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边湖矮围生态蓄水初见成效
半边湖位于西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和核心区交接地带,集雨面积约1.5万亩。其北面和南面是大面积洲滩和芦苇地。半边湖地势西高东低,湖底开阔平坦,湖中间没有沟壑和和堤埂,蓄水能力差。随着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三峡、葛洲坝、伍强溪等水电站),江河受阻,无法形成自然水汛条件,西洞庭湖的水资源日渐减少,枯水期时间增加,生态缺水的矛盾日显突出。
鉴于上述情况,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于2008年元月在半边湖成立了社区共管委员会,并组织社区居民实施了《国际重要湿地西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工程项目》的子项目,在半边湖实施了矮围生态蓄水工程。该工程分二期实施,一期工程主要是修筑土埂矮堤,矮堤设计:底宽8米、面宽3米,堤长5000m,海拔高度严格控制在30.5m以内,整个堤段设计了8个进出水调蓄闸,作为渔类洄游通道,做到丰水期,不阻洪,枯水期,能蓄水;二期工程主要是对易被洪水冲毁堤段实施加固,采用鹅卵石放入预制好的铁丝网箱内进行堆砌,经过几次水涨水落,石缝中塞满泥土,有利于草本植物的生长和小型动物的栖息。
目前,已投入建设资金120万元,完成了该项目的第一期工程,取得了初步成效。
1、保护区管理局的管理职能得以加强,管理职责明确,有效地控制渔业无序生产的局面。今年来在半边湖,共清除“迷魂阵”120多个,网片长达10万m;布围子30船左右,布围长度达6万m,每天阻止15艘以上的电击渔船进入半边湖,减少了人为活动和破坏,杜绝了一切滥捕、乱猎现象,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补充了洞庭湖的鱼类资源。项目实施后,半边湖1.5万亩水面,既有丰富的水草区,又有水流湍急区,给产粘性卵和产漂性卵的鱼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产卵场所。由于没有酷渔滥捕的现象,人为干扰少,繁殖期的鱼类可以在这里安静的产卵繁殖,且鱼卵损失率小,鱼卵孵化率和幼鱼的成活率高。据相关料统计,一般鳑鲏产卵200-300粒/尾,鲫鱼产卵12000粒左右/尾,鲤鱼产卵21000粒左右/尾,鲶鱼产卵8700粒左右/尾。总之,生活在半边湖各种鱼类,对洞庭湖鱼类资源起到了人工放流和增殖站的作用。
3、留住了半边湖的水资源、缓解了半边湖冬季水危机。半边生态蓄水工程使西洞庭湖在冬季增加1.5万亩积水区湿地面积,平均水深达0.8m,则增加蓄水量79.92万m3,从而消除了半边湖被杨树林蚕食的危险,使半边湖原始湖泊生态系统免遭了更大的人为破坏,半边湖冬季生态缺水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4、为越冬候鸟提供了一个宁静的栖息、觅食环境。2008年3月,第一期工程竣工之时,在半边湖栖息的水鸟就达2000多只,包括白琵鹭、小天鹅等珍稀鸟类在内。今年夏季,在此觅食的小白鹭、须浮鸥、金腰燕、杜鹃等达10000只以上。据估测:每年冬季,半边湖可为30000多只越冬水鸟提供丰富和相对稳定的食物来源。同时,保证了半边湖的底栖水生动植物资源,如:螺类、蚌类、贝类、藻类等底栖动植物免遭毁灭性的破坏,从而使半边湖的湿地生物多样性和湿地生态环境得到更好的保护,生态效益十分明显。
5、当本项第二期工程实施完成后,半边湖在冬季漫长的枯水季节蓄水面积达1.5万亩,还将为西洞庭湖广大渔民提供了一个发展生态养殖业的平台,可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