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农村已经成为全社会一个很重要的关注点。伴随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的人居环境也在慢慢发生变化。分布在渭河流域的农村,一方面享受着渭水生态带来的益处,一方面也遭受着渭水污染后产生的毒瘤的影响。本文将基于实地考察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从渭水流域农村人居环境入手,展开相关问题的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对策。
关键词: 渭水流域 新农村建设 人居环境 问题分析
引言:渭河流域的宝鸡地处东径106°18′~108°03′,北纬33°35′~35°06′。东西长156.6公里,南北宽160.6公里,全市总面积18172平方公里。宝鸡地质构造复杂,东、西、南、北、中的地貌差异大,北部山区、中部川塬、南部秦岭,以渭河为中轴向东拓展,呈尖角开口槽形的特点。属于中纬度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大陆性季风气候类型。因气候类型多样,垂直差异明显,加之近些年来渭河河道的破坏和水质的污染,各种自然灾害频发。作为渭水流域的农业区,在占有众多区位优势的基础上,拥有很好的发展机遇,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合理因素,面临许多潜在的威胁。我们也要看到,在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生态和人居环境的建设。
1.渭河流域农村概况
1.1土地状况
1.11.面积
宝鸡市土地总面积18143.0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56.26万亩;园地65.8万亩;林地1488.7万亩;牧草地153.19万亩;其它农用地49.96万亩。目前宝鸡人均耕地面积1.43亩,土壤类型多样,以黄绵土、褐土、粽壤为主,共有15个土类,34个类,84个土原,286个土种。
1.12.地形
渭水流域的农业区地形复杂,山、川、原兼备,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地占总面积56%,丘陵占总面积26.5%;川原占总面积17.5,渭河横贯其中,呈现“六山一水三分田”格局。
1.2人口
宝鸡市总人口376万,非农业人口73万。现阶段有农民277.9万,随着经济的发展,外出务工人员进一步增多,流动人口数量不断攀升。
1.3耕作类型
该农业区是传统的农业区,以种植玉米和小麦为主,蔬菜瓜果为副类。
1.4收入状况
第一产业一直占农业区农民收入比例最大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外出打工人员不断增多,2008年宝鸡农民人均纯收入3500元。
2.农村资源利用现状
2.1水资源利用状况及存在问题
2.11水资源利用现状
渭河流域的农村水资源利用类型主要为生产(灌溉)用水和生活用水两种。生活用水基本都是地下水,水质较好,除个别村限时限量供水外,大部分村供水时间没有严格限制,水价一般在0.6元左右。灌溉用水包括引渭渠的水和一部分地下水,其中地区不同渠水和地下水的利用比例不同。绝大部分农田采用漫灌的形式,灌溉用水采用按小时和按水量两种形式来计费。
2.12存在问题
a.水资源浪费。农田灌溉的漫灌形式严重浪费水资源,并且,许多人现在的节水意识很差,也导致水资源一定的浪费。有些农村水费很低甚至不收,这样导致村民不知道节约用水,因为用水的多少和他们的利益关系不大。
b.地下水位下降。由于生活和一部分生产用水都来自地下水,使得地下水的开采过度,造成渭河流域的地下水水位下降;现在,渭水流域农村的饮用水都是从地下开采的,对地下水位造成很大影响
c.水污染(农村面源污染)。化肥农药的使用造成农村部分水资源的污染。另外,有些村子还有工厂,如造纸厂,这些工厂对农村的水资源造成很大污染,对农民的健康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2.13对渭河的影响
a.水资源不合理使用加剧了渭河谁短缺,由于水的浪费加大了人们开采地下水的力度,进而造成渭河地下水位下降。
b.水质进一步恶化。我们沿渭的考察中,几乎没有村子的生活污水是经过处理后排放的,都是直接排入渭河或其支流,对渭河的水质有较大的影响,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等多种问题。
2.14提出的几点建议
a.限时限量的供应地下水,鼓励村民节水,使水资源循环利用。像虢镇的贾家崖,采用早中晚分别供应两小时水的形式,并且大力宣传节水龙头,鼓励村民们换用节水龙头。限时限量供水使村民有计划的合理的利用水资源,并且知道要珍惜水资源,节水龙头的宣传和推广有利于培养村民的节水意识。
b.推行节水农业。我国目前水资源使用量的70%左右都在农业,可见水资源优化配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用水问题,推行节水农业不仅能缓解农业自身的缺水问题,还有利于农业用水效率的提高,从而推进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合理化,进而改善生态环境,最终达到全社会用水高效、合理,实现用水的良性循环。
而喷灌等节水灌溉形式能比漫灌节约水资源,采用节水喷灌后不仅可比原来节水50%左右,并且还可达到扩大灌溉面积、减轻劳动强度、减轻土壤板结、保土保肥的效果,能有效缓解绿化用水短缺的问题。
c.实行奖励措施。每村可以实行用水量的月评或季度评,评出每月或每季度人均用水量最少的农户,可进行一定的奖励。这样,就可以让每户都积极参与进来,并且让节约水资源成为大家日常生活的一种习惯。
d.保护渠道,改善或减少水流失。把一些土渠道改为用管道输送的渠道,减少水资源在运输过程中的流失;改明渠为暗渠,减少水运输时的蒸发消耗量。研究表明,在水资源的运输过程中,会消耗一部分水量,所以保护水资源不仅仅是从源头、尽头采取一些措施,在其过程中,也要采取一些合理、可行的保护措施。
2.2土地利用状况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2.21土地利用状况
关中地区耕地面积2014万亩,占渭河流域总耕地面积的35.2%,有效灌溉面积为1372万亩,占流域总有效灌溉面积的81.8%。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人均耕地0.86亩是维持人类生活的最底线。而我们所调查的情况是:虢镇的西秦村,人均九分地;在蔡家坡的岐星村,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七分半;高家崖村一个五口之家总共分得一亩五分地;而在在宝鸡郊区的郭家崖村,那里的农民完全没有土地!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很多工业厂区拔地而起,征收掉农民越来越少的耕地,去发展工业,农业用地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
政府明令河滩地中禁止种植高秆农作物。可是沿岸走过的渭河河滩旁,却种满了农作物,其中有很多的玉米田。五米远的渭河河床上,悲哀地躺着浑浊的渭河母亲。
2.22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a.农村城镇化,导致耕地减少,农民生活和粮食生产都受到影响。
在蔡家坡水寨村,因为兴修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要道而征收了农民的土地,使农村处于无地状态。虽然政府使无地农民的户口转为非农户口,但他们却处于非常尴尬的地位:家在农村却没有耕地,城镇户口却没有稳定的工作,而且转为非农户口后享受不到国家的惠农政策。作为非农村户口又非“城镇居民”,他们已被边缘化。
b.农药化肥等使土地污染严重,土壤板结。
一些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农药大量使用都会使土壤质地发生变化,土壤的自身净化能力不在起到作用,土壤中的污染物越积越多,导致土壤污染,同时农药和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也会造成土壤板结等问题,这些都会引起农作物减产等一系列后果。
c.种植的作物或瓜果蔬菜的没有销路。
在马家镇的汶家滩村,农户反映塬上退耕还林后种植的柿树每年秋季时都是大丰收,硕果累累,但就是没有销路,最后只得使其全都烂在地里。
2.23建议
a.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保障农民享有一定的土地补贴,同时,尽量保证农业用地。
b.有管技术部门应对农民进行一定的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指导,引导农民多用生物农药。
c.在进行经济林的建设时,应提前对市场有一定了解,选择合适的经济林,保证一定的销路。如栽种经济林前,可对市场一些需求比较好的果木进行引进,或者跟收购商进行合作,保证销路。以市场为导向,合理的规划经济林
2.3能源利用
2.31利用状况
大部分农村现在都用上了太阳能。电磁炉几乎家家普及,农民普遍反映良好。沼气还没有普及,一方面一家修建一个沼气池比较麻烦,另一方面缺少原料,从外面买进价格又太贵。农民家里的土地比较少,秸秆的处理方式还仅限于燃烧。
2.32展望
不论是在农村还是城镇,太阳能都是一种丰富的能源,所以太阳能热水器在以后农村经济收入逐渐提高后也会逐渐的普及。电磁炉比较费电,但仍为一种不错的选择。而除了电磁炉之外,我们可以考虑这样一种新的途径:一个村子修建一个大型的沼气池,各家通沼气来代换以往的煤气,每家把自家有的原料以村为单位汇合在一起,发酵成气后通往各家。
3.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3.1农村就业状况
3.11宝鸡有农民277.9万,2008年农民人居纯收入3500元,其中占比例最大的是第一产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人数101万,劳务输出71.6万农民收入的类型主要有:a.工资型收入。工资型收入在近年来增长较快。其中打工型的以建筑业居多;b.家庭经营收入。家庭经营收入主要表现在农产品方面;c.财产性型收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市场意识不断增强。聚财理财门路拓宽,除了储蓄利息收以外,还通过购买理财产品或通过租房获取收入。同时,企业征用农民的土地也称为农民收入的一种途径;d.转移性收入。这部分收入主要来源于国家对农民的各种补贴。
3.12.影响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及分析
a.农产品价格的浮动是影响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方面。
如去年由于受一些媒体报道的影响,鸡蛋,牛奶价格下跌,这对农村中开展一些养殖业的农户造成了很大损失。
b农民的自主创业意识差;
自主创业可以可以带来很可观的收入,但农民自主创业意识淡薄,资金、技术、管理和市场信息的缺乏,加之各行业竞争激烈,农民投资风险大,所以几乎没多少农民敢承担风险进行创业。
c.农民务工收入来源不稳定。
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务工不能不能保持长期稳定,并且农民没有主要技能,收入水平低。
d.农村区域发展不平衡。由于各村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农民的收入差距很大。
如蔡家坡岐星村,人均年村收入6000元,马家镇汶家滩村人均纯收入3761元。岐星村是蔡家坡镇一个工业聚集的村子,这里有许多的工厂企业,城镇化程度比较高,经济发展主要以工业为主。而汶家滩村的发展还是以传统农业为主,近几年外出打工人数增多,才带动了农民收入的显著提高。
3.13.提出建议
a.国家应出台一些稳定农产品的政策,以保证农产品价格的稳定。同时,农村可推广生产绿色生态型农产品,以保证产品的优良品质。
b.提高农民的自主创业意识,鼓励农民创业致富。各村可以先评出一些致富模范,以带动大家致富。同时,政府应为农民创业提供一定的技术、资金、市场、信息的帮助,引导农民创业。
c.相关部门应为农民提供一定的技术培训,保证人人有手艺,提高农民收入层次。同时,定期组织大型招聘会,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
e.大力统筹各地共同发展,缩小收入差距。
f.完善社保体系,尽快建立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加大对低保、五保的扶贫力度,促进社会和谐。
3.2农村的产业化调整
3.21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的生活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城镇居民对农副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伴随新农村建设的进行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产观念也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
农民开始关注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农村的的产业化调整有条不紊的开展着,产业化调整的变化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008年宝鸡农业产业化调整状况:
全年水果总产量68.42万吨,比上年增产13.1%.
苹果: 39.16万吨 增产1.4%
葡萄: 3.1万吨 增长4.5%;
桃 5.2万吨 增长11.6%
蔬菜总产量93.6万吨,
大白菜 : 9.4万吨 增长20.5%
甘蓝: 17.3万吨 增长16.1%
萝卜 : 8.9万吨 增长12.7%
辣椒 : 21.3万吨 下降10.5%
肉类总产量 11.47万吨 增长16.3%
奶类产量 50.68万吨 增长3.3%
牛存栏 37.11万头 增长5.2%
奶牛 16.1万头 增长10.4%
羊存栏 44.07万只 增长14.0%
生猪存栏 87.43万头 增长13.0%
家禽存栏 625.0万只 增长5.3%
水产品 0.30万吨 增长36.9% |
从以上变化中不难看出,农民的产业化调整意识在不断增强,农村的产业化调整思路一步步清晰,农民的增收渠道也在拓宽,农村经济的发展呈现新的趋势,增长方式向集约化转变,新农村建设有序的进行着,三农问题不断改善。
3.22产业化调整中凸现的问题及分析
在农村产业化调整的过程中主要涌现出以下问题:
a.农民对市场信息的掌握还不是很准确,大部分农民是自发的进行产业化调整,由于对信息了解得不准确,因此调整时有一定的盲目性。
b.农民在调整产业化的过程中缺乏有力的技术指导,技术上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样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另一方面,农民在进行产业化调整时,对一些新品种农作物产品不是很了解,有些农民对新品种不是很信任,担心影响产量,导致新品种在推广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阻力。
c.由于受土地资源的限制,农业产业化调整没有形成很大的规模,只是很小范围的调整,效益不是很好。
D.有些农民的产业化调整观念存在问题,受历史传统的影响,认为只有种小麦玉米才能让他们吃饱肚子,一方面对产业化调整不了解,一方面不愿做调整。
3.23解决建议
对于农村产业化调整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a.有关部门应为农民在产业化调整时提供必要的市场信息,政府也可以进行一定的引导,避免由于市场信息不准确而造成的损失,尽量为农民联系一定的销售渠道,防止农产品滞销。
b.政府因地制宜,积极引导农民进行产业调整,大力发展“一村一品”,推动主导产业区域集中,形成产业结构调整规模化。
c.产业结构调整中,有关部门已给与一定的技术指导,必要时可在每村设立一名信息技术联络员,及时将最新的技术信息传达到农民手中。
d.政府应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宣传,使更多的农民了解、支持、参与。
4、农村的环境问题
4.1农村的环境状况
4.11农村环境是指以居民为中心的乡村范围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和。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农村的村容村貌得到了很大改善,以前农村的脏乱差现象改变很大。随着政府在改善农村环境上采取一系列措施,农民的环保意识也在不断提高。许多农村自己设立了专人进行环境维护工作定期对村里的道路垃圾进行清扫,如虢镇的土桥村,村里有专门的卫生维护人员,一直进行街道清理工作,而且村里还有专门的垃圾台,定期拉走,集体填埋,村里的环境卫生情况很好。近些年,各个村里的绿化建设也很好,村里道路两旁都在有各种绿化的数目,不仅美化了环境,还净化了空气。农民对自己村里的绿化情况都比较满意。
4.2农村环境存在的问题
4.21虽然农村的环境在近几年有很大改观,但问题还是很多:
a.垃圾问题近些年在农村得到了很大改变,但有些地方的垃圾乱堆放、焚烧现象依然存在,对农村环境造成很多危害.
尤其是在村里的一些角落里,粪便和生活垃圾在一起堆放,蚊蝇乱飞,气味刺鼻。更有一些地方把垃圾堆放点设在了渭河边,对渭河造成了很大污染,同时对人民的健康也产生了极大危害,垃圾产生的气味让村民难以接受。如马家镇汶家滩村,村旁边有一个大垃圾场,村民反映,每当刮风时村里都飘着一股垃圾味道,特别难闻,而且,垃圾的污染对小孩的健康造成了很大影响,小孩身上经常出一些皮肤病。那些垃圾产生的蚊蝇,落在人身上打都打不走。村民对这个垃圾场很不满意。这个垃圾场就在渭河边30米左右的地方,对渭河的水质产生了很大影响。
b.空气、噪音等污染也存在渭河沿岸村庄。
此类污染主要出现在一些企业、养殖场和交通道路旁。如,造纸厂、水泥厂、电厂、化肥厂、肉类动物养殖场等。如,在蔡家坡岐星村,这里有很多的工厂企业,每天这里有很多的重型卡车经过加上村里企业生产产生的噪音,而且,还产生了大量的粉尘,造成了比较大的空气污染,对村民生活造成很大影响。
c.生产、生活污水。现在大部分农村的道路已经硬化,家门前都有一个排水渠。生活产生的污水都排在了里面。这些污水通常产生很浓的臭味,而且,污水渠上经常有蚊蝇乱飞,对农民生活产生很大影响。尤其污水渠从村中流过,对整个村的环境都产生影响。大部分农村平时种庄稼都用化肥农药,下雨时雨水中夹杂着化肥、农药和生活污水一起排进了渭河,对渭河水产生了很大污染。渭河河道的水环境一直为未得到改善,对流域内的农村环境造成很大影响,渭河水质的污染对下游农田、蔬菜瓜果的品质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d.许多人的环保意识差,环保观念未得到改变。主要体现在资源节约不重视,不放在心上,同时对环境的污染不闻不问,感觉不是自己的事情;在提及渭河时,也不太在意,好似渭河的治理与保护与己无关。
4.22.分析及对策
鉴于以上环境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a.各村应大力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宣传 ,提高农民环保意识,使农民了解环保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让更的农民参与到环保的队伍中。
b.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垃圾处理的监管,防止出现垃圾焚烧或在河道倒垃圾的现象发生。积极创建农村垃圾处理“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管理体系,使农村垃圾得到正确的处理,给农村一个健康的卫生环境。
c.村干部应该有正确的政绩观,带动农民共同致富。把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科学规划本村发展方向,减少由于工业发展给农村带来的环境问题,切实保障农村的生态环境。
d.重视农用化学物质的污染,向农民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帮助他们了解农业发展的正确方向,使其正确合理的使用化肥、农药,掌握施用有机肥的新技术新方法。
e.大力开展水环境的整治工作,逐步开展渭河保护整治工作,使渭河流域内的农民享有一个健康的渭河生态环境。
5.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
5.1水、电、公路现状
5.11农村大部分已经吃上了自来水,吃水难问题已经解决,只是有少数地区水质不行。大部分农村已经完成国家电网改造,用电比较便利。
近几年宝鸡在修建农村公路上大力投入,到2009年基本山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农村公路里程约6997公里,为农村经济大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如修建眉县渭河大桥,大桥的修建为马家镇的发展提供了很大帮助。
5.12现的问题及分析
在饮水上,大部分农村的水质都比较好,有少数村民反映水质差,水有很大气味,用之前要沉淀。许多村子在水的价格上也不一致,水的价格由各村具体定,价格的定位与本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经济发展好的村子水费便宜,有的村子甚至不收水费。
大部分农村在硬化了道路后养护状况很差,许多刚修建的路由于流水侵蚀或重型机械的通过,路面已经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大大缩减了公路的使用寿命。
5.13决建议
在水质上,有关部门应严格把关,定期测量水质,以保证农民饮水健康。对水的价格应作一定调整,尽量利用价格机制保证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浪费。
公路的养护可以责任到村责任到户,切实将责任落到实处,必要时给于一定补助。对于重型机械队路面的破坏,可加以限制或收取一定补偿费用,用于道路的维护和修复。
5.2文体设施的建设
5.21现状
大部分农民对子女的上学问题还比较满意,认为上学方便,基本满足需求。而且,国家减免义务教育费用,大大减轻农民负担。各个农村的文体设施建设建设进度不一样,许多村子已经有小广场,广场上配有体育健身器材,如虢镇贾家崖村,已经有了自己的健身广场。还有一些村正在规划中。这些情况普遍与村里的经济有关。
5.22问题分析
国家一直在加大投入农村的文体设施建设,但各地进度不一致,因此,在建设中相关部门应加大监督,使各个村子都能建上文体设施。同时,由于农村学校入学儿童的减少,现在在许多地方,出现了教育生源不足的现象。
5.3绿化建设
5.31绿化现状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各地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国家也加大了对绿化的投入,村子道路两旁基本绿化,很好的美化了环境。在宝鸡渭滨区,行道树分布城市街道两旁,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在一些农村,区村内绿化也比较完善, 有些村子还形成了花园式绿化,给居民生活带去了很多益处。
5.32出现问题及分析
绿化树木在栽种好之后,很少有人维护,许多树因为干旱或人为破坏死掉。在渭河沿岸栽种的一些防浪林和防护林被一些庄稼取代,并且,这些林木的数量和密度都不符合标准,还有很多地方没有防浪林和防护林,为两岸人民的生命健康埋下了隐患。
建议:a.村里应找一些专门人员进行维护,保证树木的成活率。也可以包数到人、包树到户,由村民自己管理维护。以达到美化环境的目的。b.在放浪林和防护林的建设上,有关部门应严格把关,保证渭河沿岸有标准的林木建设。c.对于种植在渭河岸上的庄稼,有关部门应予以取缔,严禁破坏渭河湿地,给沿岸农民一个安全的生态环境。
5.5医疗和社保
5.51现状
现在,几乎每个农村都有自己的卫生所或私人诊所,农民认为看病比较方便。眼下,国家又在农村推广医疗保险制度,主要有医疗合作和养老金。大部分农村开始推广了农村医疗合作,2008年每人10元,2009年每人20元。农民对实施医疗保险制度还是比较满意的。
5.52问题分析
农村在发展过程中,一部分农民反映,村里卫生所的诊疗水平不高,资源配置不齐全,管理不完善,很多人去那只是买药。在医疗合作方面,主要有以下问题,a.大多数地区的医疗合作都有指定的医院,而这些医院收费存在不合理现象,管理不统一。b.在交付养老金上,农民的养老金来源不足。c.一部分人对医保制度还不是很了解,观念上难以接受。d.农村合作医疗政策不稳定,有关政策互相冲突。
5.53建议
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农村卫生所或诊所的审核和监管,保障农民看病放心。各地区应放宽对指定医院的限制。在农村,应该大力宣传医疗保险制度,使更多的农民了解医保。在政策上,国家应出台稳定的政策,让农民了解,使农民放心的参与。同时,养老金的设置,要因地制宜,坚持国家支持,从农村实际出发,以保障农民利益。
6、丰富的农村文化活动
6.1农村文化现状
6.11渭水流域的农业文明孕育了辉煌灿烂的农业文化,一代一代辛勤劳作的农民继承了其优秀的文化传统,丰富的农村文化为流域内农民的生活带来了浓浓生机。如今这里保存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皮影、木偶、剪纸、刺绣、社火、脸谱、泥塑、草编等都是宝鸡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历史上这里出现了许多有名的人物,如姜子牙、班固、周公等,这里更是炎帝的原生地,是姜炎文化的发祥地,浓郁的文化韵味笼罩在这片土地上。
每年这里都要举办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如,社火、拔河比赛、敲锣打鼓等,极大丰富了农民生活。近些年电影下乡也在不断进行着,许多农村的文化娱乐设施已经建立起来,农民在在闲暇之余,可以享受丰富的娱乐活动。跟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脚步,农村文化活动将进一步发展。
6.2阻碍农村文化活动的因素
6.21首先,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活压力不断增加,大部分农民因为种地已经不能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纷纷出去打工,农村的青壮年人数减少,文化娱乐活动缺少人参与。并且,随着有线电视和网络的普及,许多人将时间投入其中,减少了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其次,虽然近几年许多农村也建立了不少文化活动室,但是这些文化活动室有的名副其实,许多变成了打麻将、玩牌赌博的场所,与其建立的初衷相悖。许多村子现在还没有文化活动场所,基础设施不健全或搁置未启用。再次,许多优秀的民间已经流失,文化活动的内容不断减少。最后,许多文化活动都是村民自发组织的,缺少一定的支持。
6.22建议对策
a.着力培养,造就一批专门的文化队伍,坚持专业性、群众性、普及性相结合,可以发展村里的闲散人员参与。从小孩开始培养,增强文化的后备力量。
b.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文化活动的支持力度,尽量使每个农村都有一个固定的文化活动场所。c.村与村之间可以进行一些文化活动的比赛,调动人们参加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d.继续推进电影下乡活动,最好定期放映。
e.深入挖掘农村文化资源,防止优秀文化流失,可以将优秀的文化活动发展为一种产业,如青化威风战鼓,每年为农民挣近40万元的收入。
f.加强对农村文化的管理,防止“文化垃圾”向农村蔓延,为农村营造一个健康的文化氛围。
结语
首先,我想用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老表达我对未来农村的期盼——“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其次,我认为,农村未来的发展方向应向生态化、城镇化开展,农民将会拥有一个现代化的、绿色的生态家园。
再次,农村的村民自治制度能够不断完善,使之能切实起到为农民服务的目的,村民之间生活和谐。最后,希望渭水流域内的人民共同努力,保护渭河母亲河,改善渭河的生态环境,为流域内的农民共同创造一条绿色渭河,人文渭河。让我们的母亲河造福后代,健康的流淌在这片蓝天下。
参考文献
[1]《注重和关注农村环保工作》(作者:高翔 韩丽荣 苏辉 《陕西环境》2006年第一期)
[2]《农民对环保有“六盼”“六期望”》(作者:雷军红 陕西省合阳县环保局 《陕西环境》2006年第一期)
[3]《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家园》(作者:王本忠 2006.7.29)
[4]《财政紧约束下有效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选择》(作者:廖家勤 2006.12.16)
[5]《浅析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现状的研究》(作者:张晓红 2009.2.20)
[6]《制度变迁下的农村人才与农业产业化》(作者:曾园根 2008.9.1)
[7]《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业产业化》(作者:陈彬文 2004.5.26)
[8]《我国农村医疗保障的现状分析》(作者:杨明伟 2006.5.25)
[9]《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作者:郝龙双 2009.5.23)
[10]《切实做好城乡建设规划,努力构建和谐优美的人居环境》 (张恒亮 陕西省建设厅副厅长 《陕西环境》2006年第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