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保护 > 湿地新闻 > 湿地保护 > 正文

长江鱼泪:被大坝截断的命运

媒体:内详  作者:佚名
专业号:鄱湖人家
2012/6/30 6:52:57

  这是5月的最后一天,重庆的江面上薄云遮日。距离重庆市区近40公里的下游,中坝岛将昏黄的长江水一分为二。

未知的“鱼情”

  对岛上的村民来说,告别5月意味着:禁渔期临末。7~9月份是他们传统的捕鱼季。除去头年的12月份到第二年5月份的禁渔期,以及长江的汛期外,渔民每年打鱼平均能挣到5万元左右。“普通的鱼,可以卖到每斤50元,江团(长吻鮠)可以卖到每斤300元!”但这样的殷实日子,连同村民的捕鱼生涯,随着小南海水电站奠基仪式拉开帷幕,将变成未知数……

  重庆小南海水电站于2012年3月29日奠基。然而在奠基之前,小南海就被卷入舆论漩涡。其中,最大的质疑来自国内鱼类研究专家、环保组织及媒体:小南海水电站所在流域,正是长江中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也是长江干流上唯一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长江水资源保护局前局长翁立达表示,2005年“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范围包括重庆三峡库区库尾到宜宾向家坝坝下的江段、赤水河干流以及岷江干流的宜宾至月波江段。而小南海水电站的坝址刚好位于调整后的保护区内。然而,5年后为了给小南海水电站“开路”,保护区范围被缩小了1460.4公顷,调出长度22.50公里,将石门镇至地维大桥由缓冲区调整为实验区,长度73.30公里。如此调整,小南海水电项目的规划范围正好被划出保护区。

  小南海工程公布后,立即引发鱼类专家的担忧和抗议。中国著名鱼类研究专家、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曹文宣院士解释说:“小南海大坝建成后将成为一道巨大的屏障,阻断洄游性鱼类向上游或下游迁移的通道。”具体地说,一旦小南海水电站的大坝建成,整个三峡可以看作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大水库。像白鲟这样的极危鱼类或其他长江特有鱼类,无法洄游到上游产卵繁殖,也不能自由往来觅食,这些珍稀物种势必濒临灭绝。

  从2007年起,相关科研单位在保护区重庆段连续两年的实地调查结果显示:2007年3~7月,小南海江段通过的长江鱼类卵苗量多达160亿尾;2008年3~7月则有140亿尾。而在此江面拦江竖起一座大坝水电站,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长江上游100亿尾珍稀特有鱼类鱼苗的消失。

补救能否奏效

  面对质疑,重庆开始寻找应对之策,并提出“补救性方案”:即修建过鱼设施和人工增殖放流。所谓人工增殖放流,就是从长江里捕捉野生鱼类,进行人工取卵取精,人工授精,繁育出幼苗,放入长江,这样可以增加种群数量、延续物种。但人为干预能否拯救长江濒危鱼类种群,或许中华鲟的命运就是答案。

  自从1971年,长江西陵峡出口处的葛洲坝水电站开工修建,中华鲟这种恐龙时代就存在的最古老鱼类之一,洄游至金沙江一带产卵的必经路径就被截断了。自此,中华鲟的数量开始急剧下降,先是成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然后又进入濒危动物名单。中国水产科学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危起伟,从葛洲坝截流后不久的1984年就开始研究中华鲟。他回忆,那会儿长江里大约还有2000~6000尾中华鲟。之后每况愈下,到2000年左右,只剩下200~500尾。

  事实上,就在葛洲坝截流后不久,长江水产研究所就和葛洲坝集团中华鲟研究所承担起人工增殖放流的任务,至今已有29年。起初,鱼苗繁殖成功后,不到20天就死亡了。随后,通过改进基础设施,调整水温、水质和饲料等措施,到1998年左右,人工繁殖的中华鲟已可达到10~20万尾的批量生产。

  实际上,从1983年到1998年,长江水产研究所一共向长江里投放了400多万尾人工繁殖的中华鲟。放流的地点,主要在宜昌和荆州一带。然而,中科院水生研究所在后来做出的资源评估调查的结果并不乐观:1990年代中期开始的幼鱼放流,对补充中华鲟资源增长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人工放流的鱼只占资源总量的3%~5%。而同时显示中华鲟产卵群体较大坝截流前下降了50%。

  由于1998年前后人工投放到长江中的鱼,要经过游到大海,成熟后由从大海游回长江的过程才能算是成活。一般来讲,要完成这一过程,雄性中华鲟要14年,雌的要18年。因此,现在还没达到时间节点,也难以统计人工繁殖中华鲟的成活率。

  而另一个补救措施“过鱼设施”,在中国论证了近半个世纪,专家、主管部门、建设方总是无法达成共识——结果就是,葛洲坝没有鱼道、三峡工程也未修建鱼道。如今,过鱼设施被重提。作为小南海水电站鱼道研究设计专家之一,危起伟说打算在重庆小南海做一个水利模型,并在水利模型上加一个鱼道来试验。现在,这个模型还没开始做,“我们想做一个1比1的实体模型,但涉及投资的问题,还没有被对方接受。”

  和中华鲟一样,沦为“大坝下的囚徒”的还有其他一些洄游性鱼类,如接近灭绝的“水中大熊猫”白鲟、达氏鲟等。

  在长江沿岸城市,曾经“吃不完”的野生江鱼如今也难觅踪影。在长江下游的中国第一大淡水湖江西鄱阳湖,野生鱼类资源,几乎整体减少了6成左右。因味道鲜美而被称为“长江三鲜”的鲥鱼、刀鱼和河豚正渐渐成为“舌尖上的记忆”。

  长江水中,鄱阳湖里,有多少鱼儿默默流下的哀伤眼泪,人们不得而知……

          来源:《南都周刊》

阅读 1118
推荐
网友评论

发表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更多精彩在首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