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保护 > 湿地新闻 > 湿地保护 > 正文

【青华海生物多样性之美】普通鸬鹚:遇到“水老鸦”这种猎手,鱼儿们只能自认倒霉了

媒体:湿地保护  作者:保山青华海
专业号:保山青华海
2021/5/24 16:29:47

普通鸬鹚(1)

保山青华海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  保山市科学技术协会

联合推出

第20期

The 20th Phase

脊椎动物.普通鸬鹚Phalacrocorax carbo

脊椎动物,鸟纲,鲣鸟目,鸬鹚科。普通鸬鹚是常见的大型水鸟,全身黑色,略带金属光泽。但它也不是一直都是全身黑的,繁殖期头颈部具白色丝状羽,两胁下部具白色斑块。亚成鸟和幼鸟的体羽则为深褐色,胸前发白,比较容易辨识。喉颊白色,脸部裸露皮肤黄色。成鸟的虹膜为青绿色,像蓝宝石一般。普通鸬鹚分布极为广泛,栖息于我国各地的河口、水库、河流、湖泊、河塘、沼泽等各类水域环境,在北方多为旅鸟和夏候鸟,南方多为冬候鸟和留鸟。国外几乎广布于除南美洲和南极洲外的其他大洲。常集群活动,飞行时振翅有力,颈伸直,排列成行。游泳时通常大半个身子都沉入水中,脖子向上伸得很直,头微向上仰。其外貌独特,知名度较高,有很多民间俗名,如 “鱼鹰”、“鱼老鸦”、“水老鸦”、“乌鬼”、“黑鱼郎”等。

普通鸬鹚喜欢吃各种鱼类,非常擅长游泳和潜水,是名副其实的捕鱼高手。它们的脚粗短,生于身体后端,四个脚趾间有蹼相连,极善于划游,在水中是强劲的推进器;尾羽粗直,在水里能够像船舵一样灵活地控制方向;在潜泳的状态下可借助翅膀和脚蹼的配合追赶鱼类,突袭和急转弯都不在话下;上嘴尖端向下弯曲,像锋利的鱼钩一样令捉到的鱼儿难以逃脱;咽喉下面的皮肤扩大成囊状,捕到的鱼可以暂时贮藏其中。普通鸬鹚最深可以潜到35米捕捉鱼类,并且可以潜水超过40秒。它们不仅视觉好,听觉也很敏锐,所以,即使在能见度较差的水中,鸬鹚依然可以成功捕食鱼类。遇到这种猎手,鱼儿们就只能自认倒霉了。

由于它们高超的捕鱼技巧,一千多年前,中国的渔民们就已经懂得利用驯养的鸬鹚协助捕鱼,这种情况在南方较为常见。唐代杜甫曾在诗中介绍三峡地区的风俗:“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诗中的“乌鬼”便是指鸬鹚。宋朝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蜀人临水居者,皆养鸬鹚,绳系其颈,使之捕鱼。”通常渔民们会用一些植物的茎编织成项圈系在鸬鹚的脖子上,防止它们吞食捕到的鱼。等它们上岸后,在脖子上轻轻一挤,鸬鹚就会把储藏在喉囊里的鱼吐出来。结束后渔民会把鸬鹚脖子上的项圈解开,并奖励它们一些小鱼。现在,这种用鸬鹚捕鱼的情况已几乎不见,偶见于旅游景点的表演项目。

普通鸬鹚在青华海属于冬候鸟,冬天我们经常能看到它们站在东湖的木桩上展开双翼,在阳光下晾晒羽毛。它们不像雁鸭类等水鸟那样具有发达的尾脂腺,可以把能分泌的油脂涂抹在羽毛上起到防水的作用。普通鸬鹚的尾脂腺不发达,羽毛容易被水浸湿,所以每次入水捕鱼后需要张开翅膀晾晒。但这样也有好处,湿润的羽毛可减小羽毛间的空气浮力,减少其在水中的阻力和能量消耗。这大概也是鸬鹚捕鱼的特色战略吧。

摄影师介绍

Introduction of the photographer

工作照 (2)(1)

蔡庆彪,1989年生,贵州人。2008年离开贵州到云南保山接触摄影。保山市摄影协会会员,隆阳区摄影协会常务理事。多幅作品在摄影比赛中获奖,在各类摄影展中展示并被入册出版。长期在青华海拍鸟,其鸟类作品曾多次获奖,《水雉的故事》曾获青华海鸟类摄影大赛视频组金奖,并登上央视,同时也是东方鸻、玉带海雕等云南和保山鸟类新记录的记录者。

20世纪50年代初清华湖打渔的水鸟

▲  20世纪50年代渔民利用普通鸬鹚在青华海边东河捕鱼  来源:保山市委史志办

阅读 7201
推荐
网友评论

发表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更多精彩在首页, 首页