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0年11月17日
地点:福建长乐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
闽江口的希望之树
“那是郑和像,当年郑和下西洋就是从这里出海的。”闽江河口湿地保护区管理处主任杨文秀,指着车窗外江边的铜像对我们说。
我们“湿地万里行”一行记者,驱车来到闽江入海口的梅花水道,察看红树林的生长情况。然而,当我们爬上湿地观测站的绿色小楼四处眺望,出现在眼前的红树林只是些零星小块的树丛。而令人惊叹的,是一种长得有点像芦苇的蒿草,形成了一道道密不透风的绿墙伸向遥远的天际。
“这叫互花米草,是一种外来物种,就是因为它的大面积繁殖,侵蚀了红树林的生长。”长乐市林业局局长杨渭平向我们介绍说。这种原产于美国海岸的树种,根系特别发达,而且繁殖能力特强,单株一年可繁殖几十甚至上百株。当初引进主要是为了护堤,但后来发现,它的大面积繁殖,破坏近海生态环境,不仅使得海水水质下降,诱发赤潮,而且导致沿海湿地干涸、板结,造成大片红树林消失。然而,要清除这个红树林的天敌,却不容易。用除草剂虽能清除互花米草的枝叶,但对于其发达的根系和散落在滩涂中的种子效果较差,况且也会造成药剂污染。
“为此,我们组织开展了‘互花米草综合防控技术的优化及机理和效应’的课题研究,并请来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兴土牵头,在这里成立了院士工作站和博士生实训基地,对消除互花米草、种植红树林、修复退化湿地进行试验。”杨渭平带我们来到一处围堰前说:“这就是我们的实验田。”
“我们先组织人将互花米草的地上部分割掉,然后在四周挖上渠道,形成围堰,通过水淹阻止其发育生长,使它的地下根系腐烂死亡。然后,再在上面种上红树林秋茄。” 顺着杨渭平的手指,我们看到,在围堰里已经种上了一行行秋茄树苗,不到一尺高,每棵才有四五片小叶。“秋茄的根就像一块梯形的木板,特别发达,叫板状根,而且是最耐寒耐碱的红树林种类,所以很适合在这里种植。”
据杨文秀介绍,目前保护区内种植的红树林秋茄已经达到1000多亩。望着这一棵棵细小的红树苗,倔强地挺立在荒碱滩上,我看到了闽江口湿地绿色的希望。“过几年,你们再来看,这里会被绿色的红树林覆盖,闽江口将会变得更加美丽。”杨渭平的话语里充满了自信。
时间:11月21日
地点:广东深圳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深圳湾的绿色翡翠
沿着木栈道,我们向福田红树林的深处走去。这是我们第一次和红树林走得这样近,和许多初识红树林的人一样,望着身边一蓬蓬的绿树,我想到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叫它们红树林?它们会变红吗?”
“其实,红树林都是绿的,但它的‘血液’却是红的。如果划开它的树皮,就会流出红色的树汁,染红裸露的树干,所以称它们为红树林。”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何贵先解释说,“红树林也不是一个树种,而是指许多由红树科植树构成的一个群落,在我们福田保护区就有9科16种。”
他指着身边一棵树冠如盖的植物说:“它叫木榄,是红树林的一种。它开的花,也是红色的,特别漂亮,像倒挂着的钟。”他又转身轻松托起一棵树的绿叶说:“这是桐花树,也是红树林的一种。你们看,上面有排出的盐,不信可以尝尝。”细细一端详,果然卵圆形的叶面上积着一层白霜,用舌头一舔,还真有点咸。
在何贵先的指点下,我们还认识了叶片呈锯齿状的老鼠簕,茎杆呈白色的白骨壤,枝干朝下长、变成一条条支柱根的红海榄,以及树形高大、枝叶疏散的无瓣海桑……
为了让我们更好地领略福田红树林的全貌,何贵先带着我们爬上了4层的监测塔。放眼望去,只见蜿蜒的深圳湾已完全被茂密的红树林覆盖,就像一道深绿的翡翠镶嵌在海岸线上。在伸向海面的密林深处,不时有白鹭翻飞。“这片红树林带有多大?”“曲线长约9公里,平均宽度约0.7公里。”再向远处望,深圳湾的对面影影绰绰的,也有一片红树林。“那是香港的米埔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与我们这边的福田红树林滩涂湿地一起,构成了完整的深圳湾湿地生态系统。”何贵先说。
走出保护区,我们又来到紧邻的红树林海滨生态公园,那是免费向公众开放的。作为全国惟一处在城市中心地带的红树林公园,深圳的市民拥有更多的与红树林亲密接触的机会。这天是星期日,天气也很晴朗,公园里聚集了许多休闲的市民。我们乘坐电瓶车沿海滨而行,看到堤坝下人工种植的和自然生长的红树林已连成一片。“现在建成的红树林海滨公园已有3公里长,还在往前延伸,将来要达到15公里长。”
何贵先告诉我们,当年深圳市在规划建设市区东西交通大动脉滨海大道时,较经济的线路是通过福田红树林核心区,但为了保护红树林,市政府决定将公路后移200多米,为此增加投资6000多万元。此外,还划拨了2000多万元,用于红树林种植、陆地生态恢复等项目的建设,这才有了今天的福田红树林保护区和红树林海滨公园。
如今,红树林海滨公园已成为深圳宣传保护红树林的教育基地和示范窗口。在这里,人们不仅可以从科普长廊中了解到有关红树林、湿地、鸟类及自然保护区的丰富知识,还可以和海滨的红树林亲密接触,并通过观鸟望远镜,欣赏到各种珍稀鸟类的倩影。近年来,这里的游客每年超过450万人次,已成为深圳人气最旺的公园之一。
在离开红树林海滨公园的路上,我们看到了感人的一幕:一条几十米长的横幅铺在了海滨路上,一群稚气的孩童趴在横幅上,面向大海,用手中的彩笔尽情描绘他们心中的红树林、海浪和飞鸟,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看。我不由得心生羡意,深圳人是幸福的,全国可能没有哪一个城市的市民,能像深圳人这样如此亲近红树林。
时间:11月22日
地点:海南海口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东寨港的红树大全
到海南,要看红树林,就要到东寨港,那里据说有全国最美的红树林。而要到东寨港看红树林,最好是到三江闸的大坝。
东寨港自然保护区副局长李华亮,一个黑脸膛、厚嘴唇的标准海南汉子。在他的带领下,我们从海口驱车30多公里,穿过三江农场的万亩椰林,来到了三江闸。这座20世纪60年代为了围海造田建起的水坝,如今已没有什么功用,成为了一个历史的陈迹。
“当年,这坝里坝外都长满了红树林。‘文革’中搞围海造田,坝里的红树林都毁了,改种水稻。哪知盐碱太重,根本长不起来,又改种椰树,搞万亩椰子林,也没长好。现在准备搞生态恢复,建湿地公园。”忆起这段历史,李华亮不无感慨,他边说边领我们爬上了三江闸的大坝。
站在坝顶,向坝外望去,与坝内景象完全不同,那真是一片红树林的海洋,密密匝匝,绿意盎然,几乎望不到边。 “这些都是原生态的红树林,少说也有几十年了。”李华亮说。我们小心翼翼地踏着狭窄的坝顶,不时拨开挡道的树杈,一直走到大坝的尽头。一片浩瀚的水面,顿时出现在我们面前,四周被厚厚的红树林所包裹。河面上点缀着一蓬一蓬的红树,犹如浮动的绿岛。远处的河湾里,隐隐可见成群的白鹭在树丛里栖息。“真美啊!”我一边不住地赞叹,一边不停地拍照。
离开三江闸,我们驱车来到了位于东寨港中段的保护区管理局所在地。在挂着“海南红树林研究所”牌子的白色小楼里,我们听取了海口市林业局副局长兼东寨港保护区管理局局长郭建的情况介绍。这位有着博士学位的专家型领导,用他制作的精美PPT生动描述了这片绿土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从他的讲述中,我得知,在总面积为5.0064万亩的东寨港保护区中,现在红树林的面积已达到2.7975万亩,有各类红树植物19科35种,占到全国红树植物种类的95%。其中,水椰、红榄李、海南海桑、卵叶海桑、拟海桑、木果楝、正红树、尖叶卤蕨为珍贵树种,海南海桑和尖叶卤蕨还为海南特有。东寨港红树林已成为全国面积最大、种类最全、保存最完整的红树林。
由于有着丰富的物种资源和良好的生长环境,东寨港保护区一直为海内外所关注,并相继得到国际国内技术、项目和资金的有力支持。他们通过科技合作,先后从国内外引进了海桑、正红树、莲叶桐等十几个红树品种,并大力开展红树林造林试验,建立了年培育苗木30万株的红树林种苗生产基地,先后恢复红树林1000多亩,红树林育苗、造林技术和成绩在全国保护区名列第一。
然而,郭建还有更大的绿色梦想,他正在筹划构建海口海上绿色长城。他要让海口市所有具备条件的海岸线,都种上红树林。从去年开始,他就带着人员和自己的女儿,在市中心的万绿园海边上种下了第一批红树林。此后,他在上下班的路上,只要有空,都会去瞧一眼,发现了问题,就立即采取措施解决。
“要看红树林,请到海口来!”如果有一天,就像到北京看长城,到杭州看西湖,人们都到海口来看红树林,“这就是我最大的幸福。”郭建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时间:11月23日
地点:广西山口国家级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
共同守护的“山口模式”
说起红树林,位于北部湾的广西北海合浦县山口镇的村民莫积瑞总带有一分感恩的情怀,“那可是我们的保护神啊!”
他忘不了2008年9月的那场台风,使得山口镇的许多地方堤岸崩溃,船毁房坍。而他所在的村子由于有红树林的庇护,受损较轻,藏身于红树林的200多艘渔船全部安然无恙。
今年55岁的莫积瑞已两鬓斑白,饱经风霜的脸膛看上去要比他的实际年龄大许多。他在村里是有威望的族头,也是村红树林保护小组的组长。他告诉我们,现在家里人都出去打工了,就他留下来,一为看家,二来也舍不得那片红树林。在守护红树林的同时,他还义务种植红树,从来不要报酬。自1994年以来,他已种了5000多棵,有红海榄、桐花和秋茄。两年前,一场百年不遇的冰冻灾害,冻死了上千棵树,心疼得他差点落下泪来。灾害过后,他又投入了补种。别人问他亏不亏,他说:“保护红树林,就是保护海堤,保住了海堤,也就保住了家园,你说值不值啊!”
据山口红树林保护区管理处主任李武峥介绍,2002年以来,在保护区周边的各个村里,都建起了由像莫积瑞这样的族头负责的红树林保护小组,并形成了由当地护林员与各村族头一起对分管地段的红树林进行定期巡查的制度。2007年,又在此基础上成立了规模更大的红树林乡村保护组,有200多村民参加,进一步拓宽了公众参与保护的范围和渠道。
“为什么要选择族头负责呢?”李武峥解释说,当时,人与生物圈中国委员会秘书长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员曾亲自到山口保护区进行调研。他们通过对当地实际情况的了解,看到宗族头领在乡村中具有特殊地位和号召力,便根据适合性和可行性原则,作出了这一选择。现在看来,这一做法,不仅符合当地的传统习俗,而且发挥了最大效益,在发动民众共同参与保护红树林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后来被国际上称为“山口模式”。
山口保护区周边的各个小学,也都自觉加入了保护红树林的行动。在毗邻红树林的大村小学校园里,我们看到有专门介绍红树林知识和山口保护区的墙报,还有陈列着孩子们绘制的“红树林是我家”美术作品的板报。校长庞贤波说:“现在,学生们都知道了红树林的重要,再也没有人到红树林去抓鸟抓鱼了。发现有人张网捕鸟,或是下到红树林里抓鱼挖虫的,他们还会主动报告。”
公众的积极参与,有效促进了山口红树林的保护和发展,同时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李武峥说,截至2008年,山口保护区的红树林面积已比1993年建区时增加了12.16%,达到818.8公顷。其中,天然林面积增加了771公顷,人工林面积增加了47.8公顷。鸟类也由106种增加到118种,其中有许多珍稀鸟种,甚至出现了世界濒危的黑脸琵鹭的踪影,这在山口地区的历史上从未有过记载。
当我们走下保护区管理处的台阶,踏上顺着弯弯的河道铺设的栈道,向红树林的幽幽深处走去时,不禁为这一片充满生命律动的和谐世界所打动:两岸肆意赤裸着根须的红海榄,仿佛在轻歌曼舞;像泥鳅似的跳跳鱼,不时蹦起,又嗖地一下钻进泥沼里;五颜六色的小螃蟹,在滩涂上惬意地横行;还有各种白色鹭鸟,在河湾尽头静静地觅食……面对此情此景,我真想对共同守护这片净土的人们,说声谢谢。
链接
您知道红树林吗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滨海泥滩上特有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的植物群落,其大部分树种属于红树科,生态学上通称为红树林。“红树林”主要由于这些植物多富含丹宁,树皮韧皮部和木材显红褐色而得名。
红树林是植物界中罕见的胎生植物,它们有发达的根系,每天须进行一次呼吸。红树林浸淹在海水中,退潮时露出发达的根系进行呼吸;涨潮时,茂密的树干被海水淹没,只露出翠绿的树冠随波荡漾,成为壮观的海上森林。
红树植物的种属繁多,我国红树林与亚洲、大洋洲、非洲东海岸的种类同属东方群系。红树植物的生长、发育与地理纬度、气温、雨量有极大的关系。因受地理纬度的影响,热量和雨量由低纬度向高纬度减少,红树林种属的多样性从南到北逐渐过渡到比较单纯,植枝的高度也由高变低,从生长茂盛的乔木变为相对矮小的灌木丛。
红树林及其生态系统涉及到工业、农业、渔业、医药、旅游、生态环境和护岸造陆、抵御风暴潮、防灾减灾等诸多方面,已成为全球生命维持系统的关键性组成部分,具有陆地森林不可替代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作者:在三江闸大坝上拍 (本文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