仅有的几十分钟时间,带着水桶急奔水塘而去,我们也赶紧跟着凑趣。安钩、装膘、上饵、甩钩,然后做姜太公状,静候鱼儿上钩,但是眼睛却根本没离开水面。膘下沉又上浮,“鱼儿咬钩了,快提竿”,旁边的人提醒着,一道优美的弧线划过,一条长约10公分的柳根鱼收入桶中。因为鱼竿数量有限,我们在旁边看得直眼馋,也想自己钓两条试试。不知是谁说看见别人用柳条也能钓上鱼来,于是赶紧找来柳条,趴在桥上甩下柳条鱼竿,静候鱼儿上钩……那边第二条、第三条、第四条都已经尽入桶中,可是柳条鱼杆这边还是没有一点动静。这时,钓鱼的仁兄看见这边的状况,忙问干什么呢?回答:“钓鱼啊!”“你有钩吗?”“鱼咬着柳叶不就上钩了吗?”……一行人乐得前仰后合。还有两位根本捞不着鱼竿的同仁,索性不在水边流连,沿着松松软软的砂石路去寻找传说中的珍稀兰科植物。天边,乌云排着战阵而来,气势惊人,雨来啦。一行人急忙收拾东西走人,短短十几分钟,钓上来五六条鱼,感觉不错。回去时有人问“战果”如何,够做一盘的不?我们的回答是,够做一锅的鱼汤!这就是南瓮河钓鱼的乐趣,沉入心湖,难以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